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俄语论文

中俄电影片名互译问题与翻译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19 共5327字
摘要

  近些年中国与俄罗斯互为睦邻友好国家,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更为频繁。中俄文化年的相互开展,中俄影片的交相辉映,使得两国的关系更加密切,但是,中俄电影片名之间的互译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国文化间的进一步沟通,所以值得我们细细研究。

  一、 中俄电影片名翻译的重要性与现状

  一部影片的片名虽然无法直接影响到电影的品质,但是会间接地影响到人们对它的第一感观,因此也是尤为重要的。2012 年 10 月 11 日中国作家莫言凭借长篇小说 《蛙》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该奖项。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千变万化的汉字文明,为什么文学却一直得不到国际的认可?是中国缺乏“能人异士”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笔者认为,很大的原因是翻译水平的欠缺。两种语言之间要实行转化,必定无法实现“原封不动”,而译文的水准只能依赖于译者的文字功底,就在这样的过程里,本来的韵味就失去了大半了。片名的翻译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试想如果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叫 《崩溃边缘的女人》,你可能就不会想看这部电影了。中俄电影在彼此的国家里都不是院线的主力军,不是中国和俄罗斯拍不出来优秀的影片,而是片名有时具有一定的误导性。

  电影的片名就像是一本书的题目,一个人的外表,如果不能做到“一鸣惊人”,那么人们的观影兴趣就会大大降低。在这方面,中俄两国都有进步的空间。

  二、 中俄电影片名互译存在的问题

  1. 译名太过直白

  这种问题的出现往往是译者机械翻译的结果,只求不出大错,却忽略了片名的深刻含义,让观众看起来如坠梦里,不知所云。就以李安执导的 《卧虎藏龙》 为例,此部电影于 2001 年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四项大奖,在国际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俄版译名为 《Крадущийся тигр, затаившийсядракон》,意思是“卧倒的老虎,隐藏起来的龙”,完全是机械翻译,这种译名准确是准确,但是观众看到,恐怕会以为是 《动物世界》 呢。而“卧虎藏龙”是中国的一个成语,意思是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在电影中它其实是对江湖人文内涵的一种深沉的思索与追寻,即体现了东方社会规范对人性的压抑与两者之间的激烈碰撞,电影最后以悲剧收尾,暗示了两者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且不可调和,而俄版仅仅直译是体现不出其本来的深刻含义的。由此可知,译者要对两国的文化都有所涉猎,所译之片名才能既叫好又出彩。

  2. 一片多名

  由于历史原因,同一部影片在中国大陆、香港以及台湾会有不同的译名,大陆译名偏向保守,一般以直译为主;香港译名呈“两极分化”之势,要么文雅至极,要么商业色彩浓厚,一言以概之,意译是个技术活儿,要做到雅俗共赏是不容易的;台湾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以及历史上曾经被日本占领,文化多偏向日系,比较文艺,片名的翻译也有此特点。三个地区,三种译名,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版本,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影市场的混乱,削弱了俄罗斯影片在华人地区的影响力、降低了知名度。例如,1995 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Утомлённые солнцем》,它的译名有 《烈日灼人》《毒太阳》 《烈日灼身》 以及 《太阳灼人》。又如《Код апокалипсиса》,有两个名字: 《密码疑云》以及 《反恐启示录》。 《Обитаемый остров》 既叫做 《人烟之岛》 又名为 《未来星球》,这种例子数不胜数。译名多且杂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的发行与流通。

