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医患关系论文

某都市报中关于医患关系的新闻报道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01 共4596字
摘要

  近年来,医患关系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大众媒体中的涉医新闻报道数量居高不下,构建出媒介环境下的医患关系图景。美国着名新闻学者沃尔特·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理论认为,媒介信息所构建出的环境,并非是对真实世界的客观反映或镜子式的映射,而是经过加工后的虚拟环境,它能对受众产生深刻的影响,进而作用于真实世界,影响、改变客观环境[1].大众传播语境下的医患关系图景,也并非是对现实中医患关系的客观反映,而是对医患关系的再现或构建,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于医患关系的看法,进而实质性地影响现实世界的医患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大众媒介中涉医新闻报道的传播过程,其实质是大众传播对医患关系“再造”的过程。因此,对大众媒介中的涉医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医患关系的媒介建构脉络,进而指导大众媒介与医患关系的互动过程,推动大众媒介在改善医患关系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基于此,笔者将涉医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以某都市报为具体案例,对其中的涉医新闻报道进行了深入分析。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针对某都市报中的涉医新闻报道进行定量研究,同时结合文本分析法,得出研究结论。在进行内容分析时,主要运用SPSS Statistics 18.0对编码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1.1 媒介选取

  创刊于2003年的某都市报,是一家在华北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类大型城市日报。在2012年发布的中国品牌影响力排行榜中,该报品牌指数名列前茅,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都市报之一。另外,该都市报的读者覆盖范围较广,读者的性别、职业、年龄等分布较为均衡。选取该报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借鉴意义。

  1.2 研究样本选取

  为尽可能全面地对某都市报的涉医新闻报道进行研究,笔者将2013年全年作为研究时段,采取系统抽样法,抽取了2013年2月、4月、6月、8月、10月、12月共计6个月181期报纸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每期报纸的全部涉医新闻报道作为分析对象,最终确定了230篇涉医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

  1.3 分析单元确定

  围绕以医患关系为核心的研究主题,本研究涉及的分析单元包括新闻报道的所在版面、体裁、内容主题、报道性质、主要消息来源、情感倾向等。其中:所在版面划分为头版和非头版两种类型;体裁按照文章的篇幅长短、内容等划分为消息、通讯或深度报道、评论及其它类型;内容主题是对涉医新闻报道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主要分为:医院或医生问题,患者就医相关报道,医患纠纷或医疗事故,医疗卫生政策法规,医疗卫生成就、进展或科普类报道,疫情、重大疾病或公共卫生事件,医院或医疗活动,医疗药品相关报道,医院或医生的正面典型以及其它类型;报道性质主要是指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分为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和中性报道;主要消息来源指的是新闻报道所涉及内容的消息来源渠道,包括医院或医生、政府及管理部门、医药企业、患者、医疗协会或相关社团以及其它类型;情感倾向则是指新闻报道中流露出的对医方或患方的情感态度,分为:赞同、支持或同情,批评或否定,中立以及其它类型。

  2 研究发现

  2.1 涉医新闻报道数量大,发布频率高

  研究发现,某都市报的涉医新闻报道数量较大,发布频率较高。在研究抽取的2013年6个月的时间段内,共有230篇涉医报道,平均每天1.3篇,每个月的涉医报道数量均在25篇以上,其中4月份涉医报道最多,有64篇。出现在头版位置的涉医报道有32篇,占13.9%,媒体对涉医报道的关注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此外,在体裁方面,篇幅较长、报道较为深入的“通讯、深度报道”占了较大比重(46.1%),也从侧面反映出媒体对于涉医报道的关注度。

  如此高的曝光量是双向选择的结果:一方面,医疗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社会公众对与医疗卫生相关的信息需求量较大;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涉医信息贴近生活,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所以能够吸引较多的受众。换句话说,涉医新闻报道往往能给报纸带来较多的关注度,也就无形中给报纸增加了广告价值。正如加拿大传播政治经济学家达拉斯·斯密塞指出的那样[2],“大众媒介生产的消息、思想、形象、娱乐、言论和信息,并不是它最重要的产品,它们只是‘免费午餐',其目的是引诱受众来到生产现场”.

