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定价之前必须确定定价目标。所谓定价目标是指企业通过制订特定水平的价格实现其预期目的。定价目标的确定必须服从于企业营销总目标,并且与其他营销目标相协调。现代市场营销学对企业定价目标的研究,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维持企业生存
如果企业产量过剩,或面临激烈竞争,或试图改变消费者需求,则需要把维持生存作为主要目标。为了确保工厂继续开工和使存货出手,企业必须制定较低的价格,并希望市场是价格敏感型的。利润比起生存来要次要得多。许多企业通过大规模的价格折扣,来保持企业活力。只要其价格能弥补可变成本和一些固定成本,企业的生存便可得以维持。
二、追求利润最大化
即企业追求一定时期内可能获得的最高利润额。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不意味着给产品制定最高价格,因为企业盈利来自全部收入扣除全部成本后的余额,而不是单位产品价格中包含的利润水平。最高价格往往会抑制需求,降低产品的销售量,影响企业的利润。所以,利润最大化更多地取决于合理价格所推动产生的需求量和销售规模。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定价目标是以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前提的。当企业及其产品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竞争处于有利地位时,追求最大盈利的定价是可行的。然而,市场营销环境复杂多变,产品也在不断更新,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永远保持其竞争优势。在更多的情况下,企业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一个长期的定价目标,同时根据特定的环境选择一个短期目标来制定价格。尽管有时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存在某些偏差,但却是一定时期内实现长期目标的必要手段。
三、提高市场占有率
这一目标着眼于追求企业的长期利润,有时它比获取最大利润的定价目标更为重要。市场占有率是指企业产品销售量在同类产品市场销售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市场占有率的高低反映了该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竞争能力,从而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景。
因为,从长期看来,企业的盈利状况是同其市场占有率同向运动的。为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必须相对降低产品的价格水平和利润水平。但采用低价策略来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必须具备大批量的生产能力。因为降价后,市场需求量急剧增加,如果企业生产能力跟不上,造成供不应求,竞争者就会乘虚而入,反而会损害本企业的利益。
四、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率
投资收益率反映企业的投资效益。企业将预期收益水平规定为占投资额或销售额的一定比率,叫作投资报酬率或销售收益率。任何企业对于所投资金,都希望获得一定的预期报酬。采用这种定价目标的企业,一般是根据投资额规定的利润率计算出各单位产品的利润额,然后将其加在产品的成本上,构成产品的出售价格。采用这种定价目标,企业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报酬率应高于银行存物利息率;二是企业本身应具备一些优越条件,如产品拥有专利权或产品在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否则产品卖不出去,预期的投资利润也就无法实现。
五、应付竞争者
这是竞争性较强的企业所采用的定价政策。为了应付竞争,在定价之前各企业应注意收集同类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资料,与自己的商品进行比较,然后选择应付竞争的价格;残酷竞争者价格;与竞争者价格相等;高于竞争者价格。一般来说,竞争能力弱者,大都采用跟随强者的价格出售商品;竞争能力强者,则采用高于竞争者的价格出售商品。
六、价格
某些行业在供求与价格方面经常发生变化,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价格竞争,增加市场的稳定性,在这些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大企业往往将价格稳定在一定水平上。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市场需求一时即便发生急剧变化,价格也不致发生大的波动,有利于大企业稳固地占领市场,长期经营该类产品。在大企业稳定价格的情况下,小企业为维护自身利益,也愿意追随大企业定价,一般企业不会轻易变动价格,否则将招致大企业报复。
七、最优产品质量
一些生产和经销优质名牌产品的企业往往采用这一定价目标。企业为树立起其产品在市场上的质量形象,就应该高价销售,以弥补提高产品质量所需的高成本,并获得较高利润,产品优质优价的同时,还应辅之以相应的优质服务,以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
八、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与赞扬,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企业的价格策略也是企业形象的一个方面。例如,有的企业产品以物美价廉为誉,有的企业则以高档名牌称雄。以维护企业形象为定价目标就是指企业定价要考虑顾客的需求和支付能力,不能贪图厚利损害消费者的得益,同时要顾及协作企业和中间商的利益;最后,企业定价要服从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目标,遵守国家的政策指导和法律约束。
价格是市场营销的一个最敏感又难以控制的因素,历来受到人们关注。产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收益水平,也影响到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面对不同的市场,企业的定价目标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企业定价目标的确定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郭国庆,刘彦平.市场营销学通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 冯光明.现代市场营销学教程.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
[3] 甘碧群,黄沛.国际市场营销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