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影视欣赏论文第八篇:《维京:王者之战》的剧情解析与文化解读
摘要:电影《维京:王者之战》是一部讲述王子复仇记的故事,影片以弗拉基米尔如何成为基辅大公为线索,电影通过《维京:王者之战》中有关维京人宗教文化、人文情怀的解析,帮助观者了解16世纪的俄罗斯及俄罗斯民族的性格。
关键词:《维京:王者之战》; 俄罗斯电影; 文化;
一、《维京:王者之战》的剧情解析
(一)第一部分:借兵
在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КнязьСвятослав)一世死后,他的三个儿子瓜分了领土。长子亚罗波尔克·斯维亚托斯拉维奇(ЯрополкСвятославич)统治基辅(Киева)。次子奥列格·斯维亚托斯拉维奇(ОлегСвятославич)统治德列夫梁(Древляне)的领土,幼子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ВладимирСвятославич)统治诺夫哥罗德(Новгород)。奥列格在森林里狩猎的时候为了保住猎物杀了亚罗波尔克的手下,被亚罗波尔克追杀的时候坠落在护城沟壑里的尖刺上身亡。亚罗波尔克要处死奥列格的手下斯温内尔德(Свенельд),但是斯温内尔德躲过了砍头的致命一刀,根据“一个人不能被砍两次头”,他被放走了。随后,他借兵复仇,波洛茨克很快陷落。
(二)第二部分:弑兄
弗拉基米尔一行人去基辅与亚罗波尔克谈判,让他为奥列格的死给出赔款,但他拒绝了与弗拉基米尔的谈判。弗拉基米尔在城中发现了亚罗波尔克的妻子伊丽娜(Ирина),并得知伊丽娜怀孕。为了自己妻子的安全,亚罗波尔克答应弗拉基米尔谈判,却被斯温内尔德安排的人偷袭杀害。于是,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取代兄长登上了大公宝座。
(三)第三部分:复仇
虽然弗拉基米尔取代其兄长成为大公,但他仍被视为一个奴隶之子、一个外来者。很多人都期待死去的大公亚罗波尔克回来复仇。弗拉基米尔将亚罗波尔克的神从山上拖下来换上了他父亲的神。此时盟友——北方的维京人要求给他们财宝才会继续为弗拉基米尔战斗。由于财宝不够,维京人只把狂战士给了弗拉基米尔为他打仗。此时,瓦廖什卡已占领了基辅周边近邻,一场大战蓄势待发。
(四)第四部分:献祭
一场恶战开始了,菲奥多(Фёдор)派人将骑兵吸引至城下,接着开始投掷火球,重创敌方,木质城墙很快燃烧起来,天降奇雨,浇熄了城墙上的火。法师认为是菲奥多的儿子伊万的力量,因此,与众人一起为他举行献祭仪式,打算将他献给神。菲奥多闻讯赶来将伊万从祭台上抱了下来,父子俩在众人的围堵下无路可逃,只能上到高高的瞭望台上。法师带着众人将瞭望台的柱子砍掉,令它们坠落下来。菲奥多将儿子护在胸前,自己摔死了。来迟的弗拉基米尔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爱将死于自家人之手。为了避免战火再起,惨剧再次发生,弗拉基米尔只得答应瓦廖什卡的停战要求,送还伊丽娜。
(五)第五部分:反击
弗拉基米尔送伊丽娜回旧部的时候落入了瓦廖什卡的陷阱,但罗马人及时赶到,被瓦廖什卡用金钱收买的佩切涅格人不想与罗马人开战,便临阵退缩。罗马使者带着一箱黄金和一头豹子作为酬金向弗拉基米尔求援,请他消灭东罗马城市———赫尔松的叛乱,但弗拉基米尔要求把黄金换成伊丽娜,才会帮忙。罗马城市赫尔松是用石头做的城墙,难以攻破,伊丽娜便偷偷将供应城市水源的水管告诉了弗拉基米尔,之后被瓦廖什卡发现,怒火攻心的瓦廖什卡将伊丽娜的孩子作为威胁,强迫背叛了他的伊丽娜发誓永不再见弗拉基米尔。
(六)第六部分:救赎
弗拉基米尔根据伊丽娜信中的标记带人去找供应城市水源的水管所在,命令人把船拉到山顶,但遇到了瓦廖什卡的埋伏,天又降奇雨,大雨将山坡浇得湿滑,众人乘船而下,突破了瓦廖什卡的包围,找到了水管,众人凯旋进城。弗拉基米尔独自进教堂里向主教阿纳斯塔修斯(Анастас)忏悔自己一路走来的罪恶,阿纳斯塔修斯给了他一碗水以净化他的罪恶。在海边,斯温内尔德与弗拉基米尔回味胜利果实之美妙,斯温内尔德要弗拉基米尔继续打仗,但已经信仰东正教的弗拉基米尔拒绝再起烽烟。经过激烈的争执,斯温内尔德最后屈服了。弗拉基米尔下令全国人民统一信仰东正教,到第聂伯河中受洗。
二、《维京:王者之战》的文化解读
(一)宗教文化
1. 多神教