  尽管如此,较高的曝光率仍然会对受众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任何新闻媒体都无法做到完全客观、全面地反映新闻事实,而是通过对信息进行选择、处理、加工,将信息限定在一定的框架之内,从而影响受众对新闻事实的看法或态度。具体到医患关系,大众媒介往往通过选择性、模式化的报道以及倾向性的分析,将受众引入其设定好的信息框架中,影响受众对医院、医生、患者的整体印象,进而影响其对医患关系的认知。而新闻报道的数量越多,这种“框架”影响的作用就越深刻。

  2.2 中性报道占主体,但呈现明显的负向特征

  研究发现,某都市报涉医新闻报道中,中性报道占主体(56.1%),但 正 面 报 道 明 显 偏 少 , 且 负 面 报道 ( 2 7 . 0 % ) 明 显 多 于 正 面 报 道(17.0%)。从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分布的版面来看,负面报道在头版中出现的比率明显高于正面报道:在头版的32篇涉医新闻报道中,负面信息11篇,占34.4%,这一比率明显高于负面信息在报纸其它版面出现的比率(25.8%);相对而言,正面信息出现在头版的比率(18.8%)与其在其他版面出现的比率(16.7%)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可以说,媒体在对涉医新闻报道的处理上倾向于放大甚至渲染负面信息,以起到吸引受众眼球的效果。

  2.3报道内容呈现多元化,凸显“患者本位”

  研究发现,某都市报中的涉医新闻报道内容覆盖广泛,各个内容主题均有分布,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在本研究选取的230篇涉医报道中,关于疫情、重大疾病、公共卫生事件有54篇,与患者就医相关的有34篇,与医疗卫生政策法规相关的以及报道医院或医生问题的分别有33篇,与医疗药品相关的有29篇,关于医院或医疗活动的有16篇,与医患纠纷、医疗事故相关的有10篇,医疗卫生成就报道及医学科普文章有6篇,报道医院或医生正面典型的有3篇,可见报道主题分布十分全面。

  然而,这种“多元化”的内容主题分布并不均匀,而是明显地表现出“患者本位”的倾向。某都市报涉医报道中,数量最多的内容主题是“疫情/重大疾病/公共卫生事件”(23.5%),其次依次是“患者就医相关”(14.8%)、“医疗卫生政策法规”(14.3%)、“医院/医生问题”(14.3%)、“医疗药品相关”(12.6%)。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些内容主题大多是站在患者的角度或者从患者的立场出发。尽管有一些内容主题,如“医院/医生正面典型”(1.3%)、“医疗卫生成就/进展/科普”(2.6%)、“医院/医疗活动”(7.0%),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站在医方视角或具有“医方立场”,但其数量占比较少,涉医报道在整体上仍呈现出一种“患者本位”的倾向性。进一步的分析印证了上述结论。

  分析发现,尽管半数以上的报道无论是对于医方还是患方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情感倾向,但是仍然有29.4%的报道对医方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情感倾向,有16.9%的报道对患方表现出明显的情感倾向。在流露出明显情感倾向的报道中,对医方的情感大多是“批评或否定”(69.1%),而对患方的情感则多是“支持、赞同或同情”(84.6%)。涉医新闻报道的这种“患者本位”倾向,很容易使受众形成“医强患弱”“医患对立”的印象,甚至可能起到鼓励患者非理性维权的作用。在医患关系中,不可否认患者天然地处于弱势地位,媒体站在患者的立场去进行新闻报道本无可厚衡“患者本位”与新闻客观性之间的关系,这值得媒体深入研究。

  3 讨论

  医患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媒体作为社会的了望者,承担了客观反映“医患关系”现状的功能,同时也应发挥适当的“调和”作用,推动医患关系协调发展。

