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元功能角度探析《在路上》影片中的波普爵士乐

来源: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作者:苏杰辉
发布于:2021-03-25 共3920字

  摘要:波普爵士乐具有激情饱满、变幻无穷的特点,对美国垮掉的一代具有重大意义。在电影《在路上》结尾处主角萨尔的创作情境中,波普爵士乐的出现乃为神来之笔。从元功能的角度分析波普爵士乐,可全面地诠释其在电影中的存在目的与价值,从而清晰地领悟垮掉的一代的思想观念。

  关键词:波普爵士乐; 《在路上》; 元功能;

  0 引言

  电影《在路上》根据“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于2012年上映,讲述萨尔·帕拉戴斯、迪安·莫瑞亚蒂及其朋友毫无目的地穿梭美国公路旅行故事。其中萨尔的原型是凯鲁亚克本人,而迪安的原型则为另外一位“垮掉的一代”作家尼尔·卡萨迪。该电影的故事虽然零散,却流露出各人物的不羁情怀与自由思想,凸显“垮掉的一代”蔑视陈规、愤世嫉俗的情感。

  波普爵士乐源自电影结尾萨尔小说写作的情境。凯鲁亚克(即萨尔的原型)与卡萨迪等人在公路上断断续续耗费了7年之久,但当他决定着手创作《在路上》这部小说后,仅用20天便完成写作。电影中萨尔进行创作的片段,实质上是将凯鲁亚克20天的小说撰写情境浓缩在约5分钟的时间内进行还原,从而构造出原型与化身共存的创作情境。

  1 音乐的元功能

  音乐的元功能是将系统功能语法中语言符号的元功能对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进行阐释。各研究者对音乐各元功能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马丁内则兼顾周到,提出较为中立且理想的理论框架,“将音乐看作一个双层系统,第一层是音系组合层,体现纯粹的组篇功能(即语篇功能);第二层是乐篇解读层,体现概念和人际功能”[1]。以元功能的理论框架对电影音乐进行研究,可使层次更为清晰、结论更为全面。

  2 波普爵士乐的元功能分析

  波普爵士乐弥漫于萨尔的创作情境中,对于此情境的构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从音乐元功能的视角出发,对此情境中波普爵士乐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及语篇功能进行分析解读。

  2.1 概念功能

  音乐的概念功能是指“音乐与情感之间具存在着相对固定的内在联系,即某种音乐能相对固定的指代某种情感概念”[2]。从此层面考虑,波普爵士乐可反映出萨尔及其原型凯鲁亚克创作时的情感状态及生活中的思想观念。

  波普爵士乐是垮掉的一*写作灵感的源泉。波普爵士乐旨在挣脱传统爵士乐的条条框框,追求豪放大胆的即兴演奏模式,其狂放不羁、无拘无缚的音乐风格常常赐予“垮掉的一代”作家丰富精深的创作灵感。因此,波普爵士乐与垮掉的一代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凯鲁亚克着名的“自发式写作法”便是受波普爵士乐的启发而得。与波普爵士乐相似,“自发式写作法”最基本的理念强调“作家应该在内在力量的驱动下自然而然、自发地进行创作,不考虑或排除外在因素,忠实于自己的内心”[3]。而小说《在路上》则是凯鲁亚克运用“自发式写作法”而取得成效的代表作。在电影中,在萨尔着笔时,波普爵士乐肆意穿插,渲染急促欢快的气氛,突出萨尔此刻写作时忠于内心、激情澎湃的状态,令此情节传达的情感更为饱满。同时,此举使该情节更具形象性与真实性,反映出原型凯鲁亚克当时运用“自发式写作法”创作小说《在路上》的相似情境,印证了波普爵士乐时常赐予凯鲁亚克创作灵感、给予其创作动力的事实,体现出垮掉的一代作家无拘无束、自然而然的写作理念。

