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英语论文

林语堂《唐人街》英译本中的缺憾

来源: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林明玉
发布于:2019-07-29 共8385字

  摘    要: 《唐人街》是林语堂用英文写就的一部长篇小说, 旨在传播粤语文化、闽南文化和道家文化。但是, 唐强汉译的《唐人街》却过度改写和操控了其中的闽南文化、粤语文化和道家文化, 未能完整、准确地再现林语堂传播中国文化的创作意图, 只译出了“意”, 却未能如实译出“心”。根据回译的特点, 回译者在回译林语堂的英文作品时, 应该本着与原文作者的创作意图相一致的翻译目的, 恰当选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译“意”兼而译“心”, 才能真实再现原文的价值。

  关键词: 林语堂; 《唐人街》; 闽南文化; 道家文化; 回译; 译“心”;

  Abstract: Chinatown Family is an English novel written by Lin Yutang, aiming at spreading Cantonese culture, Minnan culture and Taoist culture. However, the Chinese version of Chinatown Family translated by Tang Qiang excessively rewrote and manipulated its Minnan culture, Cantonese culture and Taoist culture, which cannot fully and accurately reproduce Lin Yutang's original intention of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 It has just translated its“plots”, not the original author's true“intention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toring translation, when translating Lin Yutang's English works back into Chinese, restoring translators should conform their translation purpose with the original author's creation intention, adopting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properly and translating“intentions”while translating“plots”. Only by doing so can they truly reproduce the value of the original work.

  Keyword: Lin Yutang; Chinatown Family; Minnan culture; Taoist culture; restoring translation; translating“intentions”;

  一、《唐人街》简介

  《唐人街》是林语堂于1948年写就的一部英文小说, 讲述的是来自广东的冯氏一家人在美国纽约唐人街艰难创业的过程, 并通过辛苦的劳作和诚实的努力, 最终实现了“美国梦”的故事。小说以主人公汤姆·冯的成长、恋爱为主线, 展现这一家子的奋斗过程。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 汤姆的父亲冯老二是广东的农民, 从美国东海岸淘金到纽约, 开了一家地下室的洗衣店, 与大儿子洛伊、大儿媳佛罗拉共同经营。二儿子佛莱迪在一家保险公司上班。之后, 在佛莱迪的资助下, 冯老二把妻子以及13岁的小儿子汤姆、12岁的小女儿伊娃从广东接到了纽约团聚。从此, 汤姆和伊娃开始了在美国的学习、生活之旅, 好奇地感受着这个神奇的国家带给他们的影响。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冯氏一家和其他海外华人积极投入到捐钱抗日的热潮中。在为抗战募捐的过程中, 汤姆邂逅了一位来自上海被聘到唐人街教中文的女孩艾丝·蔡, 并与其相知、相恋, 历经情感磨难, 终成眷属。期间, 佛罗拉生了个儿子;佛莱迪不顾家人的反对娶了一个漂亮的女孩为妻, 却生活得不幸福, 最终以离婚告终;冯老二在一次车祸中身亡, 一家子获得了5 000美元的赔偿金。冯氏一家由此有了在街面上开餐馆的启动资金, 经全家共同努力慢慢实现了他们的“美国梦”。

  二、译“意”还是译“心”?

  根据翻译目的论, 翻译是有目的的人类行为, 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人类活动。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时所采用的不同方法与策略。翻译目的有三种解释, 即译者的目的 (如赚钱) , 译文的交际目的 (如启迪读者) , 以及使用某种特殊翻译策略所要达到的目的 (如为了说明原语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直译的方法) 。[1]27-28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 有些译者选择忠实于原着和原文作者;有些则对原着进行任意改写或操控。华裔英文文学作品旨在传播中国文化, 在回译成中文时就要考虑到原文作者的创作意图, 不能撇开原文作者而过度改写或操控原着。林语堂是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家, 是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桥梁, 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和一位智者。[2]002纵观林语堂的英文小说, 每一部作品都闪耀着中国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光辉。《唐人街》虽没有《京华烟云》的磅礴气势和强烈的历史意义, 但是原着反映了林语堂传播粤语文化、道家文化和闽南文化的初衷。然而, 经过唐强回译成汉语的《唐人街》却在传播原着中的道家文化、闽南文化、粤语文化方面存在错译、漏译之处。回译者是应该译“意”即可, 还是要兼而译“心”呢?在汉语里, “意”和“心”是两个词义相近的字, 都有“心愿”“心思”“愿望”“意图”等意义, 但是“心”的内涵却更丰富一些。《新华字典》 (第11版) 中, “心思”的意义是归于“指思想器官和思想感情等”[3]549这一义项上的, 也就是说, 在这一义项下与“心”相关的词语是带有情感色彩的, 而“意”字却没有此内涵。林语堂在《唐人街》中不惜用威妥玛氏拼音方案把涉及的粤语和闽南语等地域文化直接音译过去, 并大量引用《道德经》里的原文语录, 体现着其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热爱之情。这种带着爱慕的创作意图用“心”字才能正确地加以体现。因此, 文中所谓的“意”, 笔者只取“意”的“意思 (meaning) ”这一义项, 指小说的故事情节;所谓“心”, 则是指林语堂传播中国文化的创作意图 (intention) 。

