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属于医学学科,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应用于学校、企业、康复中心等。营养学专业的学生要想顺利毕业,都得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本文整理了10篇优秀的“营养毕业论文”,供同学们参考。
营养毕业论文(优选10篇)之第一篇:浅析食品营养与健康
摘要: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健康理念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改变, 不再局限于吃好, 更注重养生, 追求健康成为了人们的目标, 而食品又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探讨食品营养与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食品营养,健康,措施
食物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 人类从食物中获取营养和能量, 以维持人类的生理需求, 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使人们的健康得以保证, 吃得健康成为现代人的追求, 所以, 要做到营养的均衡, 膳食的平衡, 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 食品营养与健康的解读
民以食为天, 饮食营养, 才能保证身体健康。营养是人体为了实现其生长发育、抵抗病毒、防御衰老、延长寿命等, 而从食物中摄取、消化、吸收有益的物质, 它不仅为人的生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也为人体从事劳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这些营养来自于食物, 经过特殊的加工生产后, 把食物制造成营养丰富、品种繁多、食用安全、利于人体吸收消化的食品, 从而为人体提供活动必需的能源, 借助这些能源人体完成生命活动。可见, 食品对于人类十分重要, 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生命的质量。营养的需求不是单一的, 需要从各种各样的食物中摄取, 使营养消耗与获得达成平衡。人的生命离不开食物, 离不开食品营养。现代人不再单纯地追求无病即健康的传统健康理念, 更注重整体健康, 包括机体与精神两个方面, 机体是基础, 而机体的健康与食品营养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没有健康的身体, 一切将变得没有意义, 本文指的是机体的健康, 即精力充沛、乐观积极、体重适中、视力良好、肌肉有弹性、牙齿正常、适应能力强、毛发有光泽、能抵御一般的感冒和传染病。物质上的输入需求得到了满足才有健康的机体, 营养供应科学、合理、充足, 人类的生命才能得以维持, 才能正常工作活动, 获得快乐[1]。
2 健康与营养的关系
健康包括主要脏器没有疾病, 系统发育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 身体活动和劳动两方面的能力较强, 还包括有较强的抵抗疾病的能力, 在环境变化中能够较好的适应。因此, 现代人更加追求躯体、心理、社会、智力和道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 这就需要保证机体能够从外界不断获取、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人体需要蛋白质、脂类、维生素、水、矿物质、糖类和纤维素七大营养素, 它们在体内起到重要的作用: (1) 提供能量, 满足劳动和生活所需。 (2) 为需要修补的组织提供“建筑材料”。 (3) 给机体提供物质, 以调节生理功能。所以营养物质是健康的基础, 有了营养才能保障健康。
3 食品营养健康的意义
只有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才能维持机体健康, 如果营养物质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 人体健康就会受到疾病的威胁, 严重时可能导致生命出现危险, 所以物质需求的满足是机体健康的关键和前提。主要的营养物质有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作用, 但要讲究适量, 过少, 机体功能难以得到满足, 过多, 造成营养无法有效吸收利用, 增加器官负担, 长期积累下去, 健康就会受到威胁。科学合理地控制营养物质的摄入是机体正常工作、保持健康很重要的一方面,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蛋白质来源于奶、肉类等, 为机体生长提供主要的能量, 占有的比例最大;糖类来源于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给人体的正常生长和活动提供所必需的能量;脂类大部分来源于乳制品和动植物油脂, 有效缓解器官摩擦, 减少器官的损伤, 同时也有抗震作用;维生素来源于动物肝脏、水果、蔬菜等, 对机体的新陈代谢起到调节作用, 并能够起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虽需求量不太大, 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是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2];水构成机体正常进行的液体环境, 对人体非常重要, 缺水会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命。不同营养物质对机体的作用各不相同, 营养物质需要适量摄入。
