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英语论文

《声声慢》英译文本中对原词音乐性的再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9-15 共2091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本雅明(2000)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译者的工作是在译作的语言里创造出原作的回声”(205)。原作的回声可以理解为再现原作的意义表达形式。音调和文学相结合产生的最具代表性的文体当属诗词。诗词的语言风格体现在诗人用词的色彩、 诗词的节奏、韵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上。 本文将以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为例,以四篇代表性的韵体译诗和自由体译诗为分析对比文本,分析英译文本中对原词音乐性的再现问题。

  二、音乐性再现

  李清照在《词论》中说道:“本压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后又称“词别是一家”(余恕诚, 2008:63)。 由此可见李清照对词之音乐性的重视。 音乐性可以说是词的本质属性之一。 语言的音乐性主要源自于语言的韵律, 韵律又包括音韵和节律。 从听觉上表情寄意。

  (一)原文韵律分析

  李清照《声声慢》的独到之一即是这开篇七对叠字。《声声慢》上片原押四平韵。《声声慢·寻寻觅觅》改押入声韵。入声韵属仄声,这就奠定了这首词的基调。开始是下压的,哀婉地使读者的心慢慢下沉,渐渐出现短促的刺激、意向的穿插,哀痛慢慢汇聚,到词尾余韵犹存。

  《声声慢》创作时期为宋朝,属中古汉语时期。因此对其音韵分析根据丁声树、李荣(1958)的《古今字音对照手册》和 Guillaume Jacque(2006)所著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 拟音得出表一。

  分析七对叠字的韵母和声母,可以发现:(1)七对叠字中除觅、冷二字外,其余五字都为齿音(/z/ /tsh/)、清音。 (2)七对叠字读音中韵头和韵腹多由/i//j//e/构成。 /i/ /e/ 为前元音。这些音读起来口腔开合度小,发音位置靠前,读起来构成纤细、短促,给人以低声自语的感觉。正如词学家吴世昌(2003)先生在《诗与语音》中指出,舌齿音是不能纵情奔放,这声音的本身便有一种艰涩凄楚的感觉,最适合表达凄楚艰涩或类似的情调。 此外,根据物理学家 Miller, Paget 等人的实验发现,元音/i:/ /i/ /ei/ /藜:/ /蘅:/等都由谐音(harmony)组成,又可叫做深元音(Macdemott,1994)。 深元音所表达的感情一般比低元音要强烈, 适宜描述深沉含蓄、极度的悲伤以及力量的巨大和意义的深远。

  (二)译文韵律分析

  这首词的英译主要采用韵体和自由体。本文采用杨宪益、林语堂、许渊冲、John A. Tuner 四人所译进行分析。

  论文摘要

  关于高低元音表意,Macdermott(1994)表示低音给人以深沉感,可以表示雷声、重击,表示内心抑郁、沉重等;高元音则表示轻微、清晰、遥远尖锐等意(p.40)。长元音具有暗示空间宽阔、时间长、速度慢、态度庄重和思考深沉等特点。短元音短而急促,生动活泼。

  林语堂译诗中低元音构成比率最高 (50% ,35.7% ), 其次为许渊冲 (45.8% ,4.2% )、Tuner (19.6% ,40%)和杨宪益(0%,37.5%)。 从 根据 Macdermott 的低元音给人以抑郁沉重之感角度,林语堂的译文在表达沉重的感情这一方面更胜一筹。 此外,对比四段译文的谐音结构,杨宪益、林语堂、许渊冲、Tuner 译文谐音比例分别为 50%、57%、45.8%、45.7%。 综合来看,林语堂对于这七对叠字的译文在语音表意、营造开篇氛围层面上更贴合于原诗。

  (三)押韵分析

  英语格律诗第一要素就是节奏, 节奏靠音节、音步的抑扬顿挫体现。 汉语最重要的格律因素是平仄,平声轻仄声重。英语诗歌的音节数和汉语诗的字数能勉强等同,但音效无法取得一致。 一个音节的音量与一个汉字的音量难以等同。

  John Tuner 是 一位精通汉英两种语言的西方译者。他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美的特质是通过押韵和节奏来体现的。 因此,他在译诗中试图用英语诗歌中的各种表现手段进行照应。 以七对叠字翻译为例。 译文韵脚 格 式 为 aabcddcb。 Peak -seek, languish -anguish,chill’d-thrilled 等 。 同时存在许多行 内韵 :pine-peakstare -start 等 头 韵 ;groping -moping glare -stare 等 尾韵;wander-wonder canker-rankling 等排韵。 同一行内: 第四行 glare-stare-start, 第八行:keen-canker-rankling-anguish,各韵式环扣在一起。 这样的译诗努力传达出原诗的韵式特点,同时又做到与英语诗歌体系相符。 相比 Tuner,许渊冲的韵体译文主要是行末押韵,其他押韵形式较少。林语堂译文虽为自由体,但在处理这七对叠字时运用重复和行内韵同样出彩。So一词重复出现七次。反复出现的塞擦音也是对原诗韵母的呼应。 此外, 也不乏行内韵,dim-dark, dense-dull, damp-dank。 七个形容词的辅音均为/d/也是在形式上追求达到与原诗的呼应,极力达到形式与意境的双重呼应。

  三、结语

  韵律反映音乐美, 是古典诗歌不可或缺的有机成分。 译诗应尽可能地创造出一种与原诗音乐上的共通性。 正如音乐旋律可以超越语言形式感动听众,译者应该发掘出原文中能使其存活的因素, 利用语言间的转换,再现原文的表意模式,创造性地发出原作的“回声”。

  参考文献:
  [1] 本雅明·瓦尔特.译者的任务[A].张旭东.译//陈 德鸿,张 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C].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2] 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3] 吴世昌.吴世昌全集(第三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4] 余恕诚.李清照《词论》中的“乐府”、“声诗”诠释[J].文学遗产,2008(3):63-6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