林语堂《唐人街》英译本中的缺憾

  唐强汉译的《唐人街》, 小说脉络清晰, 故事情节完整, 与林语堂的英文原着大体相符。从对小说故事情节的保留完整与否来看, 这一点唐强是做到了, 也就是所谓的译“意”。但是, 林语堂曾在40岁生日时给自己写了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4]28, 以此表明自己的伟大志向, 即要致力于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林语堂的英文着作留给世人的印象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其所着的英文小说内含丰富的中国文化和地域文化。《唐人街》这部小说就是以传播粤语文化、道教文化、闽南文化为创作初衷的, 林语堂在该小说中用威妥玛氏拼音方案将粤语及相关的中国文化直接音译或直译了过去, 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此, 在将其回译成汉语时, 译者就必须考虑到林语堂的创作初衷, 将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如实地进行还原, 以此为翻译目的, 才能体现该作品的真正价值。这就是所谓的译“心”, 即译出原文作者创作的真正意图, 否则, 凭着林语堂先生过硬的英语语言功底, 他就无需大费周章地让自己的作品读起来有些许的拗口。

  唐强汉译的《唐人街》虽保留了原着的故事情节, 却在回译其中的道教文化、粤语文化和闽南文化时出现了漏译、错译等现象, 这就违背了林语堂最初的创作意图, 没有全面实现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功能。这正是唐强汉译本的一大缺憾。因此, 笔者认为在回译《唐人街》时, 既要做到译“意”, 又要做到译“心”。针对回译这种特殊形式的翻译, 回译者在回译时应该本着与原文作者的创作意图相一致的翻译目的, 恰当选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即“内容归化、文化异化”进行翻译, 才能真实再现原文的价值。[5]72

  三、道家文化在唐译《唐人街》中的漏译及缺憾补救

  (一) 林语堂的道家情结

  林语堂是精通儒、道、释三大思想的作家, 但是道家的分量在他的心中要高于儒家和释家。他曾自诩为“道家老庄之门徒”, 也曾表示“倘若强迫我在移民区指出我的宗教信仰, 我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对当地从未听过这种字眼的人, 说出‘道家’二字”。[6]198王兆胜认为:“林语堂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最重要也是唯一一位道家文化的传承者, 为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2]017其实, 道家文化对林语堂的影响由来已久。虽然林语堂最初是位虔诚的基督教徒, 但是早在圣约翰大学求学其间, 林语堂就已经开始阅读老子的《道德经》。为了研读《道德经》, 他曾犯规夜读, 而被校长卜舫济撞个正着。自从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 他更是开始全面接受道家文化的影响。因此, 在他随后的英文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道家思想的影子, 如《吾国与吾民》 (1935年) 、《生活的艺术》 (1937年) 、《京华烟云》 (1939年) 、《中国印度之智慧》 (1942年) 、《老子的智慧》 (1948年) 、《从异教徒到基督徒》 (1959年) 等等, 当然也包括本文要研究的《唐人街》 (1948年) 这部小说。林语堂借用他的作品把自己崇尚的自然闲适的生活方式、超脱达观的人生态度、退隐保守的道家哲学表达了出来, 尤其是在其英文小说中, 借助小说中的理想人物, 向世人传播道家文化, 展示其道家情怀。