4 提高饮食营养、平衡健康的措施
4.1 提高全民营养意识
人们的营养观念要改变, 才能促进机体的健康, 改变原来无病即健康的理念, 追求整体健康, 吃得好, 吃出健康最重要。相关部门应该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和讲座等多种渠道, 向大众宣传营养知识, 引导大众正确消费, 树立营养健康的意识和理念, 并主动学习营养科学知识, 逐步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形成健康正确的饮食习惯, 做到“早饭要好、午饭要饱、晚饭要少”, 为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4.2 做到营养均衡
要讲究食物的搭配, 做到配餐科学, 在选料搭配时要考虑食物的形状、结构、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等方面, 做到色、香、味和形俱全, 引发人的食欲, 同时还要注意营养素的种类以及数量, 营养均衡, 更好地满足食用者的生理需要。
4.2.1 奶类、豆类食物不可少
人体需要大量的钙, 而奶类就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 利用率很高, 同时维生素和蛋白质的含量很高, 有效补充钙质。儿童摄入奶类, 提高骨骼的密度, 使以后骨质疏松的年龄推迟, 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中老年人摄入奶类, 能够避免骨质流失, 豆类食物为人体提供必需的脂肪酸、维生素、膳食纤维以及蛋白质等。
4.2.2 水果、蔬菜、薯类食物多食用
水果水分含量高, 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矿物质等, 能量低, 薯类淀粉含量丰富, 存在有大量膳食纤维和矿物质。多食用水果、蔬菜、薯类食物, 能够维持肠道正常功能, 增强机体免疫力, 保持身体健康, 降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风险。
4.2.3 鱼、蛋、瘦肉食用适量
在这些食物中, 维生素、蛋白质等含量非常丰富, 鱼、禽、蛋和瘦肉都属于动物性食物, 不仅有极高的蛋白质含量, 其中的氨基酸更是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元素, 尤其是蛋氨酸等, 如果与谷物类如大豆等搭配食用, 能够充分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但要注意不能过量摄入, 否则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3,4]。
4.2.4 注意饮食要清淡少盐
如果食盐摄入过量, 口味较重, 就容易患上高血压, 这是很多高血压患者患病的主要原因, 脂肪摄入过量, 就会导致人体患上高血脂、肥胖等慢性疾病, 不利于人体的健康, 因此在饮食中不能太油腻, 减少油炸、腌制食物的摄入, 尽量做到清淡少盐, 保障机体健康。
4.3 坚持运动, 保持健康
除了注意饮食, 运动也是保持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进食量过大, 而运动量不足的情况下, 就会使人体肥胖, 影响健康, 如果进食量不足, 体重就有可能过低。过高、过低对于人体来说都是不健康的, 大大增加疾病的发生率。运动不仅可以控制健康体重, 同时还能有效控制高血压、骨质疏松等慢性病的发生, 调节患者心理平衡, 提高睡眠质量。
结语
食品营养健康是人身体健康的基础, 足够的营养供应是各项生命活动顺利完成的保证。食品的营养与健康十分重要,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提高生活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游丽君, 任颖朗, 陈谷.面向国际化的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创新型人才培育改革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 (上半月) , 2017 (15) :83-85, 88.
[2]邵丹青, 王霰, 于跃波, 等.微量营养素强化作物食品及消费需求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 2017, 32 (11) :186-190.
[3]庞广昌, 陈庆森, 胡志和, 等.食品营养与免疫代谢关系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 2018, 39 (1) :1-15.
[4]朱蓓薇.聚焦营养与健康, 创新发展海洋食品产业[J].轻工学报, 2017, 32 (1) :1-6.
