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养生论文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养生中的应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4-07 共3909字
论文标题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源于《素问·四气调神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两千年来,作为重要的治未病思想原则,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对指导正确养生、治疗起着积极作用,浅析如下。

  1 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1. 1 历代医家不同解释

  1. 1. 1 以阴阳生长收藏而论 明代医家马莳及清代医家高士宗均从四时阴阳变化规律,顺养生长收藏之气立论。马莳云: “圣人春夏有养生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秋冬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高士宗亦论: “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 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认为春夏主生长,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 秋冬主收藏,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因此,人应在春夏之时保护体内阳气,以顺应自然阳气的生长; 在秋冬之时保养体内阴气,使阴气得以收藏,才能使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不易患病。

  1. 1. 2 以阴阳互制而论 唐代医家王冰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应该“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 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易伤阴,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而顾护阴精; 秋冬阴盛而易伤阳,故宜食温热以抑其阴盛而保全阳气。是借药物、食物寒热温凉之性,以制约四时体内阴阳之偏盛,通过互制,达到互养,使阴阳平衡协调。元代医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曰“……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如此……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认为春夏阳旺易伤阴液,食寒凉药食则滋养阴津,而制约阳亢,防止暑热伤津; 秋冬阴盛易伤阳气,食温热药食则温补阳气,而温化阴寒,以制阴寒之盛。此说同于王冰。

  1. 1. 3 以阴阳互根而论 明代医家张介宾曰:“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 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认为春夏养阳,是为秋冬养阴做准备; 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奠定基础,达到阴阳互补的目的。又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春夏养阳,阳气旺盛则使秋冬之阴有根基,从而阴气更充足; 秋冬养阴,阴精充足则使春夏阳气化源不断,从而阳气更旺盛。这对阴虚或阳虚体质的养生及病后阴阳偏衰者的善后调养有一定的意义。

  1. 1. 4 以阴阳虚盛而论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 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认为春夏季节天气炎热,人体内的阳气随汗液外泄而相对虚弱,加之人们易食生冷瓜果,贪凉饮冷,伤及阳气; 秋冬季节天气寒冷,阴气旺盛,人们添衣加被、过食辛香热辣之品,耗伤体内阴津。故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有“夏月伏阴”之病,因而春夏宜养其内虚之阳; 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有“冬月伏阳”之病,因而秋冬宜养其内虚之阴。

  上述 4 种见解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各自的观点,但均来自于临床实践,皆从“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的原则基础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所以正确理解其涵义,将他们的见解辨证运用于临床中,则都能起到指导养生保健和临床治疗的作用。

  1. 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涵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论》曰: “自古通天者,生于本,本于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云: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的生命规律源于四时阴阳的运动变化,人是阴阳的统一体,天人合一,与自然界密切相关。四时之变,寒暑更胜,阴阳迭作,无时不影响着人的生、长、壮、老、已。人的这些生命规律与自然界生、长、收、藏的活动节律相协调,人体阴阳和自然界阴阳变化相一致,以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颐养天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历代名家所遵循的重要养生原则。此语出自于《素问·四气调神论》,其云: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正确理解这一重要养生思想的内涵,必须要综观全文,前后文义汇通,不能撇开其所处的语言环境而独自臆测。为什么要养阳养阴? 一是春夏阳光高照,气候炎热,天地之间阳气偏盛,人体腠理开泄,此时温补阳气,同气相求则易补; 秋冬气温下降,阴气偏盛,人体腠理闭塞,此时滋补阴精,则同样易补。二是春夏阳热亢盛,汗泄阳耗,加之人们贪饮纳凉,避热就寒,伤及中阳,里阳内虚,腹泻常见,则须温补阳气; 秋冬天气严寒,人们避寒就温,过食烟酒辛辣,热盛伤阴,阴虚生内热,需清润养阴。所以根据“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其义有二: 一是四时之变,寒暑更胜,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生长属阳,收藏属阴,人们顺从四时阴阳之变,春夏养生养长之气以从其阳,秋冬养收养藏之气以从其阴,以供养人体所需要的阴精或阳气,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最佳生理状态。二是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句后“以从其根”一词,非常重要,切莫忽略。一是春夏养阳,使体内阳气充足,是为了秋冬之阴,不至于秋冬气候寒冷,体不抵寒; 秋冬养阴,使体内阴精充足,是为了春夏之阳,不至于春夏气候炎热,体不抵热。二是春夏阳盛之时,食清淡凉润阴性之品,意在阴中求阳。秋冬阴盛之时,食性温平补之品,旨在阳中求阴,即“以从其根。”

