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工智能已经开始从单纯的技术影响,向更为深层次的精神影响扩展,这种扩展导致人类的审美意识表现出全新的时代特征。在这样的时代特征中,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也表现出多模态感知的审美感知形态、以认知计算构建为核心的审美意象建模方法、基于三体鉴别体系的特殊符号运用模式、虚拟与现实相互转换的物化传达方法、用户体验与个体质感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等多种审美维度嬗变。
关键词: 审美意识; 人工智能; 艺术设计;
近二十年来,随着科学家在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深度学习等领域的不断突破,人工智能依靠庞大的数据体系和精确的运算方法,在诸多工作领域获得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许多具有颠覆意义的成果。另外,随着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部分科学家已经开始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于感性工作当中。特别是在艺术创作领域,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完成复杂的艺术创作活动,已经成为当代人工智能研究与艺术创作领域所共同面临的挑战。[1]作为艺术与科技有机结合的产物,现代设计在这股风潮中当仁不让地成为受人工智能影响最为深刻的艺术创作类型之一。那么,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创作系统中,人工智能到底能够发挥何种作用,是学界目前亟待思考的理论问题。
一、人工智能对当代审美意识的影响
在具体论述人工智能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维度之前,让我们简要梳理一下人工智能对当代审美意识的作用。所谓审美意识,是指人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针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能动反应,它综合包含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2]作为一种复杂的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包含人的具身意识和离身意识。其中,离身意识的产生源于社会环境,与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联系。而具身意识则更为复杂,它的形成需要主体在心理认知活动中,掺杂强烈的个体情感。因此,在实际的审美意识形成过程中,外部环境与个体主观感受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了最终的审美意识形态。另外,作为一种集体心理认知,审美意识的形成还与个体所属群体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群体的审美感知能够通过间接因素影响主体的心理活动,最终作用于主体的审美意识。由此可见,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与时空环境、个体感受性以及群体社会性三个因素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正是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形成了具有时代地域特征的独特审美意识。
由于特殊的技术手段,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获取真实感受的来源,形成了自我、本我、超我观念主导下,公有、共有和私有相互融合的价值体系。在对群体用户体验与个体感受性的共情关照下,人工智能构建起群体与个体共存的审视视角,孕育成新的审美观念与审美意识,同时在审美意识的指导下,改变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生不息的大德目标。[3]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已经对人类的审美意识产生了全面影响。故而,受审美意识影响而发生的艺术设计活动也必然受到波及,呈现出一些全新的时代特征。
首先,人工智能突破了传统的时空局限,形成了相互映射的新型时空关系。受数字技术的影响,赛博空间、信息空间等崭新的空间形式开始参与到人类的意识活动当中,成为承载人类意识的全新载体。这种全新的空间载体,突破了原有的时空限制,使意识的形成和交互效率呈几何倍数增长。许多原来并不被认为属于审美对象的相关存在,也被打上了审美烙印。因而,在审美思维的具体模式上也展现出崭新的时代特质。在审美感知过程中,具身认知、离身认知相互交织,使审美客体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综合性意识形态。审美认知开始打破主观局限,呈现出基于离身意识情态下的客观审美评价系统。审美判断开始出现完全理性的固化相关标准。其次,由于对于美的核心认知产生变化,在理性判断背景下,关于美的具体创造方法也随之改变。在传统语境下,审美创造主要通过具身认知展开,其标准具有浓郁的个性色彩,因此,最终的审美作品的整体效果往往会呈现出趋向极端的评价结果。在人工智能语境下,随着具身认知与离身认知在审美活动中的交互,审美创作开始由纯感性创作向理性思辨过度,审美创作出现了类似公式一般的语言程序,特别是受数字计算、偏好设置等大数据技术的影响,人类的审美活动已经逐渐褪去神秘面纱,开始变得有律可循。另外,在审美作品的呈现形式上,人工智能技术也导致当代审美活动呈现出全新的时代特点。随着虚拟现实、数字交互技术的成熟,人类在审美作品的最终呈现形式上,突破了现实空间的限制,开始发展为多维空间共同呈现的复合展示空间。传统语境下的单一接受模式也随着展示空间的革新,延展成为多线索的全新接受路径。最后,在评价体系方面,人工智能也改变了传统审美批评模式。由于使用了数据系统作为支撑,人工智能能够通过精确的计算方法,生成相对客观的评价系统,以纯理性的评价方式对审美作品展开价值判断。这种方式与人的主观认知是完全不同的,其从本质上彻底改变了原有的评价体系,使当前的审美评价活动开始趋向于纯理性的生态模式。