  (二) 《唐人街》中的道家哲学

  《唐人街》虽不像《京华烟云》那般明显, 在每卷的篇首都引用庄子的话题之, 并专门设置第一卷为《道家的女儿》, 明确告诉读者小说是以道家思想贯穿之。但是林语堂在《唐人街》这部小说里也赋予了几个人物一定的道家思想, 如冯老二、杜格叔公、艾丝·蔡及其父亲。当汤姆在去给客户送洗好的衣物的路上遭受一群粗野男孩的欺负时, 佛莱迪建议汤姆要用打架来解决问题, 而冯老二的观点却是:“为什么要这样小题大做呢?如果这条街不好, 不要从那里走就是了。这不是很简单吗?美国人有美国人的方法, 我们中国人也有中国人的方法。这就是我们生存的方式, 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待人处世之方。”[5]082“这种方法是由道家的智慧而来, 水流向低处而能渗透每一个地方。冯老二在他所听过的中国箴言中, 觉得老子的哲学, 是第一个教人掩饰自己的哲学, 例如劝人和水一样往低处流, 做人不要太露锋芒, 要大智若愚, 以柔克刚, 沉默是真正的智慧, 言多必失, 身在低处的好处, 以及喧哗吵闹的无益。这些哲学就是冯老二的生活哲学”。[7]152这是林语堂借用冯老二来弘扬道家的“水德”以及“不敢为天下先”的哲理。杜格叔公是冯老二的好朋友, 是唐人街最受欢迎的领导人物。他在汤姆的母亲六十大寿的宴席上发表了有关生与死的哲学言论。他认为:“人的精神、作品和竞争都具有无可毁灭的性质。庄子把死称为‘回家的伟大旅程’。那就是精神的永垂不朽。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8]274-275杜格叔公对待生死具有超脱自然的态度, 这是老庄道家思想在其身上的体现。《唐人街》中最能体现道家思想的是女主人公艾丝·蔡, 笔者将在下一小节里着重论述。

  (三) 《唐人街》中道家文化的漏译及补救

  林语堂在《唐人街》中赋予女主角艾丝·蔡姚木兰似的道家女儿的形象。艾丝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她的父亲也是老子的崇拜者, 遵从老子“柔弱不争, 隐忍慈让”[9]的道家精神。艾丝从小就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接触了老庄的道家思想。艾丝之所以能够让汤姆为其着迷, 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艾丝身上恬静的道家气质, 是这种气质使得汤姆觉得自己与艾丝差距巨大, 所以为了配得上艾丝, 汤姆开始认真学习中文, 练习中国书法, 认真研读老子的学说。因此, 笔者认为把艾丝和汤姆联系起来的这根红线正是老子的道家思想。当艾丝跟汤姆在一起时, 两人经常会聊起《道德经》里面的内容。而林语堂在文中就大量引用了老子的学说。林语堂曾经说过:“我曾引用许多老子的话, 因为我认为读者会喜欢他的话, 最重要的是因为老子能说得比我的意译好得多, 且有效得多。”[4]186其实, 从小说原着的第12章开始, 林语堂就开始陆陆续续引入老子《道德经》中的语录, 但是, 唐强在回译这部小说时, 却把引自老子的原文都一一漏译掉, 忽略了林语堂向西方传播道家思想的初衷。例如, 在小说的第18章第3小节, 林语堂引用了大量老子的语录, 但是当读者阅读唐强的译文时, 这部分内容都不存在了。当艾丝收到母亲的来信告知其父亲在中日战争中不幸遇难时, 汤姆在安慰艾丝的过程中, 两人共同研读老子的学说, 艾丝从中找到了平静, 而汤姆也由此更进一步了解艾丝。唐译《唐人街》不仅漏译了两人在艾丝房中探讨的大量的老子哲学, 还漏译了之后艾丝把书借给汤姆研读的一系列内容, 整整漏译了包含道家文化在内的19个段落。如:

  Movement overcomes cold.But keeping still overcomes heat.Who is calm and quiet becomes the guide of the universe.[8]212 (静胜躁, 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10]174)

  The Spirit of the Valley never dies.It is called the Mystic Female.The Door of the Mystic Female is the root of heaven and earth.[8]212 (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10]25)

  小说第18章第3小节正是汤姆接受老子思想最深刻的一个章节, 而唐强却将此部分内容省去不译, 使得读者无法了解随后汤姆在性格和生活态度上发生改变的原因。道家思想对汤姆的影响是循序渐进的。汤姆从一个好动的男生慢慢变成一个懂得静下心来思考、做事、懂得进退的人。在汤姆向艾丝两次求婚不成之后, 他在道家“无为而无不为”“以退为进”的思想指导下, 对艾丝开始疏远, 由此让艾丝意识到汤姆在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最终赢得了艾丝的爱情。因此, 道家哲学在这部小说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可随意漏译。