  同时,波普爵士乐为凯鲁亚克与卡萨迪的友情结缘提供契机。凯鲁亚克与卡萨迪相识于一间名为“里兹”的酒吧,两人在此享受波普爵士乐的熏陶,常常喝到酩酊大醉,彼此忘我倾诉。两人因波普爵士乐成为好友,而波普爵士乐贯穿创作情境,体现凯鲁亚克对卡萨迪的钟爱、难忘,以及对这段友情的珍惜。然而,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凯鲁亚克与卡萨迪在公路旅行结束后便再无见面,他们仅偶尔通过书信的形式来往,因此,《在路上》的写作亦意味着他与卡萨迪故事的定格。结合真实状况可以推敲,在电影中萨尔随后思索的是自己与迪安不再相见之事,这是凯鲁亚克不会再与卡萨迪相见的事实在电影中的映照。而波普爵士乐则流露出其原型凯鲁亚克对卡萨迪的不舍之情,对于友情的态度也在珍惜中多了一份惋惜。

  波普爵士乐寄托着垮掉的一代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二战后的美国禁锢国内人们的思想,盛行物质主义,垮掉的一代青年作家用极端的方式、疯狂放纵的行为反抗这种刻板僵化的现状。他们蔑视世俗,反对压抑,恰恰体现他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波普爵士乐豪迈狂放的特点,与他们对自由的憧憬不谋而合。凯鲁亚克将他们自己称为“垮掉的一代”,对于“垮掉(beat)”一词,其中一个含义则是“当时流行的‘波普’爵士乐的疯狂急促的节奏”[4]。因此,在创作情境以波普爵士乐作为背景音,可体现凯鲁亚克痛恨束缚、热衷自由的真情实感,以及将其倾注于小说字里行间的愿望。事实上,如小说的主题所言,公路旅行是其摆脱束缚的方式,他们一直在路上,没有真正的目的地。自由固然难以寻得,但是路途中不断摸索自由的过程亦成为他们为之悉力、为之疯狂的事。他们的这些故事均一一记录于小说中。因此,在电影的写作情境里,波普爵士乐的相伴可突出他们追寻自由过程中饥渴、癫狂的状态。

  2.2 人际功能

  音乐的人际功能主要在于与听者产生心灵上的对话,“主要体现于感情传递过程中,某种情感迅速而直接地被音乐传达到听者的心中,使听者内心潜在的情感被触发,‘客体’与‘主体’随即产生共鸣,而这种共鸣的过程,也即是音乐产生了人际功能的过程,从而对听者的态度和行为产生了既定的影响”。在此情节中,波普爵士乐持续播放,丰富多变的旋律使其与观众发生情感交流。

  波普爵士乐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感受凯鲁亚克的创作心境。音乐仿佛不只停留在萨尔的创作过程中,它在行进过程中跳出电影,在作为“听者”的观众耳边环绕。无论是萨尔与迪安,还是他们的原型凯鲁亚克与卡萨迪,皆酷爱自由豪迈的波普爵士乐,此前情节中,萨尔拜访许久未见的迪安,他们在街上闲逛时发现有波普爵士乐的演出,便毫不犹豫地掏出身上所剩无几的钱,一起在酒馆沉醉于这种音乐中,可以说这种音乐见证了他们的友情,而屏幕前的观众亦为见证者。电影中萨尔在写作时,这种音乐作为画外音弥漫缭绕,使观众感受到萨尔对迪安深切的想念。同时,观众亦可借此体会感受垮掉的一代各作家之间的友情,并感知波普爵士乐对垮掉的一代作家在情感层面上的重大体现,如对陈规的漠视、对自由的热爱,达到了“客体”(波普爵士乐)与“主体”(观众)的共鸣。