二、人工智能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整体生态中的多维表现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目前人类的审美意识已经在审美感知、审美创造和审美价值判断等审美活动的整个生态系统中发生了整体变化。作为一种基于审美意识而衍生出的审美实践活动,以环境艺术设计为代表的当代艺术设计的相关实践也必然会受其影响,在审美意识的变革基础上,结合各区域特定的客观环境而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相应改变。因此,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完善的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实践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时代所赋予的这种审美特征,其在整体生态上表现出全新的时代特征。
完整的人类审美活动,包括审美体验、审美构思、审美传达和审美接受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人类活动与审美意识密切相关,审美主体受不同意识形态左右,最终形成具有审美意识色彩的整体审美创作活动。在人工智能时代,因人工智能改变了影响审美意识生成的相关条件,因而导致审美意识表现出浓郁的时代特征,在审美创作领域也或多或少地发生了相应变化。诚如覃京燕所指出的那样,在人工智能语境下,以环境艺术设计为代表的创新设计的审美意识,在“赏”“鉴”“创”三个方面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设计过程中,这种变化具体表现在个体的审美感受体味方式、意象建模方法、符号运用模式、物化传达方法、综合评价体系等五个维度之上。[3]
(一)多模态感知的审美感知形态
人工智能对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具体影响,首先就体现在对主体的审美感知形态的影响之上。在当代,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人类的生存空间已经从单一的现实空间向复合的多元空间发展,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虚拟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生活所需。受此影响,人类的感知模式也开始发生变革,由单一模态的感知方式向复合模态的感知方式转变。所谓感知模式,是指人类通过调动综合感官系统,认知世界的具体方式。在前智能时代,人类惯用的感知模式多为单一的感知方式,这些感知大多基于人类自身的感觉器官来展开,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进入智能时代之后,各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为人类提供了另一种感知世界的智能模式。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人工智能为艺术的审美意识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视角人称,不同身份主体下的视角人称能够通过一定渠道实现无缝转换,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了转换关照与融合映射的互动关系,呈现出“物我两忘”的审美关系形态。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人类在审美感知过程中,形成了多模态共生的感知形态。在这个过程中,相伴型的镜像物像与相随型的实像物像不断刺激审美主体,使其通过具身认知与离身认知相互交织的感知方式进行意象的模拟和建构,从而实现对自然物的美学抽离和移植,并将其放在具体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中展开重构,完成创新设计。这种复杂的审美感知形态,是基于人工智能语境下形成的全新审美感知模式,是人工智能在审美体验阶段对环境艺术设计发挥影响的表现。
(二)以认知计算构建为核心的审美意象建模方法
在完成了审美感知、获得了创作冲动之后,就进入审美意象的构建环节。在审美意象的构建过程中,传统环境艺术设计主要依赖于人脑来完成,通过艺术家综合分析审美感知中所获得的抽象意象,将其生成可以进行物化传达的具体意象,往往具有浓郁的主观意识色彩。其单纯以设计师个人的审美经验作为创作依据,无法通过客观的计算方式,在意象当中融入观众的审美情趣,因此这种审美意象并不具备普适价值。这也导致在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系统中,根据审美意象生成的具体物像,往往会与观众的预期相背离,陷入不断修改的怪圈当中,严重降低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效率。
在人工智能语境下,随着审美意识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被运用于审美活动当中,其对审美意象的具体建构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传统审美创作活动不同,人工智能的基础是数字与虚拟技术,其关键在于通过建立庞大的数据库,并设置适当的计算方法,模拟人类的智能活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工智能中并不存在感性思维方式,因此其运算结果并不会掺杂个人情感色彩,其能够严格按照设定的相关标准展开意象塑造,从而形成严格的理性物像构建。这种全新的设计方法,能够有效消减主观意识在设计活动中的消极作用,使设计活动更为理性客观。另外,由于其认知计算是基于庞大的数据资料库而展开的理性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设计的目标群体的审美喜好融入进去,实现审美创造与审美评价的二元融合,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在意象的建构环节就融入用户体验,提高设计的整体效率。
