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标准众说纷纭,而具体的翻译策略也是多种多样。无论是循着严复“信达雅”的中国翻译标准而侧重目的语语所做的各种翻译策略的选择,还是根据奈达的“等值论”而在双语比较基础上做出的策略选择,都没能使翻译策略成为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方法论。由此可见,翻译的策略选择远非一个标准可以概括并且有效指导的。
翻译过程涉及的策略多种多样,必须根据语境做出恰当的选择。现今高速发达的科技以及细化的分工使得翻译在各个领域都成为必须,所以在专业翻译和实用翻译大行其道的情况下,翻译的目的也影响着译者所选择的翻译策略。然而,文学翻译始终是正统的、广为接受的翻译文体,其翻译策略也一贯成为翻译的主流。正如郑海凌在《文学翻译学》所说:“翻译国际条约与翻译文学作品同属语际转换活动,但二者之间存在本质差别,怎么可能找到它们的共同规律呢?……把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放在一起讨论是不明智的,就好比把诗歌和家兔放在一起研究。”所以,在翻译策略的讨论当中,还是需要侧重文学文本的翻译作为例子,进行较为严谨的、科学的翻译研究。
文学作品是最富有文化性的一种文体。文学的叙事性质使其带上丰富的地方故事色彩和人文思想。叙事就涉及到时间和地点这两个必须的因素,而叙事者作为某个特定地域的人,其塑造的发生的特点时间的人物和事件必然在其所熟悉的地域,这一地域即为空间。所以,一般的叙事作品都有假设时间和地点。即使是科幻等虚构作品,也是发生在某个特点的假设的地点,有其特有的色彩。更不必说标题就体现出文化和地域色彩的众多作品,如《美国悲剧》、《巴黎圣母院》等。
文学作品的翻译之所以必要,是由于优秀的文学作品虽然具有地方色彩,但是更具有思想的深度和人性的关照,使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普遍性,也就值得推广到他族文化当中。“文本意义的产生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先行知识。无论是源语读者,还是目的语读者,他们的先行知识大都来自本文化体系。他们对译文的解读机制早已浸濡在各自的文化环境里。其结果是,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对同一文本(原文和译文)的期望值自然大相径庭。”
文学作品的翻译,涉及到语言和文化各个层面。翻译的目的是沟通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他族文化对本族文化的陌生化,一种语言之于另一种语言的陌生化,加之文学作品相对非文学作品,更加注重语言的新颖和地道,以及对他族文化传播的交流意义,对两种语言体系文学特点的差异的保留,以此让译文读者感知异域文化和语言的特点,所以“一个好的文学翻译,必须尽可能地兼顾文学语言的巧妙运用、文学比较的潜在维度以及文学批评的隐含价值。”
为此,文学翻译过程中必须适当将原文的潜在意义解读出来,将原文隐含的信息明晰化,使译文读者能够在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平台上理解作品。
一 词汇明晰化
每个语言的词汇与另一种语言的词汇多数意义无法等同,除了基本义,词汇还有各种延伸义以及由语境影响而产生的细微的措辞差别。对于词汇的意义,在具体语境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使其措辞与语境相符合,顺畅、流利,语义明确,特别是当一种语言的词汇搭配与另一种语言的搭配存在差异,则需要将原文的搭配解开,使其关系在译文中得到明晰化,如:
Eager to trust but determined to verify, many singlewomen in an age of risky romance are hiring privatedetectives to check the background of their suitors.
译文:在一个爱情保险系数不高的时代,许多单身女子对向自己求婚的人既急切地愿意以身相许,但又一定要查明对方是否靠得住,于是就纷纷雇用私人侦探去查清对方的底细。
分析:“verify”原义为“核实”,此处如果只翻译出这层意思,则少了宾语,语句无法通顺,语义不清楚,所以译文“一定要查明对方是否靠得住”通过显化,将要核实的对象根据语境补充,则词汇意义与语境融合,无紧绷扭捏之感。另“in anage of risky romance”不译成“冒险的浪漫时代”,而译为“在一个爱情保险系数不高的时代”,是由于前者是汉语所缺少的搭配,所以必须将“冒险”和“浪漫时代”分开,将二者的搭配意义解读出来,使其搭配连贯、地道。词汇的搭配是两种语言词汇用法最大的差别,也是翻译时候的难点,如:
I buried my head under the miserable sheet and rugand cried like a child.