  波普爵士乐引领观众代入萨尔角色,进而触发观众联想。电影音乐可以“起提醒作用,让观众不知不觉身临其境,产生了代入感和第一人称感”[5]。当波普爵士乐播放时,电影画面时常会对写小说用的打印纸予以特写镜头,这实际是为观众贡献萨尔的视觉,随着波普爵士乐的推进与特写镜头的指引,观众不由自主地代入到萨尔角色中。这不禁引起观众联想,如果他们真的是萨尔,会如何书写故事?是否会留恋欢畅时光,假想某种他与迪安不分离的结局?抑或是受激昂的波普爵士乐鼓舞,疾写个人对自由的追求、展现自己狂放的主张?波普爵士乐这种角色代入、引起联想的作用,能让观众理解当时萨尔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想念迪安以及深爱自由的杂糅心境,从而实现音乐与观众互动的目的。

  2.3 语篇功能

  “影视语篇的背景音乐则是起到了连贯语篇的作用,使之产生一种连贯感和整体感。”波普爵士乐出现于写作情境中,两者在整体上相互联系。

  波普爵士乐与电影中萨尔的写作内容保持一致。萨尔回忆往事并将其写于小说中,写作内容由文字转化为声音,这些声音正是由此前情节中各人物的台词所体现,与波普爵士乐重叠交融。此时,每一个人物化身为叙事者,他们说出简单的台词,意味着每个叙事者叙述每个发生过的故事。例如,迪安的台词“在我走之前,教一下我怎样写作吧”是在迪安与萨尔第一次道别前说的话、“那辆哈德逊真够给力啊”是迪安偷车后说的台词以及“我只是想要一个家”是玛芮露向迪安透露的愿望。波普爵士乐在此起连接作用,将萨尔对这些故事的回忆与拟写过程相扣,重现凯鲁亚克当时的写作模式。人物声音与急促的波普爵士乐配合,体现萨尔不断涌出回忆,并将这些回忆写于书稿的过程,表现出其创作时间的连贯性与紧密性,凸显其愈发兴奋、不愿停下的创作状态。实际上,这也映照出其原型凯鲁亚克创作时高度集中、忘我投入的真实境况,阐释他完成书稿如此之快的原因,从而紧扣他仅用20天便完成写作的事实。

  波普爵士乐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凯鲁亚克与卡萨迪的告别深刻化。“音乐可成为承上启下的转场者,作为中介环节对影片的节奏和情节进行调整和过渡。”[6]当萨尔在撰写小说的结尾时,波普爵士乐戛然而止,安静的环境与之前奔放的波普爵士乐形成强烈对比。小说的结束,意味着萨尔与迪安公路故事的终止,此刻的安静透露出萨尔对迪安以及他们旅途故事的不舍。波普爵士乐承上启下,将这种不舍带入对离别场景的写作中,并因前后不同声音的对比而得到深化。在现实中,波普爵士乐是凯鲁亚克与卡萨迪的挚爱,两人因此成为心灵伴侣,而波普爵士乐的消失也给两者的分别赋予了永别的昭示意义,奠定之后萨尔在书写结局时的忧伤情绪与沉重气氛。

  3 结束语

  电影《在路上》结尾的波普爵士乐是构建萨尔创作情境的重要元素。应用音乐元功能的理论,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三个层面对创作情境中的波普爵士乐进行分析,发现电影巧妙地将波普爵士乐与创作情境汇合,既充分地反映萨尔的创作状态,又灵活地重现其原型凯鲁亚克撰写《在路上》时的心理变化,并引领观众感知与体悟垮掉的一代的生活状态与思想观念。为观众与学者对文学改编电影及其音乐的鉴赏与研究提供可靠的切入点,使其对原着和电影两者的剖析角度及解读方式更为多元化与深刻化。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耿敬北.多模态视域下音乐表意功能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85-87.

  [3]吴方.论《在路上》多义性主题及杰克·凯鲁亚克的创作方法[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4]黄怀军,詹志和.外国文学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 宋金环.美学视角下电影音乐的功能探析[J].时代报告,2017(20):94.

  [6]侯燕.音画统一与视听合一[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相关标签:爵士乐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