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的路径探讨

来源:大众文艺 作者:丁书银
发布于:2021-02-24 共431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2篇】声乐毕业论文(导师推荐6篇)
【第3篇】民族声乐作品《贵妃醉酒》的演唱处理及借鉴价值探讨
【第4篇】探究解黎族祭祀"老古舞"的演唱特征及历史传承
【第5篇】 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的路径探讨
【第6篇】声乐作品选择在声乐训练中的应用

声乐毕业论文精选范文第五篇: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的路径探讨

  摘要:结合文化多元化发展背景,本文从语言、形式和文化三个角度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基础进行了探讨。对声乐艺术作品、唱法和传播的多元化发展表现展开了分析,提出了保留民族审美特色、融合时代背景等多元化发展路径,希望能够使民族声乐艺术在融合吸收各类优秀音乐元素的同时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取得不断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 多元化发展; 文化传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未来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还应积极探索传承与发展道路,从而使民族艺术顺利走上国际舞台,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强大精神。

民族声乐

  一、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基础

  (一)语言多元

  我国拥有56个民族,多数民族拥有各自语言,使得各民族音乐带有方言基调,韵味独特。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可以划分为北方、湘、吴、客家等七大方言区,在语音、语法等方面差异明显,民族特色鲜明。而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拥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按照东、西、南、北划分音色,之后又衍生出楚声、吴歌等,使得方音成了民族声乐的重要格调[1].如在陕北民歌中,"我"唱"e"等情况屡见不鲜,体现了各地语言特色。受语言多元化特点的影响,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迥异,为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形式多元

  我国南北两地民歌就存在风格上的明显差异,北方民歌大多粗狂、高亢,与北地气候恶劣、土地广袤环境密切相关,而南方多数地区山清水秀,人也更加温柔、细腻,使得南方民歌相对舒缓、优美。受地域差异影响,即便相同民族声乐作品在不同地区也会以不同形式传唱。如《茉莉花》属于清代流传的小调,现有版本较多,如江苏、河北等都有各自版本,前者类似小调,带有江南水乡运维,歌曲更加抒情、柔美,后者则为七声调式,拥有较大旋律起伏,给人以明亮、爽朗的感受[2].

  (三)文化多元

  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使得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融入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在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主要用于描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场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歌曲形式日渐丰富,成了丰富人们生活的重要文化形式,开始呈现出自由多样特点。发展至清朝,西方声乐艺术传入我国,使民族声乐艺术随着民族变革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开始利用西方声乐艺术理论知识对民族声乐艺术进行充实。在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多由民歌改变,但带有歌唱家鲜明个性,出现了湖南高腔、西藏淳朴腔调等不同的风格。如今,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民众也开始产生多元审美,要求民族声乐艺术通过创新取得多元化发展。

  二、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表现

  (一)作品多元化

  首先,从作品内容上来看,不再局限于对旧时代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描述,而是开始讲述社会新时期的情况,更加贴合现代群众的喜好,确保民族声乐艺术能够融入社会。在作品创作上,体现了朗朗上口的特点,同时凭借特色民族唱腔和旋律展现多样民族风情。新一代的民族声乐作品创作者更擅长从各种音乐素材中挑选特色内容,如薛之谦的《演员》就被创作成民族声乐作品,融入陕西特色腔调。以借曲填词方式实现作品内容创新,能够在保留民族腔调、唱法的同时,体现作品新意。在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大量文化艺术活动得以开展,都能为民族声乐艺术创作提供素材,使更多美好作品得以谱写。其次,从作品体裁上来看,通过对戏剧、美声等艺术形式进行借鉴,衍生出了颂歌、戏歌、抒情曲等多种题材,使民族艺术题材的丰富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也满足了不同受众的艺术追求[3].如电视剧《四世同堂》主题歌《重整山河待后生》就是吸取了京韵大鼓音乐元素,曲式则采用歌曲创作手法,使得作品带有戏曲化特色,展现了作品独特艺术魅力。在民族声乐艺术形式不断变化过程中,新生艺术与传统艺术演绎形式取得了融合,使得民族民间曲艺净化得到了延续。此外,从作品配乐上来看,除了采取二胡、古筝等传统乐器进行配乐,也开始引进钢琴、电子乐等各种音乐形式,在保留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内涵的同时,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态度,能够使现代人对艺术的异质性需求得到满足,促使民族艺术得到较好发扬。

  (二)唱法多元化

  在艺术取得多元化发展背景下,也衍生出了更多唱法,可以划分为原生态唱法、学院派美声唱法、流行唱法等。采用原生态唱法,以真声为主,更能体现唱法个性,口腔着力大多较为靠前,依靠上头腔和胸腔实现共鸣,咬字发音等遵循传统习惯,带有方言特点,音色更加明亮、唱法多变[4].而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为迎合民众审美需求,民族声乐艺术演唱更多地融入了西方美声唱法,同时对戏曲、通俗等音乐形式唱法进行了融合。在声乐教学方面,偏重于传授西洋唱法,使得民族声乐艺术演绎一度出现了模式化的特点,丧失了个性特色。但伴随着多元化人才培养要求的提出,学校教育开始注重各种唱法的交流,在保留传统唱法特色的同时,采取西方科学发声训练方法,对西洋唱法呼吸特点进行借鉴。在融合发展背景下,衍生出了声区统一、音域宽广且咬字清晰的唱法。对于年轻一代受众来讲,更倾向于欣赏各种流行歌曲。因为流行歌曲具有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等特点,在社会节奏较快的情况下更能使受众放松身心。面对这一局面,民通唱法得以诞生,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将民族美唱法与现代流行美唱法结合在一起,能够使音色得到丰富,如谭晶演唱的作品多带有这一特点。