  《唐人街》原着中共有四个章节引用了老子《道德经》中的语录:第12章有4处;第18章有12处;第20章有1处;第25章有2处, 共19处。但是, 唐强却把包含道家思想精髓的这19处通通漏译掉, 使得小说的汉译本读者无法感受到老子哲学对艾丝和汤姆的影响之深, 也无法如实传递出林语堂传播道家文化的“本心”。笔者认为, 作为回译者, 应该在忠于原文作者意图、在查实大量的史料之后, 对小说进行真实准确的还原, 才能真正还原原文小说的价值, 做到既译出原文的故事情节, 即“意”, 又能抓住作者的创作初衷, 即“心”。

  四、《唐人街》中闽南文化、粤语文化的错译和漏译

  闽南文化和粤语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要让其得以长久流传, 需要正确无误地对其进行传播。然而, 唐强在回译《唐人街》中的闽南文化、粤语文化等中国文化时却出现了错译、漏译等情况, 其中错译有9处, 漏译有32处。笔者认为应该对其进行纠正, 特举例如下。

  (一) 错译

  例1原文:After dinner they played for the moon cakes.The first prize was a large cake about eight inches in diameter, and the others decreased in rank and size, all named after the different de-gree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8]92

  唐译:晚餐后他们玩骰子, 第一个奖品是放在饼盒中间的, 直径在八寸左右的大月饼。其他还有中型、小型的月饼, 全部都以他们所包的材料来命名。[7]105

  这里写的是有一年中秋节, 汤姆的舅舅送给汤姆一家一盒月饼, 并在中秋节这天与他们一起博饼过节的情景。博饼, 是闽南地区如厦门、泉州、漳州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 是闽南一种独特的娱乐民俗文化。由于闽南人遍及省外、台湾地区和海外, 因此, 这种中秋博饼的习俗也被移居外地的闽南人继承了下来。博饼是用六粒骰子投掷结果组合来决定参与者的奖品。传统的奖品为大小不同的月饼, 专有名为会饼, 每会月饼按照各级科举制度的头衔, 设有“状元”1个, “对堂 (榜眼) ”2个, “三红 (探花) ”4个, “四进 (进士) ”8个, “二举 (举人) ”16个, “一秀 (秀才) ”32个。现在的奖品除了月饼, 还可以是日用品或食品之类的。林语堂在这里是想把闽南的这种“博饼”风俗介绍给西方读者, 而唐强却把“all named after the different degree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译成“全部都以他们所包的材料来命名”, 这完全搞错了博饼奖品的命名原则。为了体现林语堂传播闽南文化的意图, 笔者尝试把这句话译为:晚餐后他们玩博饼游戏。一等奖是一个直径约八寸的大月饼, 其他奖品按头衔和大小递减, 所有奖品都是以科举考试的不同名次来命名的。

  例2原文:San Francisco was known to all Cantonese back home as Old Gold Mountain, and to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America as the Great Port.[8]4

  唐译:那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把三番市叫做旧金山的原因。可是远在海外的中国人却把它叫做大港。[7]5

  这里唐强把“antonese”译成“中国人”是不对的, 它指的仅仅是广东人, 词义的范畴被扩大了。19世纪美国淘金热的时候, 很多广东人跑到San Francisco (三藩市) 去淘金, 然后把赚到的钱寄回给广东老家的亲人。因此, 在小说的时代背景下, 在广东人眼里, San Francisco被称作旧金山。笔者认为此句可改译为:对所有回到广东老家的广东人而言, 三藩市被叫做旧金山, 而在美国的海外华人却把它叫做大港。

  例3原文:He once prayed for delivery to come from fan-tan and was rewarded with the vision of winning two hundred dollars and then, in the hope of achieving all of his ambition, lost it all a-gain.[8]7

  唐译:他曾经希望赌马能使他致富, 有一次还赢得两百一十元的奖金, 但是, 由于他希望能从这里多赢一些, 好接家人出来, 结果又输光了。[7]9

  原文中的fan-tan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坐庄赌博游戏, 林语堂按照粤语发音直接将其音译过去, 回译成汉语应为“番摊”。虽然番摊和赌马本质上都是赌博游戏, 但是两者在形式上是不一样的。林语堂用fan-tan这个词, 是为了向读者展示在美国奋斗的广东人平时的娱乐活动, 如果用“赌马”来翻译, 就失去了这一中国特色。因此, 笔者认为还是回译成“番摊”最恰当。

  (二) 漏译

  唐译本《唐人街》对闽南文化、粤语文化也出现较多主观漏译的情况。

  例4原文1:But there was only one firstprize, which was the chuang yuan, and no one could claim it for his own.[8]92

  唐译1:但是一等奖只有一个, 谁也不敢说自己会得到。[7]106

  原文2:Eva threw a chuang yuan, and therewas a great shout.The largest cake went to Eva when the game was over.[8]92

