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如何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现代设计意识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30 共3768字

  环境艺术设计是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其设计过程,需要考虑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还要考虑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审美意识、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开始将环境质量同环境艺术相融合,并且和人类的未来发展画上了等号。

  环境设计意识,一定程度上对环境艺术设计有着重要影响。反之,科学合理的环境艺术设计,也能推动人们环境设计意识的变化和发展。笔者结合自身丰富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经验,详细探讨了环境艺术设计中现代设计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的现代设计意识

  所谓的环境,是个综合性较强的概念,它不仅仅指的是人们生活的外部空间,它还包含着人和外部空间的一种联系。环境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有了迅猛发展,然而传统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居住条件的要求。于是,人们诞生了新型的环境意识,并且将这种环境意识变成人们期望达到的环境设计目标。而人们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便需要不断地更新材料、更新技术手段,这一系列行为,却对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重视环境艺术设计,开始强调环境保护。

  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领域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着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等。环境艺术设计,同时还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着重要关联。由此可见,环境艺术设计是人们对环境设计意识的一种实践。随着环境艺术设计的不断发展,当代的环境艺术设计,呈现出高度综合性、艺术性、物质和精神相互融合等特点。

  二、加强现代设计意识的策略

  我国涉猎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时间较短,大多数环境艺术设计都是借鉴西方国家,结合我国社会实际而发展起来的[1].在此背景下,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比如,国际上使用的环境艺术设计材料大都是绿色、环保的材料,而我国在设计方面使用的材料,还比较单一、陈旧。另一方面,加上我国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视程度较低,整个国家还尚未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艺术氛围,这也阻碍了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进步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也应该与时俱进,将现代设计意识融入设计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培养:

  (一)保护文脉、注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它同时也属于文化范畴。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神韵融入其中,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是环境艺术设计所竭力追求的文化内涵。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设计师,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是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必须承担的责任。

  文脉是民族繁衍发展所积累的产物,环境艺术设计对于人文脉络和地域场所精神的继承,是照搬原样,还是立足现代有所选择的对其发展?是关注形式还是选择精髓?这些都是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思考的问题。环境艺术设计过程,是对空间、人性的感悟过程,同时也是对文化的领悟过程。当前,在一些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小桥流水、亭台楼榭等景观,然而这些景观许多都只是呆板的对古典元素的照搬,完全脱离了设计最基本的功能性,这种现状的存在也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2].从某种角度上看,任何一项环境景观的设计,都是对一种场所的设计,只有将景观所在地的特质真正的发挥出来,深刻挖掘景观所在地的自然特点、文化内涵,真正的感受到地域场所的精神,才能使设计出来的建筑景观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实现其真正意义上的美学价值,才能让城市空间与文脉继承结合得更具有意义。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土地和人的密切关系,同时让学生对被设计的环境进行考察和分析,让学生从让人们的心理需求和实际需求等方面,理解被设计环境的社会意义以及文化内涵。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正确的设计方法,设计出既能满足人们功能性需求,又能满足人们审美性需求的环境[3].设计华丽、形式漂亮而缺乏实际用途的环境设计是空洞无用的设计,其设计理念是和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的。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指出,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对文脉进行保护,要在满足环境的功能性需求基础上,保证环境为文化内涵。既不能为了文化氛围而进行设计,也不能为了设计而去强加文化,而是应该在二者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应该在设计的过程中,既满足所有的功能性需求,也融入文化内涵。

  (二)将新技术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中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我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涌现,使得环境艺术设计的方式,呈现出综合性、多样性等特点。现代科技成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文化、科技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因此,“现代化”也应该成为当前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型的科技成果,并且注重将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这能不但够提高设计作品的科技性和艺术性,而且可以极大地优化整个环境艺术设计,使得环境艺术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

  (三)将生态理念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化水平的加快,使得当前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和污染,也严重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基于这种特点,我们可以将环境艺术设计当作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途径,通过绿色的环境艺术设计,以改善当前的环境污染现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重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设计中,教师要让学生自觉的使用绿色材料、绿色工艺进行设计。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国外的以生态化方式进行设计的建筑或者环境景观,引导学生对设计出的景观进行研究和分析,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设计出更加环保的作品。

  生态设计不仅仅是保护人们居住的外部空间,更重要的是实现生态环境对于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4].由于受到工业化的影响,当前社会,无论是自然环境还人们的精神生态,都受到了严重侵害。

  而人类的精神生态同环境艺术设计息息相关,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的心态,与人的心理学、人体工程学都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在生态知觉中,环境艺术设计者设计过程中所设计到的色彩、材料、尺寸、空间、造型,都会给人不同的感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化、多样化,实现物质和精神的有机统一。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设计出更多符合人类心理特征、以及生理特征的作品,指导学生设计出一些特殊的能够对人类精神状态进行调节和安抚的艺术环境。例如,环境艺术设计者可以有目标地进行一些比较夸张、有趣、神秘、轻松的设计,来舒缓人们紧张的情绪,让人们在繁忙的都市中,寻找到一片宁静的居所,实现心境的平和。

  (四)多元化、创新性设计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多元化的特点,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也呈现出设计思维的多元化和复杂性特征。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必须不断改进和调整自身的设计思维,并且针对不同的设计对象,采取不同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拥有多元化的设计思维,掌握丰富的知识,培养学生拥有个性化、发展的眼光,为学生掌握设计出具有灵性、创造性的作品的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设计是一个永远流行、时尚、富有朝气的行业,设计不仅仅反映了时代最前沿的信息,还能体现富有变化的现代审美情趣。在新世纪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新结构的诞生,改变了传统设计的空间造型;新技术的发展,增强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美感;而新材料的使用,已经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用之不竭的设计要素来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一系列具备创造性的设计技法,提高学生环境艺术设计水平。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的利用光影、色彩、材料等要素,并将这些要素和设计所在地的地形、建筑物特点相结合,创造出最符合当地特色的环境和空间。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有目标地引入“实验主义设计”教学模式,让学生设计出符合当下社会环境,且能够真正被公共使用的产品,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这种“实验主义设计”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设计出的产品具有更加宽广的公共视野[5],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我,热爱生活。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增强学生对设计的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大力开展这种教育模式,真正提高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水平。

  三、结束语

  总体而言,现代环境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设计思想的过程,而设计意识则成为了设计活动的核心。同其他教育一样,设计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授知识的过程,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设计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首先,教师应该在思想上,解放学生的大脑,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引入启发式教学、互动研讨式等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感受事物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眼、脑、手的统一,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丛兆萱。关于环境艺术中现代设计意识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3
  [2]徐明。探索如何发挥现代设计教育中的价值引导作用[ J].大舞台,2010:12
  [3]卢祎然。环境艺术现代设计意识浅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4]罗曼。关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空间意识分析[J].雪莲,2015:6
  [5]潘娜。关于环境艺术中现代设计意识的探讨[J].大众文艺,201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