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林业论文

气候变化对广东造成的危害及林业措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9-04 共6508字
论文摘要

  由于全球工业化、都市化的进程加快,人类大量消耗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引起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幅增加,导致全球气温缓慢升高.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幅度已经超出了地球本身自然变动的范围,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简要分析气候变化对广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广东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

  1气候变化对广东造成的危害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已经并将继续对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带来严重影响[1-3].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2005年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为379×10-6,远远超过工业革命之前的280×10-6.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近50年来,广东气温升高速率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当,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主要增温区域,其次是东南部沿海地区.

  预计广东在2011-2040年、2041-2070年 和2071-2100年的年平均气温可能分别升高约1.0、1.9和2.8℃.广东地区气候变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降水变率加大,旱涝灾害频繁;登陆台风的个数减少,初台登陆时间异常;高温日数增加,高温酷热、热浪愈发频繁;低温日数减少,暖冬突出;极端最低气温变化不稳定性增加,寒冷灾害加重;灰霾天气增多,日照时数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引发的气象灾害增多,给广东造成的经济损失显着增大,20世纪80年代年均经济损失是50年代的4.2倍,90年代则是50年代的27倍[4,5].2009年广东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受危害的广度、深度,远远超过金融危机[6].

  2广东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

  2.1增加森林资源,减缓气候变化

  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最根本的措施就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通过增加森林资源积极减排温室气体,增加森林碳汇,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选择.具体行动如下:

  2.1.1全民义务植树行动各级政府把开展好全民义务植树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要认真落实属地管理制度,强化乡镇政府和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实施义务植树的职能,确保适龄公民履行义务.要进一步调动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重点抓好城市、绿色通道、村庄和校园绿化工作.

  2.1.2 重点工程造林行动

  (1)水源涵养林建设行动.通过水源涵养林建设,强化各流域综合治理,突出森林涵养水源的生态防护功能,丰富和充实各流域森林生态系统及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2)沿海防护林建设行动.以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沿海基干林带建设为主的消浪林带建设为重点,注重海岸基干林带和沟、路、渠、堤、河岸绿化带以及农田林网的有机结合,以乔木树种为主,乔灌草结合,多树种混交的方式进行人工造林和补植套种改造,建成以人工森林植被为主体,多林种、多树种、多功能、多效益的沿海防护林体系,提升区域的整体防护能力,改善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构建南粤大地美丽的绿色长城、安全稳定的绿色屏障、永恒的绿色财富.

  (3)石漠化综合治理行动.通过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保护和恢复省内岩溶区的石山林草植被,并建立基于"3S"技术的石漠化信息管理系统,查清石漠化的动态、分布和发展趋势等空间规律,对全省土地石漠化动态定期监测,控制岩溶地区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立石漠化监测体系和监测管理信息系统,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4)水土保持林建设行动.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有沟蚀和崩岗的地区规划建设水土保持林,突出森林水土的防护功能,强化水土流失治理,丰富和充实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及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建立起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空间布局合理的林业生态体系.

  (5)绿色通道建设行动.继续推进铁路、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等沿线绿化,构筑覆盖全省的绿色森林网络.以实现广东现代林业强省绿色森林的组团连接,提升广东林业生态体系的整体功能.

  (6)农田林网建设行动.对平原区的路、沟、渠、堤及适宜造林农田林网带进行植树造林,改善平原区农业生态状况,提高区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发展,构建平原区生态安全体系.

  (7)珍贵树种用材林基地培育行动.优化珍贵树种用材林培育技术,大力培育珍贵树种,改善全省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森林质量、林分光能利用率和林分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增加农民财富贮备,缓解珍贵用材供需矛盾,促进林业产业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8)商品林基地建设行动.主要加强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林木种苗与花卉、竹林、名特优稀经济林等基地建设.

  2.1.3森林碳汇行动 大力培育森林资源、增加森林碳汇,充分发挥森林的储碳库作用

  2.1.4封山育林行动 重点放在郁闭度0.5以下(含0.5)的低质、低效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和可封育成林的宜林地,对其进行封禁,并辅以人工促进措施,促使恢复形成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等级.

  2.1.5 林分改造行动(低效林改造行动) 对全省低效林进行改造,调整树种结构,初步恢复地带性的森林植被群落,全面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建成较为稳定、高效的森林体系,满足广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1.6森林经营行动 以提高现有森林年生长量为目标,制定和实施"人工商品林经营规划".以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为目标,制定和实施"全省重点公益林经营规划".

  2.1.7中幼林抚育行动 探索生态公益林抚育管护模式,推广应用科学抚育技术,不断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增强生态公益林的整体生态效能,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增强林业碳汇功能.