  唐译2:伊娃中彩了, 大家都欢呼着, 最大的月饼归伊娃所有。[7]106

  这两句与例1所涉及的内容相同, 都是讲中秋博饼这一闽南民俗文化。林语堂在这两个句子里把一等奖的称呼“状元”也音译了过去, 因此, 译者再将其回译成汉语时, 也应保留这一闽南文化特色, 让中国读者也感受一下闽南民俗风情。笔者认为对上面的两句译文应该稍作修改, 可译成:

  译文1:但是一等奖只有一个, 即“状元”, 谁也不敢说自己会得到。

  译文2:伊娃博到了“状元”, 大家都欢呼着。等到博饼游戏结束时, 最大的月饼归伊娃所有。

  例5原文:It was not surprising that Flora picked up many words of the Cantonese language, which she promptly styled“hoi-polloi”.If come was loy, open was hoi, drunk was joy, see was toy, vegetable was choy, and mustard plant was koy choy, then obviously, the language was justhoi-polloi.[8]34

  唐译:佛罗拉学了很多的广东话单字:来就是loy, 开就是hoi, 喝就是joy, 看就是toy, 菜就是choy, 芥菜就是Koy choy等。[7]38

  这里写的是佛罗拉 (意大利人) 和她婆婆在厨房边干活边学习广东话的情景。佛罗拉通过学习, 发现了广东话发音的规律, 用了hoi-polloi这个词对广东话的特点作了总结。而唐强在回译时却把原文中的两处hoi-polloi略掉了, 这就抹掉了林语堂借佛罗拉之口展示广东话发音特点的意图, 使得汉译本读者无法领略粤语的魅力。因此, 笔者认为hoi-polloi体现的是发音特点, 可以保留不译。原文可改译如下:毫不奇怪, 佛罗拉学了很多广东话单字, 她很快就将其发音特点归为hoi-polloi。如果来就是loy, 开就是hoi, 喝就是joy, 看就是toy, 菜就是choy, 芥菜就是koy choy, 那么很明显, 广东话就仅仅是hoi-polloi而已。

  例6原文:She got quite mad at me and Flo-ra and called us fankwei when we said it is the modern idea that a man should not marry till he can support his wife.[8]270

  唐译:我和佛罗拉告诉她, 这是现代人的观念, 男人在没有抚养妻子的能力时不应该结婚, 她气死了, 一直骂我们。[7]308

  这里是伊娃写信告诉二哥, 老妈逼迫汤姆和艾丝赶快结婚, 遭到年轻人反对时, 老妈对她们发火的情景。当伊娃和佛罗拉支持汤姆和艾丝两人不着急结婚时, 受到了老妈责难, 骂她们俩是fankwei。汤姆、艾丝、伊娃、佛罗拉因为受到美国人现代观念的影响, 认为应该先有事业, 再谈结婚, 而老妈却认为年轻人到20岁了还不结婚, 是对家庭的不负责任, 认为他们都学外国人, 是fankwei (番鬼) 。唐强汉译时将这个词漏译, 使读者无法体会到新旧两代人在中西文化上的强烈差异, 也无法感受到粤语的骂人文化。唐译文的最后一句最好补充完整:一直骂我们番鬼。

  五、结语

  林语堂在用英文进行小说创作时喜欢把自己所学的儒、道、释三大思想以及中国的地域文化融入到其作品中, 着力于向西方展示中国文化。因此, 作为其小说的回译者应该做到既译“意”, 又译“心”, 紧紧抓住林语堂传播中国文化的创作初心, 以此为翻译目的, 才能体现林语堂小说的真正价值。在回译过程中, 采用“内容归化、文化异化”的翻译策略, 译“意”兼而译“心”, 让读者真正领略到林语堂作品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 CHRISTIANE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王兆胜.林语堂与中国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3]新华字典[Z]. 1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
  [4]林语堂.我这一生[M]//林语堂口述自传.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13.
  [5]林明玉.《赖柏英》中的闽南文化回译探析[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6 (1) :68-73.
  [6]林语堂.中国哲人的智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1.
  [7]林语堂.唐人街[M].唐强, 译.北京:群言出版社, 2010.
  [8] LIN YUTANG. Chinatown family[M]. London:William Heinemann Ltd., 1949.
  [9]李喜华.智者的生存哲学———论林语堂小说对道家文化观念的阐释[J].湘南学院学报, 2008, 29 (8) :36-39.
  [10]老子.道德经[M].司马哲, 编着.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7.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原文出处:林明玉.译“意”兼而译“心”——以《唐人街》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2(03):113-11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