(三)基于三体鉴别体系的特殊符号运用模式
三体原为天体物理学中的力学概念,其是指在天体运行中由三个质点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引力而形成的力学体系。在后人工智能时代的审美活动中,所谓三体鉴别体系吸收了这一天体力学中的基本模型,形成了基于符号的能指、意指和情态指向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符号运用模式。
在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个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对于符号意义的理解深度。由于人脑运算的局限,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对于符号的运用往往只是单纯针对其某一种意向含义进行展开,这种利用方式不仅弱化了意象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意义和内涵,还从源头上削弱了整体设计作品的审美内容层次。在人工智能时代,由于人工智能改良了审美认知当中的感知形态与意象模型建构方式,因此其在对物像元素的审视过程中,能够展开更为全面的符号意蕴识别。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能够通过系统的数据运算方式,梳理出更为全面的符号意义层次,分别从能指角度、意指角度和情态指向角度分析元素符号的意义结构,从而在具体的设计作品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三者之间的力学结构关系,使之形成三者相互作用的三体鉴别体系,丰富作品的最终审美层次。
(四)虚拟与现实相互转换的物化传达方法
在物像的物化传达方面,人工智能也为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变革提供了可能性空间。在传统语境下,环境艺术的物化传达依赖于现实空间,主要通过设计师运用相关的物化方法,对设计意象展开物质建构,从而形成可触可感的艺术实物。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与设计受众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只有在最后作品物化完成后,设计师才能通过具体的接受活动,收集受众对于设计作品的相关评价信息,了解受众对于设计作品的最终感受。这种相互独立的二元关系,直接导致设计师在作品物化传达之前,无法对受众的体验感知产生深刻的认知,因此容易在设计中形成用户体验盲点,导致最终的设计作品与受众期待形成落差,从而弱化作品的整体使用评价。一旦评价形成,整体作品又已经成为难以修改的实体,空留遗憾。而人工智能技术在设计活动中的普及与运用,则能有效地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优化处理。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虚拟性和数字化特征,其在本质上表现出“异构同源”“同源多用”和“模拟仿真”等特质,直接导致在整体设计活动中,不断弱化了现实与虚拟、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在审美活动中形成了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交互转换关系,从而在时间与空间上营造出趋于平行的审美时空形态,综合调动了创造者与受众的多维审美视角。其通过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相互交织与转换,形成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物化传达方法,从本质上打破了传统设计实践中相互独立的创赏二元关系,从而从源头上提高了设计活动的整体效率。
(五)用户体验与个体质感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在审美评价阶段,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导致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呈现出崭新的时代特征。在传统语境下,环境艺术设计的评价一直局限在审美主体的主观认知层面。评价主体根据自身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情趣,对设计产品展开审美批评,从而形成具体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价值判断。主观因素在这一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成为影响最终评价结果的核心因素。人工智能时代,随着生产方式从大批量生产(mass production)向大规模客户定制(mass customization)转变,设计师在具体的设计活动中,能够更为细致地分析质感群体的个体需求、社会需求和文化需求,从而形成崭新的审美认知与审美鉴别标准。在这一全新的标准推动下,加上虚拟现实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设计师能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更为精准地关注用户的体验感受,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通过以海量用户信息为基础的数据统筹形成更为客观的评价标准,使评价结果具有更为突出的普世意义。
参考文献
[1] 陶锋.人工智能美学如何可能[J].文艺争鸣,2018(5).
[2] 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7.
[3] [4]覃京燕.审美意识对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的影响研究[J].包装工程,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