  2.1.8万村绿行动 大力开展林业生态文明万村绿大行动,重点抓好村内道路、公共场所和农户庭院的绿化,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建设绿色生态乡村.

  2.1.9城市林业建设行动 依托城区现有的公园、园林绿地、街头绿地以及道路水系两侧绿化用地,结合原有的森林植被、古树名木以及原始地形地貌,建设以森林植被群落为主体,体现城市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区(森林)绿岛;根据城市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建设环城森林绿带,形成与城区森林系统相协调的环城森林景观带;丰富城市的森林景观、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在确保山地更显"郁郁葱葱"的同时,使散布在全省的各大城市披上绿装,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10油茶林培育行动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对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增加林农经济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11 林能一体化行动 根据全省森林资源特点,充分发挥自然地理特点与优势,大力培育以桉树、相思、黎蒴为主的木质能源林和以小桐子、油桐、乌桕、铁力木、光皮树、黄连木为主的油料能源林.

  充分利用工程建设发展的灌木资源以及主伐、间伐、木材加工剩余物,加工成用于直燃发电或供热的高效固体成型燃料.积极支持开发生物质能高效转化发电技术、定向热解汽化技术和液化油提炼技术,逐步形成原料培育、加工生产、市场销售、科技开发的"林能一体化"格局.

  2.1.12林地林木流失防控行动

  (1)加强森林采伐管理行动.改革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探索森林资源消耗管理新途径,解决采伐指标分配问题.实现采伐由指标管理向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转变.要在科学区划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按照林业发展布局和森林主体功能要求,实行不同的采伐管理模式,将森林采伐管理与分区施策以及森林经营方案相结合,做到有效保护和科学经营森林资源.

  (2)加强林地征占用管理行动.加强林地保护管理,严格执行林地定额管理和用途管制的制度,规范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程序,依法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滥用林地行为,有效保护林地资源,国家和省重点项目或工程确需占用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内林地的,须编制生态恢复规划,给予生物多样性补偿,并经省级或以上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2.1.13森林火灾防控行动 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原则,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提升森林火灾综合防控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次数,降低火灾损失.认真贯彻落实《森林防火条例》,加强责任制落实.强化野外火源管理,积极开展航空护林工作,构筑全方位预防、扑救体系.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力度,对山火多发的地区,实行重点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抓好森林防火指挥信息系统、森林消防队伍建设,争取建立全省性森林防火机动力量和快速反应队伍.

  2.1.14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行动 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指挥体系建设、灾害应急防控保障体系建设、疫情监测体系建设、重大林业生物灾害治理工程建设,继续开展松材线虫病、薇甘菊、松突圆蚧、松毛虫和竹蝗等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其他食叶性害虫灾害治理.

  2.1.15 生物质材料合理开发和利用行动 制定好生物质材料开发和利用规划,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上马,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林业循环经济发展.

  2.1.16 木材高效循环利用行动 加快实施产品改造升级,从源头上抑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产品的生产;采用新技术将木材采伐加工剩余物、废旧木质材料加工成木质重组材和木基复合材;大力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业,针对不同树种,采取不同加工技术,生产不同层次的产品,发挥木材最大功能;积极发展木材防护业,加快推进木材防腐和改善人工林木材使用性能的工作,延长木材产品使用寿命;逐步建立和完善木材保护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实现木材保护产品标准化、系列化;积极推进木材加工企业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产品质量和环境认证工作,建立绿色环境标志和市场准入制度,倡导健康生活,推广生产、使用环保木材产品.

  2.2提高森林资源质量,适应气候变化

    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森林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减少气候变化对森林的不利影响,维持森林良好的生态功能.森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提高,又会增强森林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2.2.1自然保护区建设行动 在现有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省级自然保护区为骨干,以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为生物廊道的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建设规范、管理高效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以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扩增碳汇储量、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为目标,力争做到保护管理制度化、基础设施标准化、科研监测数字化、宣传教育普及化、社区关系和谐化.

  2.2.2湿地保护与恢复行动 通过完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建立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湿地公园和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等措施,逐步修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增加湿地碳储量.完善湿地保护法制体系.根据《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的规定,制定湿地公园管理办法、重点湿地评审制度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办法;积极申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加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保护小区建设.

  2.2.3古树名木保护行动 全面摸清古树名木资源,建立广东省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编写《广东古树名木大观》,制定《广东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开展80~100a树龄的古树名木后备资源调查.并且加强古树名木保护,落实保护复壮措施,使古树名木保护率达到95%以上.