  (三)传播多元化

  现阶段,民族声乐作品可以独唱、对唱、重唱、合唱、大联唱等多种形式演绎,受众可以结合各自喜好选择欣赏不同版本作品表演[5].相较于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途径,抖音、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受众更加广泛,能够在双向互动中得知受众喜好,使民族声乐艺术以各种形式传播,从而获得更多受众青睐。在传播路径不断拓宽的背景下,受众对民族声乐艺术欣赏不再受到时空局限,如想要回顾青年歌手大奖赛民族唱法主表演,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搜索,即刻就可以获得大量相关视频供受众随意选择。与此同时,受众也不再扮演单一的角色,而是参与到作品传播过程中,将自己喜欢的民族声乐作品或艺术表演形式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推荐给他人。在受众获得更大自主选择权利的情况下,受众多元审美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重视,促使民族声乐艺术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以便在网络传播中获得更大发展潜力。

  三、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路径

  (一)保留民族审美特色

  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在不断寻求创新突破的同时,还要牢记对民族审美特色进行保留,才能使艺术深刻内涵得到充分展现,为艺术长久发展提供保障。作为艺术传承和创新者,还应牢记保护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做到真正理解艺术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确保创作的作品能够符合中华民族审美价值理念。作为多民族国家,各地民族声乐音乐作品都蕴含本土文化内涵,还应在音乐传承中得到延续,确保音乐特色能够得到维系,促使作品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能够脱颖而出,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精神魅力。因此在汲取外来文化精华的同时,需要重视地方文化资源挖掘,使民族艺术特征在新作品中得到渗透。结合这一目标,在开展民族声乐艺术教学时还应对传统民歌风格、唱法等进行保留,确保学生能够了解民间审美特点,受到优秀传统文化情感熏。学习陕北民歌《三十里铺》、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等经典民歌,感受到艺术作品优美动听的同时,也能树立牢固的民族文化自信,使新一代民族声乐艺术传承人在实现作品创新的同时,始终能够保留民族审美特色和艺术风格,学会从历史文化、本土文化中汲取营养,继而使作品文化性、艺术性得到增强。

  (二)融合时代文化背景

  民族声乐艺术之所以能够得到一代代传承,与每首作品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各时代特色有关。在演唱经典作品时,都可能体会到作品中饱含的时代气息,透过音乐感受时代特殊精神和情感。在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创作上,同样应保证时代主题鲜明,确保艺术个性得到充分彰显。在作品创作过程中,还应对新时代人们内心思想进行表达,赋予作品时代烙印,在满足新时期民众审美需求的同时,推动艺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在作品演唱方面,同样应当融合时代文化背景。如对抗战时期《延安颂》等作品进行演唱,还应实现作品时代情感的深入挖掘,确保作品赞扬的情感得到顺利传递,继而使作品特色得以充分展现。而在现代作品演唱过程中,还应结合词曲特点融入新的艺术元素,反映当代人民真实需求,借鉴各种唱法在作品中融入丰富艺术元素,使作品演绎能够得到受众认同。因此作为现代民族声乐演唱者,还应熟练掌握新时期民族声乐唱法和发声技巧,展现较强作品理解和演绎能力。

  (三)突破传统艺术界限

  艺术的产生建立在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基础上,而人们的审美总是会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在现代社会,人们审美呈现多元化特点,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还应主动突破传统艺术界限,完成创新性艺术形式打造。在民众每天通过现代化媒体进行各种信息接收的情况下,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也提出了强烈感官感受要求。因此在民族声乐艺术演绎的过程中,还应采取多元化形式,使作品得到最直观、最完整的诠释,使音乐形象得到较好塑造的同时,确保作品思想、情感得到迅速传递。如电视剧配乐《枉凝眉》、歌剧配乐《洪湖赤卫队》等作品的产生,能够联合影视、歌剧艺术作品对故事、情感等进行诠释,确保受众获得丰富感官体会的同时,能够做到情感定位准确,最终使艺术作品获得深厚群众基础,换发强大艺术魅力。为此,还应使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向影视、歌剧等艺术领域扩展,从丰富民众业余生活角度实现作品创作和表演,在体现较高艺术水准的同时,使艺术发展跟进时代脉搏,保持长久生命力。

  四、结论

  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产生的民族声乐艺术在语言、形式和文化方面都带有多元特点,为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在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下,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作品创作、唱法表现和传播路径上都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能够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众文化自信树立做出贡献。未来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还应坚持对声乐艺术中的民族审美特色进行保留,同时融合时代文化背景,通过不断突破传统艺术界限展现民族声乐艺术的独特风格,继而使民族深厚文化底蕴得到充分展现。

  参考文献

  [1]邹筱丹。关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研究[J].艺术教育,2020(06):55-58.

  [2]范菲。从"跨界演唱"中探索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分析[J].北方音乐,2019,39(16):255-256.

  [3]李媛媛。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评鉴,2019(11):37-39.

  [4]贾婧芳。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智库时代,2019(10):274-275.

  [5]童春燕。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新思路探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8,9(05):173-174.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歌舞团有限公司
原文出处:丁书银.探析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J].大众文艺,2021(02):91-92.
相关标签:声乐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