  3.1 多渠道获取新闻信息,适当增加医方信息来源

  真实、客观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但是,现在有些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往往通过故意对某些事实进行有选择性地呈现来制造轰动效应,或者不切实际地将大量非医疗事故或纯粹的医疗意外渲染成医疗事故或严重的医疗事故,对医患纠纷不深入调查,没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在真相未弄清之前就做出失实的新闻报道[3].新闻报道失实会严重误导社会公众,加剧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

  解决这一问题至少有两条途径:

  一是增加涉医新闻报道的信息来源。

  由于报道水平的差异以及媒体、记者立场的不同,绝对客观的新闻报道是不存在的,但可以通过增加信息来源的方式使新闻报道尽量接近真实。“偏听则暗,兼听则明”,新闻报道中信息来源的增加能使整个事件立体化,给受众从不同角度了解事件真相的机会。二是适当增加来自医方的信息。新闻记者医学知识的缺乏以及在医患矛盾报道上的“先入为主”“有罪推定”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医患关系的恶化。适当增加医方声音,能有效弥补记者在医学知识上的缺乏,同时也能对目前涉医新闻报道过分偏向患方的问题起到矫正的作用。尤其是在医患关系紧张、患方对医方不理解、不信任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医方的声音非常重要。但现实情况却是,在医患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我们一般很难听到医生的声音[4].在本研究选取的涉医新闻报道样本中,来自医方的信息也较少(占17.8%)。基于此,媒体在进行涉医新闻报道时,应注意适当增加来自医方的信息,尤其是对于涉及医学专业知识的情节应慎重处理,并咨询医生或专家意见。

  3.2发挥情绪抚慰功能,调和医患双方情绪

  媒体在进行涉医新闻报道时,应充分发挥其疏导、抚慰情绪的功能,调和医患双方情绪。许多涉医报道、尤其是与医患纠纷相关的报道,往往做一些标签化的简单推断,放大医患对立情绪,以博取作为潜在患者群体的社会公众的共鸣。媒体往往习惯性地站在患者一方,为患者鸣不平,将批判、指责的矛头指向医院、医生,如此一来,患者对医方的抵触和反抗情绪会被进一步渲染、激发,而医方也由此陷入负面舆论的漩涡,进而对公众的指责和不理解产生对抗情绪,进一步增加医患双方的隔阂。

  实际上,媒体不但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还具备情绪抚慰的作用。具体到涉医新闻报道来说,媒体应该充分抚慰医方与患方的情绪,做到自然有度,兼顾平衡。一方面,在抚慰患者情绪时注意把握好“度”,既要让处于弱势的患者感到关怀,又不能过分渲染医患矛盾和负面情绪。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抚慰医方尤其是医生群体的情绪,冷静、客观地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切忌以偏概全,将医生的负面新闻个案无限放大,甚至概化为整个医生群体的问题。

  3.3 平衡新闻选题,适当增加医方正面报道

  媒体具有舆论监督功能,有选择性地曝光医疗卫生行业的一些不良现象,能有效推动行业风气的改进,从长远来说能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同时,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也应以负责、客观、公正的态度挖掘医院、医生的正面典型,塑造积极的医者形象。这就需要媒体在涉医新闻选题上下功夫,把握新闻选题的平衡原则,一方面不能过于集中地报道医疗卫生领域的负面信息,另一方面要增加关于医院、医生的正面信息。

  此外,媒体在进行正面报道时,还要讲究报道技巧,采取受众乐于、易于接受的报道方式和报道语言,不可过于直接和煽情,以达到积极的宣传效果,起到应有的舆论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2-13.

  [2] 陈世华。“受众商品论”的理论溯源与未来走向[J].新闻知识,2012(1):3.

  [3] 简海燕。医患危机与媒体关系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37.

  [4] 叶红,赵东城,贾先果。论媒体在医患纠纷报道中的责任担当[J],新闻世界,2012(3):15.

相关标签:新闻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