营养毕业论文(优选10篇)之第二篇:大学生食品营养与安全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摘要:目前中国各高校大学生营养不良问题仍然突出, 食品营养与安全知识普遍欠缺, 且不少学生存在不良饮食行为, 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明显缺乏。在高校本科专业中讲授和推广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知识, 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活动, 将其融入课堂通识教学, 通过创建专门的微信公众平台发挥校园宣传媒介作用, 借助多形式“第二课堂”活动开展食品营养与安全教育, 切实加强该方面通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食品营养; 食品安全; 通识教育;
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校大学生的膳食营养状况朝着膳食结构多样性和食物营养均衡性的趋势良性发展, 各种营养缺乏疾病发病率大幅降低。然而, 营养过剩与失衡的形势日趋严峻, 超重和肥胖率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年轻化现象日趋严重[1,2]。与此同时, 国内“地沟油”“瘦肉精”“苏丹红”等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 使得大学生饮食健康遇到严重挑战。据2015年统计数字表明[3], 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报告169起、中毒5926人、死亡121人;学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年总数的18.3%、28.7%和0.8%。大学时期是树立健康意识、养成健康行为、增强身体素质的关键时期[4], 大学生接受系统的食品营养与安全通识教育, 并且融会贯通地应用于自身日常膳食营养与安全实践中, 对于大学生改善营养状况和增进身心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1 当前大学生对食品营养与安全的认识
1.1 大学生对食品营养与安全的认知普遍欠缺
大学生作为一个校园内特殊群体, 其食品营养与安全知识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自身的生长发育、学习效率及未来的身体素质, 而且还对未来工作中将要服务的人群产生重要影响。有学者对成都地区的医学生和师范生进行食品营养与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5], 结果显示医学生和师范生中分别仅有6.8%和8.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和施行, 分别仅有21.4%和12.4%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其中, 医学生对于相关法律法规指南、基础营养、营养与疾病、食品安全科学和食品安全管理的认知程度要优于师范生, 这与温莹等发表的研究结果一致[6]。另一项对苏州3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7], 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得分达到优秀的人数仅占总调查人数的33.96%, 对相关法律法规、标识及影响食品安全质量的指标了解肤浅, 但医学类专业学生得分与非医学类专业学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 中国大学生对食品营养与安全知识的认知程度普遍偏低, 主要表现在:第一, 法律法规认识狭隘;第二, 科学认知才疏学浅;第三, 自我管理有待加强。
1.2 大学生校园饮食行为与规律不容乐观
多地调查显示, 大部分大学生存在饮食不当行为。兰州市的一项调查显示, 坚持规律进餐的大学生比例仅占28.8%[8]。无规律进餐的学生中以不坚持吃早餐的人数居多, 在广西5所高校的453名调查对象中只有18.6%的男生和48.1%的女生每天都坚持吃早餐。另外, 女大学生中饮食不合理的现象突出, 主要表现在为了减肥过度节食, 导致每日总能量摄入量明显偏低, 各类营养素摄入不合理[9]。此外, 大学生中还存在“外卖族”、“零食族”和“夜宵族”。有学者研究表明[10], 浙江某高校常吃零食和吃夜宵行为的大学生均超过调查总人数的1/2 (分别占59.9%和55.6%) ;还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经常足不出户, 午餐和晚餐以外卖为主, 在饮食健康和安全卫生方面实在令人堪忧。而在选择食物的依据上, 绝大部分大学生以食物口味或个人习惯为优先, 关注食品本身营养价值的学生比例却不足总人数的1/5[11]。不少大学生在周边小卖部和街边小摊购买食品, 购买时主要关注生产日期与保质期, 很少关注食品安全标志、食品外观及产品成分。综上所述, 我国大学生的饮食行为与食物消费习惯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表现为外卖订餐依赖过度、口味习惯优先考虑、营养平衡不甚合理、安全卫生令人担忧。究其原因, 可能与食品营养与安全相关知识的普及程度不足和应用能力缺乏有关。
1.3 大学生对食品营养与安全的教育反响积极
近年来, 中国对大学生食品营养与安全教育态度的调研报道较多, 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贺栋梁等[12]通过对南华大学学生的调查发现, 81.5%的大学生认为丰富自身营养知识对今后的生活与健康有益, 并有8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营养知识的教育, 略高于浙江地区高校的调查情况;王晓莺等研究显示, 大学生对食品安全教育普遍持积极态度, 希望通过多种渠道的教育活动获取食品安全知识, 改善自身行为。医学类专业学生的食品安全态度整体优于非医学类专业学生, 这可能与其专业教育背景及较多机会接触食品安全教育有关, 与成都两所高校的调查情况相似。总体而言, 大学生对食品营养与安全教育持欢迎态度, 需要切实从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可接受性和应用性等方面加强食品营养与安全教育。
2 医学专业本科生接受食品营养与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影响
