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艺术心理学论文

以理解、易用为目的的人性化设计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5-28 共2565字
论文标题

  一、设计与心理学的联系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的造物活动就延续至今。在中国历史中不乏优秀的造物与富有政治、文化或哲学深义的设计思想。在无数能工巧匠一代代的口传身授之下,好的造物留下了,有瑕疵的和不足的设计便随着历史滚动的车轮慢慢消失,这便是传统社会背景下设计的自然进化。

  工业革命的到来使世界进入机器文明的崭新时代,在经历了一次次设计缺陷所带来的惨痛教训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单纯的造物活动并不是设计的终极目标,运用先进的技术却不一定是优秀的设计。人们开始关注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从思维、操作等行为方式和心理规律方面探索,对设计提出新的要求并进行改良。

  从用户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可以从三个层面简要叙述心理学在设计领域的应用。

  1.产品造型语义

  所谓语义,就是在设计中运用特定的符号,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向用户有效传达信息。以产品设计为例,设计的语义信息须与概念模型中囊括的信息相匹配,即便是在面对完全陌生的产品或界面设计时,也可以根据设计符号的表征进行正确的操作。这种研究产品造型语义的学科,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产品语义学。它提倡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其目的旨在使设计更加易懂,减少理解与学习的过程,使操作的机制符合用户的心理认知特点和想象中的行为特点。优秀的设计不需要复杂的说明书,就可使多数使用者告诉用户它是什么,有哪些功能,并且如何操作。

  2.认知心理

  以手机设计为例,不同的品牌和型号之间的界面设计不尽相同,有的选项键在左面,有的却恰好相反,面对不同的手机,用户会感到操作困难或频繁出错。由此可见,设计师在设计之初便需要了解人的感官是如何接受信息、处理信息、怎样学习、记忆的特征、思维的模式等,也就涉及认知心理学的问题。设计师选取用户熟悉易用的思维模式,包含感知、思维、动作与情绪的要素,从而增强用户的认知度,给用户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

  3.人机关系

  这里所指的人机关系有别于所谓“人机工程学”的概念,设计中的人机协调与人的心理机制的基础研究密不可分,它突破了传统设计理论将人的因素都归入人机工程学的简单做法,拓展了传统人机工学仅仅关注人的物理及生理机能,将设计的因素深入至人的心理与精神因素,透过易用、友好的设计形式与功能处理,在人与机器之间构建和谐融洽的关系。

  二、以理解、易用为目的的设计

  在科技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为主流的时代,设计产品的精确性与功能性愈强,种类与样式愈繁杂,却使我们更加迷惑,面对眼前美观豪华的门却不知如何打开,颇具时尚感的水龙头弄得你手忙脚乱,甚至进入设计得相当之炫的网站不会操作,由此而产生的尴尬与挫败感,其实都是由设计不良引起的。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诺曼在 20 世纪80 年代末出版的著作《设计心理学》中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人们使用物品的心智模式,阐明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原则,倡导设计的适用性。这种观点套用一句我们熟知的广告词“科技来自人性”,然而即便是在今天,也没有真的被实现,科技就是科技,科技本身没有人性,科技的人性需要人来赋予,需要设计师来思考。为了真正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目标,我们可以遵循如下设计原则:

  1.自然匹配

  美国认知学家诺曼认为,自然匹配只利用物理环境类比和文化标准理念设计出让用户一看就明白如何使用的产品。匹配,就是指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规则与人的感知特征相吻合,就能让用户顺其自然地把两者联系起来。例如,电脑接口与插头的颜色一致就会让使用者一目了然。

  2.有效反馈

  有效反馈简单地表述,即为:在设计中,向用户提供信息,使其知道某一操作后,是否已经完成,是否成功,下一步该如何做等。如电脑软件安装的提示界面属于视觉反馈的内容,手机按键的提示音则属于听觉反馈的内容。

  3.限制因素

  诺曼认为,要想使物品用起来方便且不易出错,最绝妙的方法是让此设计不具备其他功能,从而限制用户选择范围的一种原则。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其分为物理结构上的限制因素与文化限制因素。前者是可见的直观化的,很好理解。如数码相机只有一个插记忆卡的槽口,汽车的门只设计有一个把手。后者则是在行为文化上的限定,不能超出特定的文化习俗限定的设计,以避免不良的感觉体验。

  4.为特殊人群设计

  对特殊人群的关怀是设计最具人道主义和“人情味”的体现。例如针对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与残疾人的设计,对于他们特殊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必然对设计提出特殊的要求。这类产品的设计会引发另一个问题,即设计中不仅需要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更要细心关照他们的情感心理诉求,透过设计的细微探索将触角伸向人类的心灵世界,在设计中渗透出优良的伦理道德,使特殊人群倍感亲切。

  三、充满人性的设计

  设计除了产品的易用、视觉的美观,还需要体现的便是观念的、精神性的、情感的因素了。仍然以产品设计为例,在人机关系之间,在满足设计适用的原则基础上,人面对机器总会带有某种情绪,也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主体精神与主体情感对设计的影响。

  “情感是全身心投入的流露。”托尔斯泰说:“我们的创作没有激情是不成的。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作者心灵里唱出来的歌。”情感上的共鸣使感受者和创作者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至感受者觉得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很早就已经想表达的,是感受者心声的外显。这种情感是人类直接体现其内心现实的一种心理属性,是设计心理学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

  情感化设计在满足易用、适用的前提下,是针对现代主义过于强调产品的机能导向、忽视个人情绪与感受的教训而提出的。设计师将人类特有的情感转化为有形的设计,是一种着眼于人的内心情感需求与精神需要的设计理念,使人从中获得内心愉悦的审美体验,让设计赋予生活乐趣与感动。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情感化设计是人机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设计更深层的要求,相对于易用性的设计原则更“人性化”。

  北欧设计风格在设计适用、功能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淋漓尽致地凸显其设计的精神性因素,这种亲和力引起了使用者在情感上的共鸣,由此而受到人们的欢迎。

  结语

  设计心理学的内涵与外延都是在不断深化与拓展的,随着时代的前进,设计的复杂性与综合性日益呈现,设计心理的问题也逐渐引起界内学者与设计师的关注,使其理论更加完善化、系统化,并应用于设计改良中。如诺曼所说:“优秀的设计会把所有因素融合为一体,使产品兼具艺术美、独创性与情感性,同时又很适用、有趣。”

  参考文献:
  1.唐纳德.诺曼著.梅琼译.设计心理学.中信出版社,201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