译文:我把头埋在被单和毯子里,孩子似的哭了起来,而那被单和毯子也仿佛感染了我的悲伤。
分析:汉语没有“悲伤的被单和毯子”这一搭配,译文以句译词,使其内涵明晰化。
On one of those sober and rather melancholy daysin the latter part of autumn, when the shadows of morningand evening almost mingle together, and throw a gloomover the decline of the year, I passed several hours inrambling about Westminster Abbey.
如果本段译为“在晚秋暗淡而悲哀的一天,当曙光和夜色几乎混而为一,而将这年终酿成一片凄凉的时分,我在西敏寺徘徊,消磨了数小时的光阴”,则出现几处不符合汉语语感的搭配:“悲哀的一天”、“年终酿成一片凄凉的时分”,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译者竭力保留原文的词汇搭配,拘泥于原文而放不开手脚,使译文“欧化”严重,如果改为“时逢晚秋,气象肃穆,略带忧郁,早晨的阴影和黄昏的阴影,几乎连接到一起,不可分割,岁月将暮,终日昏暗,我就是在这么一天到西敏寺散步了几个钟头。”则“大量的四字结构,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有致,使人有如入其境的感觉。”词汇明晰化一般直接体现在句子当中,不需要单独注释。而句法明晰化则是另一种情况。
二 句法明晰化
词汇是语言的最基本的要素,而句子才是语言使用的单位。词汇只有在构成句子的情况下才能有意义,文学作品作为书面材料,句子是其基本构成单位。所以可以说,从本质上讲,翻译的单位应当是句子。两种语言的转换,也应当以句子为基本翻译单位。不同的语法系统使得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大相径庭,特别是句子的隐含义,在一种语言可以省略掉的,在另外一种语言进行明晰化,则可以方便对源语不了解的译文读者更加轻松理解译文的内涵和前后关系,理清思路。句子的明晰化还经常涉及到文化信息,即句子当中含有源语文化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译语读者来说是陌生的、新奇的,同时也是难以理解的。所以为了使译文透彻可读,译者需要将这样的句子明晰化,作为文化沟通的桥梁将其中的文化信息解读出来并且体现在译文当中。
句法的明晰化可以直接体现在译语句子中,也可以做脚注等,如:
They were the works of a Sister of Charity-far moredifficult to perform than those of a Lady Bountiful.
译文:那都是妇女慈善团体的工作,做起来远比慷慨太太的工作还更困难。
脚注:1.妇女慈善团,罗马天主教会的修女慈善团。
2.慷慨太太,法国喜剧作家法夸尔(1678-1707)所着喜剧《好计谋》(1707)中的女主角,以慷慨好施着名。
分析:原文出现两个专有名词,而没有任何解释,足见这两个名词所代表的意义和其出处对英美读者来说是不陌生的,而对于文化和地域差异较大的汉语读者,则构成很大的阅读障碍,成为理解小说的纠结点。所以翻译过程中,要将这两个语义难度大的词汇明晰化,将其所互文的信息体现出来,使译文读者能站在和原文读者相近的起点上理解译文。
但是,“一篇文章如果注解多了,读起来往往失去流畅之感。”所以许多情况下,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本着全局的眼光,高屋建瓴,以作品内涵为重,一些表面的句法在难以传达的情况下,只取其精髓,打破原句的词汇组合,去掉其语法上的陌生化,以汉语的句法代替,也是明晰化的一种策略,因为将原句精神实质和省略掉的部分化隐为显。如:
Histories make men wise;poets witty ;themathematics subtle;natural philosophy deep;moralgrave;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Abeunt studiain mores.
参考译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分析:这个句式是典型的英语省略句式。第一个小句出现谓语动词makes,之后5个小句全部省略谓语动词,其句式灵秀,娓娓道来,文采斐然。拉丁语Abeunt studia in mores需要再翻译之后做脚注说明是拉丁语,更体现这片短篇小说的古朴风雅。前句如果直译成“读史使人明智,诗灵秀,数学周密,科学深刻,伦理学庄重,逻辑修辞之学善辩”则不堪卒读。
通过明晰化添加了谓语动词,则句子钟灵毓秀,以汉语的平行结构体现出散文的语句之美。三 修辞明晰化各种修辞效果在两种语言都有存在,然而,由于语言的差异和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修辞效果在使用的频率和语境以及修辞的风格差别较大。所以有些修辞修过在翻译的时候,从读者反应论出发,必须适当加以明晰化处理,以利译文读者的理解。如:
“And the years flipped off the calendar like dryleaves from a lawn.”