调查发现, 中国医学专业本科生获取食品营养与安全知识的途径多样, 除营养与食品相关专业学生主要从专业书籍获取外, 包括医学专业在内的其他专业学生普遍通过互联网、电视及报刊杂志等媒体及亲朋好友等渠道了解。根据美国临床营养学会的推荐标准, 医学生在校期间不得少于40学时的营养教育[13]。美国一项调查发现[14], 仅有27%的医学院开设了必修的营养课程, 指出医学院校的营养与安全教育计划明显缺乏, 强调了对医学生进行营养与安全教育知识培训的必要性。目前, 我国食品营养与安全的教育尚未完全进入学校课堂, 仅有部分专业开设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营养与健康、食品安全等课程, 校园活动中也较少涉及食品营养与安全知识的宣传[15]。然而, 多项调查结果表明, 实施教育干预可对大学生食品营养与安全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束莉等[16]对某医学院校1 440名学生进行调查, 并对干预组实施营养教育、综合膳食指导和营养咨询等工作, 发现干预后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及三项总分与以前相比均显著提高 (P<0.05) ;浙江地区的一项研究显示[17], 受过食品营养与安全教育的医学学生在“微生物”、“原料奶”和“巴氏杀菌”等专业知识上表现出明显优势, 但干预组与对照组学生在饮食态度上基本一致, 总体上均表现为科学态度积极;陈江慧等[18]对南京医科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 实施食品营养与安全教育后的学生每周食用3次以上油炸食品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 受教育的学生群体学校用餐以及食品放置不超过3 d等合理化食品消费行为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由此可见, 接受食品营养与安全教育的学生相关专业知识水平明显得到提高, 并能用所学知识指导自身饮食行为, 改进食物消费习惯。
3 开展食品营养与安全通识教育的建议与思考
3.1 课堂通识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渠道。医科大学应开设《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临床营养学》以及《现代食品安全科学》等课程, 不仅要加强学生基础营养知识及食品安全的教育, 还要重视临床营养方面的教育, 例如与营养紧密相关的慢性病预防与治疗等专业知识。综合性大学有必要通过开设《营养与健康》以及《食品安全》等通识课程对非专业学生进行普及教育, 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人体所需营养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膳食宝塔以及食品污染物、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签标识等基础知识, 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饮食观, 以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来指导食品消费。
3.2 校园媒介宣传
网络、电视和报刊杂志等媒体是目前中国大学生获取食品营养与安全知识的三大主要途径。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微信的广泛使用, 微信公众平台成为经验分享和知识传播的便捷途径[19]。学校可通过创建专门的微信公众平台, 定期推送均衡膳食和安全饮食相关的科普知识或分享有关营养食谱的文章, 使更多学生第一时间接收到有关食品营养与安全的知识。此外, 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和宣传栏等媒介来进行教育, 增强广大学生科学饮食和食品安全意识, 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
3.3 多形式“第二课堂”
高校学生会作为管理并服务于学生的团体, 可定期举办一些校园活动来传播食品营养与安全知识。例如, 举行专题讲座或专业讲堂,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加深学生们对食品营养与安全知识的理解, 强化其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意识;成立“食品营养与安全协会”等社团, 组织知识竞赛或辩论赛, 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食品营养与安全相关知识的同时可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及表达能力;开展“食品营养与安全教育主题月”活动, 营造“人人倡导合理膳食、时时关注食品安全”的校园氛围。
依据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型理论, 只有具备一定的健康知识和良好的接受教育的态度, 才有可能实现健康行为的转变[20]。在高校开展食品营养与安全的通识教育对大学生掌握科学营养知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转变饮食态度、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和食品消费行为以及全面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雪莹, 赵学芳.苏州市大学生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3, 34 (3) :257-259.
[2]蔡杰铮, 张晨铭, 杨猛, 等.北京市大学生营养膳食与饮食行为现状调查[J].科技信息, 2013 (7) :218-219.
[3]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2015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6 (3) :290.
营养毕业论文(优选10篇) | |
第一篇:浅析食品营养与健康 | 第二篇:大学生食品营养与安全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
第三篇:浅谈食品营养与健康的重要性 | 第四篇:基于公众健康的食品营养规制研究 |
第五篇:浅谈食品营养标签问题及应对策略 | 第六篇:我国食品营养与安全检测现状分析 |
第七篇:食品营养成分检测问题分析 | 第八篇:酒店饮食食品营养问题探究 |
第九篇:膳食营养对体质健康的影响分析 | 第十篇:浅谈蓝莓的营养保健功能及开发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