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学科在歌唱艺术特征、声乐理论、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与学的辩证关系等方面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和抽象性特征。
1 抽象性特征及其表现
1. 1 声乐教学过程中师生具有非一致性的感受
声乐教学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教师对声乐学习经验的传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了很多形象化的教学法,正是因为声乐自身的抽象性和这种形象化的方法使师生感受具有非一致性的特点。比如,气息对歌唱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气息是歌唱的生命! ”,在教学中教师通常都会使用抽象的意念,要求学生气沉丹田,保持、控制和运用气息。整个过程不管是老师的示范还是学生的学习、模仿,除了腹部可以用手触摸外,其他整个气息的运动都在体内,它是每个人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感觉。
这种感觉每个人不尽相同,那么这种感觉就需要学习者,从自身各种体会、感受和歌唱实践中寻找正确的方法,分辨错误感觉,使气息能够正确运用。再比如就歌唱者而言,歌唱艺术是人自身声音的艺术,歌唱者无法将耳朵从人体这件“乐器”中分离出来。有时别人听着错误的声音,自己则觉得很悦耳,因为耳朵是歌唱乐器的组成部分,你所听到的往往迷惑自己的假象,所以师生的感受往往会有很大不同。这种假象也会影响到歌唱者演唱技巧的发挥和歌唱能力的提高,在歌唱过程中教师会让学生寻找一些感觉来保持良好的音色,而不是自身听到的声音本身。
主观听觉和客观听觉这一主客观矛盾导致了师生听觉感受的非一致性,而形成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与声乐学习过程中的抽象性特征,所以正确处理这一主客观矛盾,客观分析听觉差异也是解决声乐学习的重要一环。
再比如,关于换声区换声方法的问题是这样表述的,在换声的音上发元音的同时,做一个微小的倒吸一口气的动作,让喉头稍向下以稳定咽腔,然后将所唱元音依靠上唇和面部肌肉将元音变窄,这样就会使声音顺利进入高声区,这就是换声。但是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论方法往往很多学习者不能顺利完成换声,因为按照上述理论,在实际操作中将会涉及位置、气息、歌唱状态,同时每个人在换声时的感觉会有很大不同,甚至完全不同,这样每个人在练习过程中就会产生偏差。这些表现出了声乐学科的重要特点,也说明了声乐理论与实践教学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师生具有非一致性的感受。
1. 2 声音技巧的获得实际是对歌唱肌能的训练
相关研究表明,当同一动作重复很多次后人的肌肉就会形成条件反射,这是因为人的肌肉具有记忆效应。当然这种记忆效应是非常缓慢的,记忆一旦获得,肌肉遗忘也是很缓慢的。比如在体育方面,运动员的肌肉受到专业训练后就会记下这种肌肉状态,乒乓球运动员经过专门长期的扣球动作训练后,他的肌肉就会准确的记忆下扣球的动作和感受。同样在钢琴的练习中,经过长时间训练后,弹奏非常熟练的曲子时,感觉没有经过大脑而是手指自然的移动到某个琴键上,在弹奏和弦时,手自然会摆成固定的手型,而大脑反而没有想乐谱。这些都是经过长期练习使手指肌肉产生了记忆。
以上这种肌肉的记忆效能在歌唱训练中也被广泛应用。也就是说练声就是对歌唱时经常使用的几组肌肉进行肌能训练,使它们达到歌唱的要求。比如对呼吸肌肉群的训练,就是通过练习使呼气、吸气时的肌肉达到歌唱的需要,同时通过呼气和吸气肌肉群适当的对抗、平衡,达到对歌唱气息的控制和记忆,以满足歌唱对气息的要求。再比如对喉部肌肉群的训练方面,就是对歌唱时需要用来发声的肌肉群进行练习,同时排除非歌唱肌肉群的干扰,达到正确使用歌唱肌肉群,使这些肌肉获得对不同音高,不同音量的肌肉记忆。所以声乐训练就是一个使用歌唱肌肉群,排除非歌唱肌肉群干扰,不断增强歌唱肌能和获得记忆的过程。
经过长期训练的演唱者,不管以前是怎样的歌唱状态,什么样的方法和感觉,当达到新的水平后,他只要张嘴歌唱就是现在的感觉和水平,无须思考。当然如果长期没有歌唱,他也会像体育运动员一样经过一定时间的恢复训练达到以前的水平。
2 抽象性特征环境下教学目标的实现
2. 1 将协同记忆应用到声乐教学中
协同记忆就是利用身体自身且可以后天培养的身体协调性,将人的视觉、动作、听觉的作用共同作用以实现良好记忆的过程。这就好比我们在学习汉字时,边写边读边看,才能将汉字准确进行记忆。当用二胡演奏一连串的快弓时,左右手不用思考,利用习惯动作将旋律演奏出来; 高超的书法家、体操运动员使用娴熟的动作进行艺术表演,这些都和协同记忆中的肌肉记忆有关。声乐学习实际上是歌唱技巧的掌握和对作品演唱的处理,在获得歌唱技巧的过程中需要我们采用协同记忆的方法来实现教学和学习目标。声乐中的协同记忆就是要通过视觉、听觉和动作将整个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的歌唱状态。在这种最佳状态下来不断地强化肌肉记忆从而获得歌唱技巧。当这种歌唱技巧与作品处理相结合时就实现了声乐学习的最终目的。例如,在练习发声时,为了让声音传出去,而不是含在喉咙里,我们会引导学生发生时自己好像在呼喊远处站着的一个人,这样声音就会从喉咙里发出来,这就是视觉因素在协同记忆中的表现。
另外在歌唱不同题材风格的作品时,我们要求学生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歌唱大海时仿佛你就在海边; 歌唱草原时你仿佛看到了蓝天白云; 表达爱情时就好像美丽的姑娘就在你的身边,你在向她诉说着甜美的话语。在协同记忆的听觉方面,需要歌唱者辨别自己的声音来调整歌唱状态,同时通过听觉与身体头腔、胸腔、腹腔的动作达到配合从而实现协同记忆。也就是说我们只有不断使用协同记忆的方法来高效实现肌肉记忆,才能使各部位相互协调,精准的达到理想歌唱状态。
2. 2 培养丰富准确的歌唱情感
声乐教学的灵魂是情感教学,它伴随着整个声乐教学过程,学习声乐的根本目标就是用声音和歌唱技巧来服务于情感的问题,歌唱者的音色再优美,如果缺少情感那么歌声也无法打动观众,所以歌唱最终是对情感的处理和表达。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我们要做到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学生自身整体素养的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首先要具备基本的音乐素养,培养他们敏锐的听觉、鲜明的节奏感和良好的音乐感觉。对音乐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的同时,还要丰富学生阅历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作品的处理能力。对歌唱者情感培养和对作品情感处理,只能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感悟。其次选择适合学生歌唱的作品,做好二度创作。根据学生音色选择适合其表现的作品,合适的难度都是歌唱者能够顺利完成作品、突出歌唱情感的重要一环。在这些前提下,营造符合作品的情景和情感氛围,让歌者全方位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品内涵,做到“声”与“情”的有机结合,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进行准确的二度创作,这样演唱的作品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付琪. 民族声乐演唱中如何唱好高音[J]. 四川戏剧,2014( 1) .
[2]袁文. 明清声乐理论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J]. 艺术评论,2014( 02) .
[3]李京玉. 多元智能理论对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启示[J]. 中国音乐,2007(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