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速,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有效方法为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1].人工心脏起搏器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恢复人体正常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头晕、胸闷、乏力、黑蒙、晕厥等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随着适应证的不断扩大和人口老龄化加剧,需要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越来越多。据相关资料显示,全球已有 325 万例患者植入了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3].然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方法,患者在术后及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同的并发症,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若处理不当,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5].
本文选取 2012 年 6 月至 2014 年 12 月在本院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 86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植入后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 86 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 58 例,女 28 例;年龄18~90 岁,平均(60.7±6.8)岁。入选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 1998 年美国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学会(ACC/AHA)及我国 2002 年中华医学会心脏电生理和起搏年会植入性器械指南中的Ⅰ类和Ⅱ类适应证;(2)患者家属同意并签署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协议书。将86 例患者根据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类型分为双腔起搏器组(DDD 型组)和单腔心室按需型起搏器组(VVI 型组)。其中 DDD 型组 40 例,男 23 例,女 17 例;病窦综合征 13 例,房室传导阻滞 17 例,心房纤颤伴长间歇10 例。VVI 型组 46 例,男 33 例,女 13 例;病窦综合征15 例,房室传导阻滞 12 例,心房纤颤伴长间歇 19 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 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选择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起搏电极导线,穿刺点与囊袋切口位于同一部位,在透视下完成心房与心室导线的放置、固定。VVI 型组患者固定于右心室心尖部或右心室流出道,DDD 型组患者分别固定于右心耳和右心室心尖部或右心室流出道。测试参数满意后,嘱患者反复咳嗽、深呼吸后测量上述参数无改变,固定电极,与起搏器脉冲发生器相连后埋于术侧前胸壁囊带内[6].
1.2.2 随访调查方法 为每例患者建立健康档案 ,由专门的医务人员负责管理,定期电话随访,督促患者出院后每 3 个月回医院进行 1 次检查,并详细记录检查结果。检测项目包括切口情况检查、多导联心电图、心脏功能检查、运动耐量检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胸部 X线片检查,以及对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进行程控参数的调整和检测等。
1.2.3 观察指标 (1)观察所有患者植入起搏器前后临床症状的发生、心电图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情况;(2)观察患者术后 3 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x±s表示,采用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植入起搏器前后临床症状发生情况比较 植入起搏器前后 DDD 型组患者头晕、胸闷等临床症状发生情况与 VVI 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植入起搏器前后 EDVI、ESVI、LVEF 比较 植入起搏器后两组患者 EDVI、ESVI、LVEF 等均高于植入前,且 DDD 型组高于 VVI 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植入起搏器后 3 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DDD 型组植入后 3 个月并发症发生率(30.00%)低于 VVI 型组(5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4,P<0.05)。见表 3.
3 讨 论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性电子装置,其作用原理是电子装置的发生器产生一定频率的电脉冲刺激心脏,引起患者心脏兴奋,使心脏按一定的频率有效地收缩,维持正常范围内的泵血功能。临床上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目前,主要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相关研究表明,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后能有效改善患者头晕、胸闷等心动过缓的临床症状[7].本研究结果显示,植入起搏器前后 DDD 型组患者发生头晕、胸闷等症状 VVI 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人工心脏起搏器均能刺激患者心脏,引起心肌收缩,维持正常心率和心排出血量[8],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血流状态,有效改善患者头晕 、胸闷等症状。
本研究经比较植入起搏器后两组患者的 EDVI、ES-VI、LVEF 情况发现,DDD 型组患者植入起搏器后 EDVI、ESVI、LVEF 明显高于 VVI 型组 .原因在于 ,DDD 型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为双腔起搏器,能使患者心房、心室收缩同步,室内传导不再延迟,增加了左心室充盈时间和充盈量,减少二尖瓣反流,心肌收缩力得到有效增强,从而提高 LVEF[9].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始终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的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DDD 型组植入起搏器后 3 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 VVI 型组。原因在于,DDD 型能较好地保持生理性房室传导顺序,避免房室收缩不协调,减少室房逆传;而 VVI 型易出现心室、心房收缩不同步,引发心房颤动。本研究结果显示,DDD 型组囊袋感染发生率为 7.50%,VVI 型组为 17.39%.囊袋感染是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临床中的棘手问题,由于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带有一定的入侵性,较容易引发感染。国内报道其发生率为 0.40%~14.30%,本研究 VVI 型组囊袋感染发生率明显超出国内文献报道的范围,这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手术操作、术后护理及患者的基本疾病等因素有关,且这些因素均有可能增加术后囊袋感染发生率[10].目前,针对囊袋感染患者,尤其是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除给予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外,还应彻底移除整套起搏器系统(包括起搏导线),这是预防感染复发的唯一有效的方法。Bongiorni 等[11]研究表明,关闭囊袋前采用 0.9%氯化钠溶液进行充分冲洗并将无效腔闭合,是预防囊袋感染的重要措施。目前,本院对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后引发的其他常见并发症主要采取以下应对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对电极微脱位患者重置起搏器电极;(2)对起搏综合征和膈肌刺激症患者进行降低起搏频率和输出电压治疗;(3)对出现急性期阈电压升高患者进行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3~10 d 治疗。
综上所述,患者植入 2 种类型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后头晕、胸闷等心动过缓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但在改善心功能方面 DDD 型起搏器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 VVI 型起搏器。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毕竟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方法[12],虽然植入 DDD 型起搏器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低于植入 VVI 型起搏器患者,但患者植入起搏器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医务工作者必须加强对患者术后的定期随访、予以合理的程控,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东骊,刘烈 ,梁远红 ,等。 高龄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 65 例分析[J].广东医学,2009,30(12):1843-1845.
[2] 赵丽娟,张育华。 89 例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分析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10):1369-1370.
[3] 朱芳一,边惠萍,杨良瑞,等。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发生囊袋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3):2699-2701.
[4] 江小燕。 80 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分析及护理对策[J].四川医学,2011,32(12):2029-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