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形成具备的条件
( 1) 民族多元文化的积累.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由来已久,并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种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地域的差异而接连不断地发生融合与创新.中国历来是幅员广阔、地大物博的,居住的人口数量多且民族分布也不少.这就形成了不同民族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语言方式,而相同民族的人也因其大相径庭的地域文化,在语言,发音上有着明显差别.如在中国数量比例最大的汉族,在汉族人口中,汉族语言因地域的区别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区,长沙话为代表的湘方方言区,以广东话为代表的粤方言区……在声调、语音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而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别则显得尤为明显,撇开语言的不同,黏着性的蒙古族语,元音在舌位靠后的位置,声音表现出浑厚、宽广的感觉.藏族语则从腹部引音,声音高亢、悠扬.这就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带来了丰富的语言资源和文化资源.
( 2) 西洋文化的借鉴.中国现代民族声乐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并壮大开来,它本身所具备的兼容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体现在不仅是对中国本土多元文化的继承,其中还包括对外来的西洋文化的融合.西洋声乐与中国民族声乐有着地域文化的差异,而西洋声乐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紧密,从以戏剧唱腔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发展为课堂乐歌的形式证明了西洋声乐对我国传统的声乐的影响和改变.西洋唱法的合理性、规范性、科学性的特点得到了广大声乐学习和爱好者的追捧.音乐的形式变得丰富多样,不同国度的唱腔、声调、唱词甚至乐器都得到了兼容,合并,两者相互影响着,创造出更符合时代背景的声乐艺术.如意大利式的美声唱法是西洋声乐中比较经典的一种,也被誉为"科学发声法",它音域宽广,有强烈的共鸣,声音自由,中国民族声乐从中得到了许多借鉴.
2 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过程
( 1) 对中国古代声乐的继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历史几乎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且在一定程度上会体现出关于当时时代的风俗习惯.如五帝时期的声乐曲《弹歌》中提到的"断竹,断竹,飞土逐突",再现了当时狩猎的场景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声乐的审美情趣和韵律感.从侧面证明了远古时期声乐的存在价值.跟随着中国历史的前进的脚步,民族声乐艺术在戏曲、曲艺、民歌三方面都随着历史的变迁而逐渐发展起来.商周的大型乐舞,秦朝设立的乐府,唐代的大曲,宋代的宫调曲艺,元代的杂剧艺术,明清的昆剧京剧.还有那些将《诗经》《楚辞》等国之精粹以声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声乐家们,古代声乐将艺术的美与生活的美相结合,调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官,为国人带来精彩无比的声乐演出.不仅体现了丰富的业余生活,也催生出某种民族情感,使演唱的内容和情感上都表现出其独特的中国味儿.中国古代历史的每一个篇章,每一个脚印都有民族声乐生长的不可磨灭的痕迹.中国现代的民族声乐就是这样一个集大成者的艺术.
( 2) 近代动荡生活中的曲折发展.中国近代的历史曲折而艰难,中国社会形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国家,西方的观念和文化在被迫敞开的大门前快速的涌入,其中当然也包括了西洋的声乐艺术.而这些改变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为其带来了活力的同时也有着严峻的挑战.在五四运动以前,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过分的推崇西洋声乐而贬低传统的民族声乐,将其作为封建礼教残余的一部分来打压,错失了认识古代民族声乐精华的机会.也使得当时的民族声乐呈现弱势的状态.是金子总归是会发光的,中国古代民族声乐在多次的音乐学术考证中展现出夺目的艺术光彩和文化内涵,逐渐消除了偏见,同西洋声乐一起再次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同时也引发了中国民族声乐与西洋声乐的"土洋之争".不同于之前的情形,在60 年代又出现了极偏"民族化"的声乐艺术,甚至出现模糊掉西洋唱法的情景,不利于中国民族声乐对外来只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在多次的音乐理论讨论后,确定了以传统声乐唱法及文化为主,西洋科学系统的学习方式为辅的结构,为现代民族声乐很好的指明了方向.
( 3) 在现代和平环境下的有序进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声乐与世界声乐出现了空前的交流和融合,声乐大师们抛开国界与地域的限制,将各国优秀的声乐作品相互交流分享.中国民族声乐在其影响下更符合世界时代的变化审美,唱功更加科学,语言更加多样,技巧更加丰富,歌曲更加流畅.在汇集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内涵及声乐技巧,又融合了西洋经典的唱腔及发声技法后的民族声乐,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民族声乐院校也去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为培养现代的民族声乐人才做足了准备.到了21 世纪的今天,已经有一大批的民族声乐歌手走进大众的视线中来,如彭丽媛、宋祖英等等.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音乐形态和艺术风格已基本完成,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 结语
中国民族声乐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后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很好的承接了古代传统声乐文化的同时,也积极的吸收了西洋声乐文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了很好的保存.
历史的车轮还在不断的前行,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民族声乐极具兼容性的特点,相信会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白宁. 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形成[J]. 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 1) .
[2]朱玉. 关于民族声乐发展问题之思考[J].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9( 2) .
[3]王丽莎. 对中国唱法走向世界的思考[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