译文:岁月催人,日历一张张撕掉,好像落在草坪上的枯叶一样。
分析:用“日历一张张撕掉”来借代日子一天天过去,翻译的时候增加“岁月催人”来解释“日历一张张撕掉”,使这个借代得修辞手法隐含的意思得到明晰化。
英语的幽默和汉语的幽默由于文化的差异,存在极大的不同。所以经常出现英语原文在原文读者读来幽默层出不穷,而直译成汉语则汉语读者无法体会其笑点。这个时候,翻译就必须把幽默的笑点明晰化。如:
A:“Waiter,Idon'tlikethelooksofthecodfish.”
B: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looks, you shouldhave ordered goldfish!”
译文:顾客: “服务员,这盘鳕鱼怎么做得这么难看?”
服务员: “如果你喜欢好看的,就点美人鱼!”
分析:这个幽默借助“codfish”“ goldfish”发音接近的特点产生笑点。但翻译成汉语“鳕鱼”和“金鱼”则失去这一发音特点,笑点无法明晰化,所以译文采用“美人鱼”来明晰化笑点。“在中文语境中,读者对于好看的鱼的最大关联想象应该是美人鱼而不是金鱼',所以译者在对译入语的文化作出评估之后将金鱼改为美人鱼.”转移了意象,但不变的是同样取得幽默的修辞效果。
有的原文没有的修辞效果,译者也可以适当增加,使译文更加形象、生动,当使译文文辞更出彩,更富有表现力。如汉语各种叹词、常见句型的使用,可以使译文更具有感情色彩:
I beg you to receive the grateful homage of a sensiblemind for your descent in exposing to me General Gates'letters which unmask his artifices and efforts to ruin me.
译文: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请求您接受我的敬意和感谢。我感谢您屈尊向我出示了盖茨将军的信件,揭露了他想要毁掉我的种种试图和诡计。
分析:“汉民族是一个非常讲究修辞的民族,因此汉语修辞学的研究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开始。应该可以这样说,汉语的历史有多长,汉民族人的修辞史就有多长。”汉语的修辞比英语更丰富。原句没有明显的修辞色彩,译文则添加“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一汉语古语反诘句,感情色彩强烈许多,修辞效果胜过原文。可谓是美译的典范。
Don't take it seriously. I'm just making fun ofyou.
译文:不用认真嘛!我不过开开玩笑罢了。
分析:原句平淡无味,译文则增加了语气助词“嘛”、“罢了”,修辞色彩鲜明,使原句要表达的意思更加明确,这恰恰是明晰化翻译的目的和效果。
四 总结
“最早提出明晰化理论假设的是Shoshana Blum-Kulka,其在《翻译过程中衔接与连贯手段的转换》中指出:成功的翻译需要对语篇和话语进行复杂的处理,译者对原文进行阐释的过程可能会导致译语文本比源语文本冗长。这一冗余现象可能是由于译语中提高了衔接上的明晰化程度造成的。”
文学翻译的明晰化从词汇的搭配、句法及文化的差异、修辞效果等方面都可以有效提高译文质量。正如马红军教授分析许渊冲先生对《竹枝词》里面“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译成“My beloved is as deep in loveas the day is fine”的明晰化翻译的评点时说:“二语双关的明晰化处理手法无疑丰富了现有的译诗理论,译诗本身带有多重含义,极富韵味,读者可展开自由想象。把原文隐含的意义明晰化是其不足,但明晰化了的译文又包含多重蕴义则属于一种弥补。”
所以通过明晰化方法,可以转换原文不可译或者难译的部分,同时以其他的修辞或者意向代替,可以有效提高翻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郑海凌。文学翻译学[M].北京:文心出版社,2000:2.
[2]孙艺风。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41.
[3] 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8.
[4] 赵秀明。英美散文研究与翻译[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5]曹庸译。夏洛蒂·勃朗特着。谢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58.
[6] 冯伟年。新编使用英汉翻译实例评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90.
[7] 邓云丽。从关联理论看英语幽默的翻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2:130-133.
[8] 吴礼权。古典小说篇章结构修辞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5:6.
[9] 戴光荣。基于自建英汉翻译语料库的翻译明晰化研究[J].中国翻译。2010.1:76-80.
[10] 马红军。从中诗双关语的翻译策略看诗歌翻译[J].山东外语教学。2003.1:9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