  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养生中的应用

  人的起居养生必须顺应自然界变化规律,春夏养阳气,养生养长; 秋冬养阴气,养收养藏。《灵枢·本神》云: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并对春夏秋冬四时养生保健做了详细的阐述。其云: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说明春夏阳气上升,万物蓬发,自然界一片生机,欣欣向荣,夏季万物茂盛华秀,人们应当晚睡早起,阔步于庭院,披散头发,宽缓形体,使神志愉悦,充满活力。对待事物,生长的勿害它,给予的勿夺它,奖赏的勿罚它,夏季不要厌恶日长,切忌恚怒和郁闷,使自己的心情顺应万物的生长,使阳气宣泄,好像有所爱在外而不抑郁。不要滥用苦寒清热之品或冰镇食品,也不可久居空调房间。素体阳虚或湿寒之人,可食用生姜、辣椒等温热食品或温性水果,以振奋阳气。患哮喘、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及寒湿痹证,三伏贴敷膏药即冬病夏治,可以温补或振奋阳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又云: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说明秋冬之时,阴气渐盛,万物渐至收敛闭藏,秋季秋风劲急,物色清明,肃杀将至,要志意安定,神气收敛,勿受外界干扰,早睡早起。冬季阴气盛极,万物潜伏闭藏,水冰地裂,要早睡晚起,使志意伏匿,好像有私意在胸中,又好像所求已得而不外露,避寒就暖,饮食不宜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要多食一些阴润之品,锻炼不宜过度,以微微汗出为宜,勿泄阳气,勿扰阴精,使阴精藏于内,阳气固于外,从其生命之根、从其自然变化之根,以保持身体健康。

  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临床中的指导意义

  3. 1 顺其时令用药 根据四时阴阳的升降,选用相应的阴阳升降药物,如春夏宜用辛散升浮之品;秋冬宜用酸苦沉降之品,可提高疗效。《素问·五常政大论》云: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本草纲目·四时用药例》曰: “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又曰: “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 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 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地。”

  3. 2 依时令调和阴阳 根据时令季节气候变化,合理用药,合理饮食,可调整阴阳之盛衰。一是春夏宜寒凉,秋冬宜温热: 是借药物、食物寒热温凉之性,以制约四时体内阴阳之偏盛。春夏阳盛易伤阴液,故用寒凉之品制之而护其阴; 秋冬阴盛而易伤阳气,故用温热之品补之而养其阳。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曰: “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如此……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通过互制,达到互养,使阴阳平衡协调,即是“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的药食规律,符合王冰、朱丹溪的阴阳互制理论。二是春夏用温热,秋冬用寒凉: 春夏阳气盛,阳虚之人使用温补的药物或食物,则阳气易补,疗效快捷; 秋冬阴气盛,阴虚之人使用滋润的药物或食物,则阴精易补,即同气相求,同性相应。

  3. 3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一些咳喘、痰饮、痹证等阳虚患者,到冬季阴寒气盛,阳气更不足,不能温通经脉,蠲饮化痰,致症状加重或复发。在夏季阳气旺盛,尤其是三伏天,腠理开泄,此时采取穴位贴敷,温补阳气,药物最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所,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不至于耐夏不耐冬,即冬病夏治; 阴虚内热、阳亢等患者,到夏季因阳热亢盛,更加耗散真阴,可使症状加重或发病,故在冬季未见症状时治疗,培补阴精,疗效明显,不至于耐冬不耐夏,即夏病冬治。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