古罗斯人的宗教信仰是多神教(язычество),在渔猎时代祭祀“恶神”和“善神”;农业出现之后又祭祀罗得神(Род)和家宅女神(Рожаницы)。前者是至高无上的神,主宰万物必须依赖的太阳、风、雨和水等;后者是司农业的女神。在原始社会解体时又出现了对各种自然力量的崇拜,人们将自然力量幻化为某些神,例如,光热和丰收之神达什伯格(Даждьбог)、雷电和战争之神佩伦(Перун)、风神斯特里伯格(Стрибог)、火神斯瓦罗格(Сварог)、家畜之神韦列斯(Велес)等。当时的宗教仪式是人们在露天虔诚地对着天空中诸神的自然形象顶礼膜拜或献祭,祈求它们能赐福人间。人们每年在不同的时间里祭祀不同的神[1]。
2. 东正教
公元392年,基督教被正式定为罗马国教,受罗马皇帝的控制和庇护,成为帝国的精神支柱和思想统治工具,用以加强专制统治。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东西部受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宗教语言、仪式、教义等方面都产生了愈来愈大的分歧。尤其是在公元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东部是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西部是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这为基督教的分裂埋下了隐患。1054年,基督教分裂,以罗马为中心的西部教会自称“公教”即天主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部教会称“正教”即东正教[2]。
(二)人文情怀
1. 罗斯受洗
罗斯受洗即罗斯接受基督教信仰。公元988年,当时的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接受了传自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作为国教,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罗斯人接受了希腊正教,去第聂伯河中受洗,即历史上的“罗斯受洗”,使得罗斯人告别了多神教的信仰[3]。
2. 祖先崇拜
在古代罗斯文献中,这种崇拜集中在氏族祖先(род)及其妻妾(роженицы),即祖父祖母们身上,因为祖父具有亲族的庇护者的意义,同时这也暗示过去斯拉夫人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多妻制。这位神化了的祖先被尊称为始祖(чур),这个词至今还保存在复合词пращур(五世祖、远祖)之中。创业的祖先作为亲族庇护者的意义,至今还保存在遇到鬼怪或突然的危险时发出的惊呼声中:чурменя!(祖先,保护我)[4]。
3. 神像守护
祖先在保护亲族防止一切邪恶的同时,还保护他们氏族的财富。语言中保存的迹象表明,在传说中这个词的意义相当于罗马的tepm(界神),意思是氏族的田地和疆土的保卫者。我们现在还用чересчур(过分)这个词来表示对田界相关的疆界和法度的破坏;这就是说чур的意义是“法度”“界限”。чур的这个意义,可以用来说明始初编年史中描写的罗斯斯拉夫人葬仪中的一个特征:对死者进行祭奠之后就把尸体焚毁,把骨灰收藏在一个小容器内,置于交叉路口的柱子上,也就是在与他人的领地接界的地方。立于路旁的、上面放置祖先骨灰盒的柱子,就是边界的标志,它保卫着氏族土地或祖先庄园的边界[4]。这部影片蕴含了丰富的俄罗斯文化。
参考文献
[1]吴克礼.俄罗斯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50.
[2]宋盼盼.中世纪天主教和东正教组织体系差别及原因[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1).
[3]张建华.俄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
[4] 瓦·奥·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第1卷[M].刘祖熙,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01-102.
点击查看>>俄语影视欣赏论文(精选范文8篇)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