  3. 商业性过强

  吸引片商从国外引进新片的主要动力莫过于金钱因素,一部拥有良好票房成绩的电影肯定会有一个精彩纷呈、夺人眼球的译名,或许正是利益的驱使,使得发行商用力过猛,有些电影的译名显得那么不伦不类,这样做不但不会吸引观众走进影院,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历史上香港曾经是英国的移民地,由于这段历史,其金融业一直是国内的翘楚,受到这种大环境的影响,香港的译名一般比较夸大,商业色彩过于浓厚。例如,1993 年获得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奖,成为首部获此殊荣的中国影片---陈凯歌执导的 《霸王别姬》,如此声名赫赫的电影必然会被各国争相引进,而在俄罗斯的译名为 《Прощай,моя наложница》 翻译过来就是“再见,我的情妇”,情妇这个词显然不是很恰当,因为虞姬是楚霸王的爱妾,她明显不是所谓的情妇,这样译有些“喧宾夺主”了。而在中国的历史上,“霸王别姬”是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讲述了楚霸王兵败与虞姬生离死别,而俄语如果这样译那份荡气回肠的感觉消失了,反而会误导观众,以为电影是描写婚外情呢。这样的译名不但不会给电影加分,反而会减分,使观众望而却步。

  三、 电影片名翻译应采用的策略

  1. 信、达、雅

  何谓信、达、雅? 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 《天演论》 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译事者,信达雅也。电影片名的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自然也要遵从这三种原则。“信”即是指译名要准确,忠于原本的主旨。

  作为电影片名的译者,更是要在看完电影、充分了解主旨之后,给其一个准确信达的译名。例如,1982 年张鑫炎执导、李连杰主演的 《少林寺》,俄版译名 《Храм Шаолинь》,译者用了音译法把中国的少林寺带到了俄罗斯。再如,1994 年,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的《活着》,引进俄罗斯后被译为 《Жить》,“活着”这两个字可能对我们而言非常简单,但是对那个时代的福贵 (《活着》 男主人公) 而言却是异常的艰难,这部电影同时也是一代中国人命运的真实写照,俄语版的译名本人认为还是比较符合影片的主旨的。

  “达”即指译文通顺,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使译文通顺明达。中国着名翻译家傅雷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纯粹之中文”就是中国规范语文,译者需根据实际情况,在译文中加入方言、行话、文言以及其他方法来转变原文的风格与神韵,使之水乳交融、语言流畅。就比如,荣获戛纳影展金棕榈奖的前苏联影片 《Летят Журавли》,中文译为 《雁南飞》,准确地把女主人公殷切期盼爱人平安回归的心情刻画了出来,既没有偏离片名的原意,又不落窠臼。又如,1984 年上 映 的苏 联喜 剧 歌舞 片 《Мы изджаза》,中文译名为 《生为爵士狂》,译名既抓住了“爵士”这个关键点,又符合中文的言语风格,非常精彩。

  “雅”即指译文用词遣句都要文雅别致,但求清丽脱俗。译者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不容易,务必反复斟酌、修改,要知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要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从事翻译工作。

  中俄电影的片名中有很多“神来之笔”,例如,2007 年上映,荣获多个国际奖项的 《Итальянец》---中文译名为 《寻找幸福的起点》,原意为“意大利人”,而译者不仅仅从字面意思出发,而是从故事着手:一个即将被意大利夫妇收养的孤儿,被其他院童赐予外号“小意大利佬”,即使大家都羡慕嫉妒他能前往意大利,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他却千方百计想要逃离孤儿院,去寻找他的亲生母亲,这一路寻亲的过程就被刻画在胶片上,展现在我们眼前,其中文译名十分传神地抓住了故事的精髓,这样的译名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

  2.“归化”与“异化”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着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于 1995 年在 《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例如,苏联影片 《Кубанскиеказаки》,中文译名 《幸福的生活》,影片讲述了以吴雅和毕百灵为代表的库班新苏维埃集体农庄的农民们热爱劳动,热爱祖国,歌唱爱情与幸福的故事,当然它也有 《库班哥萨克》《库班河的哥萨克人》 等其他中文译名,但是不得不承认还是第一个译名更加传神。又如,1993 年俄罗斯爱情电影《Ты у меня одна》,来到中国摇身一变成为 《你是我的唯一》,译名脉脉含情,一语道出影片的主题。

  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对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由着名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的译名一般采取异化策略,如 《Белый бим,чёрное ухо》 译为 《白比姆黑耳朵》 《Я шагаю по Москве》 译为 《我漫步在莫斯科》 《Сибирский цирюльник》 译为 《西伯利亚理发师》 等等。