  2.2.4 野生动植物保护行动 优先建设一批重点自然保护区,为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繁衍提供更大空间,在无条件建设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区建立保护小区和禁猎区,对受危的野生动植物采取积极有效的拯救和保护措施,建立起重点野生动物种源基地、珍稀野生植物迁地保护基地.

  2.2.5森林公园建设行动 建立和完善森林公园建设管理体系,进一步推动森林风景资源的保护工作,不断拓宽对各种自然资源实施保护的领域,改善生态环境.

  2.2.6良种选育行动 选育速生、优质、高产、抗逆强的林木新品种,建立和完善现代林木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尽快在森林植物光合效益、生物固碳、良种选育、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取得突破,培育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强的林木新品种,有效增加森林面积、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碳汇能力.

  2.2.7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行动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监测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做好野生动植物疫病本底调查.全面加强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工作和监测站建设与管理.加强与卫生、农业等部门的合作,形成联防联动机制.加强人员培训,做好应急演练.

  2.2.8 森林、湿地等资源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行动 加强森林资源生态监测体系建设,强化森林质量、生物多样性等调查和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基础数表和规程规范的制定和更新步伐,完善造林核查、采伐限额检查、征占用林地检查、公益林核查等专项核查技术方法.完善森林、湿地、石漠化、沙化等生态系统,建立和完善森林经营成效监测与评价体系.

  2.3加强能力建设,应对气候变化

  2.3.1科技创新行动 加强林业相关领域技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展林木新品种选育、困难立地造林、森林结构优化、森林资源培育、森林抚育经营模式等研究,尽快在森林植物光合效率、生物固氮、良种选育、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取得突破.培育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强的林木新品种,有效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开展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加强林业碳汇的增汇、适应机制、计量监测、造林再造林等关键技术研究,探索具有广东特色的林业发展模式,解决高碳储量森林结构优化、碳汇林定向培育经营等应对气候变化的林业技术.

  2.3.2 法制建设行动 建立健全林业法制工作机构,提高执法人员执法水平,创新林业行政执法机制,加快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林业执法和行政许可监督体系建设,规范林业执法和行政许可行为.逐步完善林业执法监督机制,建立重大案件讨论审查、错案追究等制度.加强林业普法工作,积极开展林业法律法规宣传和执法人员教育培训,提高各级林业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行政的理念和能力.

  2.3.3信息化与交流合作平台建设行动 建立森林碳汇计量监测技术标准体系,开展全省造林、森林管理等森林碳汇的计量、监测评估,统一发布森林碳汇信息.建立和完善地理信息子系统、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子系统、全省陆生野生动物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数字化监测管护平台系统、省森林公安局网络信息指挥室视频会议系统、林木采伐证管理子系统、木材运输证管理子系统和林地林权证管理子系统、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控管理系统、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管理子系统.加强与国内外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的合作,在科技创新、合作营造碳汇林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交流.

  2.3.4森林公安队伍建设行动 完善森林公安管理体系,在没有森林公安机构的市、县建立森林公安机构,建成分布合理的森林公安中心派出所,形成覆盖全省的省、市、县三级管理的森林公安体系.改善森林公安交通、通信设施和技术侦察、防护器材及基层单位办公用房、办公自动化设备条件,提高森林公安机关侦查破案能力及民警自身防护水平,提高森林公安工作效率.

  2.3.5人才培养行动 加强碳汇林业、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技术骨干队伍,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队伍.突出抓好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开展以林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继续教育;积极开展林业基层岗位技能和关键岗位培训;大力开展林农"绿色证书"培训,重点开展对乡(镇)村生态护林员、林木种苗专业户、农村造林专业户、种植户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业公司(专业队)的技术培训;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团队,培养森林碳汇优势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培养碳汇林业优势科研开发力量.

  2.3.6林权制度改革行动 深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和推动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合理流转,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更多的投资者参与林业建设.建立健全林业支持保护制度、林业金融支撑制度、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为林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参考文献:

  [1]Aaron M Mc Cright,Riley E Dunlap.Challenging Global War-ming as a Social Problem:An Analysis of the ConservativeMovement Counter-Claims[J].Social Problems,2000,47(4):499-522

  [2]Richard J Norby,Yiqi Luo.Evaluating ecosystem responses torising atmospheric CO2and global warming in a multi-factorworld[J].New Phytologist,2004,162(2):281-293

  [3]秦大河.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J].外交评论,2007(97):6-14

  [4]刘黎明.广东的气候变化[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5(3):92-97

  [5]汤海燕.广东省近40年来气候变化初探[J].广东气象,2003,25(1):37-39

  [6]骤寒骤暖冰火天 忽涝忽旱灾害年 极端天气频发 粤有不测风云[N].文汇报,2009-12-09

相关标签:林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