  其实“归化”与“异化”和中国翻译家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归化”与“异化”,两者相辅相成,而何时采取何种策略,要根据所译之文章来判断,只有合理正确地运用这两种策略才能译出漂亮、精彩的译文。

  四、 片名翻译的具体方法

  1.直译法

  直译法是片名翻译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不会出错的方法。往往采取直译法的片名不会脱离影片的主题。例如,苏联影片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翻译过来就是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此部电影根据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说改编,而这部小说在华人圈里也非常出名,所以直译过来即可。采取此类方法进行译释的译名多如牛毛,如: 《Горячий снег》的中文名为 《热雪》, 《Москва слезам не верит》译为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等等。 采取这种方法的电影一般在目标语国都比较着名,提到原本的名字,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样的故事,直译过来更加有利于电影的发行与传播。

  2.音译法

  这种翻译方法也比较常见,影片的原名往往是主人公的名字或者是以人名命名的,如 2006 年上映的俄罗斯梦幻喜剧 《Граф Монтенегро》 译为《莫特纳格伯爵》,又如, 《Андрей Рублёв》 译为《安德烈·鲁布廖夫》, 《Щорс》 译为 《肖尔斯》,《Яков Свердлов》 译为 《雅可夫·斯维尔德洛夫》,《Александр Невский》 译为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Зоя》 译为 《卓娅》, 《Мичурин》 译为《米丘林》, 《Тарас Шевченко》 译为 《塔拉斯·舍普琴科》, 《Поликушка》 译为 《波里库什卡》 等等,都是采用了音译的方法。

  3. 意译法

  意译是指根据大意来翻译,不必逐词逐句,通常在原语与译语体现出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使用,意译更能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征。如 2007年上映的俄罗斯轻喜剧 《Любовь-морковь》 到了中国就变成了 《了解爱》,当然它还有其余两种译名: 《爱上红可人》 和 《错位夫妻》,三个译名都是采取了意译的方法,本人认为第一种译法最为精妙,男女主人公正是通过互换身体的方式,更加了解彼此,重拾恋爱的感觉。又如,让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蜚声国际的影片 《Неокончанная пьеса длямеханичевского пианино》 ---《失声琴》,其他译名 《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 《失声琴》 三个字既简洁又传神。还如,2014 年在中国上映的俄罗斯灾难大片 《Метро》,译为 《夺命地铁》,中文增添“夺命”二字,形象地交代出影片的内容与主旨,上述例子都是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

  4.直译、音译与意译相结合法

  中俄文化的巨大差异,有时候无法用单一的方法进行译释,强硬地翻译过来,观众可能也无法理解,这时就需要灵活使用以上三种方法,使其相互结合,才能译出更加精彩的译名。如, 《Три дняв обессе》 译为 《美女匪帮》,影片是讲述了党中央专区首长的女儿在旅游期间,偶遇名为“会计师”的匪帮作乱而发生的一系列惊险的故事,译为 《美女匪帮》 比单纯直译要好得多;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 《Не хлебом единым》 译为 《爱情与理想》,相比于其他译名 《人活着不单靠食物》 以及 《爱的力量》 要好得多;其他例子又如:青春偶像电影《Питер FM》 译为 《彼得调频》, 《Глянец》 译为《华丽人生》, 《Русалка》 译为 《我的人鱼女友》《Мы из будущего》 译为 《古墓迷途》 等等。

  现今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至高点,中俄之间经济合作频繁,中俄文化年相互开展,中俄文化间交流不断,在如此良好的大背景下,中俄电影片名的翻译问题是具有时效性的。众所周知,不同的电影类型适合不同的电影译名,在进行翻译之前,首先了解电影的类型,然后采取适合的翻译策略,运用正确的翻译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译出精彩的译名,为电影增光添彩,推动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为其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佟丽葳,白丽娜。 浅谈电影名的翻译[J]. 中国科技信息,2010(11)。

  [2] 陈青。 电影片名翻译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 电影评介,2007(10)。

相关标签:翻译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