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俄语论文

汉俄交际过程中的语用差异与补偿措施(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1-15 共4631字
  4.邀请与应答方面的语用差异。汉语中,当受到别人的邀请时,为了显示自己有礼貌,被邀请人通常不会马上接受邀请,而是进行一番形式上的推辞,而后半推半就地应承。例如:
  
  ---今天别去食堂了,去外面吃些好的,我请你!
  
  ---不用了,随便吃些就好,待会儿我还有事。
  
  ---哎呀,能有什么事儿,用不了多久,走吧!
  
  ---那好吧。
  
  上述对话人,受邀人并没有立即答应邀请,而是以各种理由进行礼貌性的推托,且最后只是以看似不情愿的“那好吧”半推半就地应承,并未十分肯定地给予答复。但是,在汉语文化中,这正是他答应邀请的礼貌方式。如果将该句式直接套入俄语邀请交际中,则会引发语用问题,例如:
  
  ---Сашенька,милый мой,приезжай ко мне в гостив 18 часов завтра。 Я тебя жду。
  
  ---Ну,хорошо。 Я пострараюсь。
  
  久未谋面的好友邀请一方去自己家中做客,如果按照汉语方式进行推托式的应答,会让对方很尴尬,甚至生气: 他是不想来做客吗? 尽量是什么意思? 到底来还是不来?
  
  此外,汉俄语中的劝食用语也有差异。在中国,主人为了显示自己的热情周到,习惯在餐桌上不断地为客人劝食并夹菜。例如:“多吃些吧,虽然味道不是很好”、“来,尝些**”等。而在俄语文化中,主人不会对客人进行劝食,也不会为其 夹 菜。通 常,俄 罗 斯 人 只 是 进 行 类 似“Приятногоаппетита!”“Попробуйте НН,это я сама делала。 ”等的交流。
  
  ( 二) 人际关系
  
  1.汉俄家庭成员之间称谓或呼吁的语用差异。在俄汉家庭中,长辈均习惯叫孩子的昵称,孩子也通常对长辈使用爱称。双方的差异在于,在中国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会按照长幼关系进行称呼,如“哥哥”、“姐姐”、“大姐”、“小弟”等。而俄罗斯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通常互相称呼名字或昵称,如“Коля”、“Дима”、“Славка”等。
  
  2.非家庭成员之间称谓或呼吁的语用差异。汉语中,晚辈为表示尊敬和礼貌,对非家庭成员长辈有时会使用诸如“伯伯”、“叔叔”、“阿姨”等亲属称谓。长辈通常对晚辈直接称其姓名,或是以“小”等字加其姓氏进行称呼,如“小张”等。而上述汉语称谓方式在俄语中是很难见到的。俄语中,晚辈通常对非家庭成员称呼其名和父称,在正式场合甚至可以称呼全名,如“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Путин”,也可以在其名和父称之前加“господин”等词以表尊敬。通常情况下,如果将俄罗斯人称作“старший Путин”则会显得很突兀。
  
  3.敬语和谦辞方面的语用差异。交际过程中,对他人的礼貌与尊重是必不可少的。汉语中,人们总是习惯以抬高对方、贬低己方的方式表达对对方的礼貌和尊敬,例如,“贵校”、“大雅之鉴”、“粗茶淡饭”、“愚见”、“拜读”等敬语和谦辞。虽然在俄语中也会有诸如“Ваш университет”、“вы - с”等敬语和谦辞,但是其与汉语中该类词却并不是完全对应的。此外,汉语中还存在大量并无实际意义的客套话。例如,“我的发言只是抛砖引玉”、“上述只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周之处还请指正”等,在俄语中是没有等值话语的。总之,汉俄两个民族语言中敬语和谦辞各不相同,且汉语中的该类词更为丰富。
  
  4.禁忌与隐私等方面的语用差异。对待禁忌和隐私的不同观念也会造成汉俄语之间的语用差异。在汉语社交过程中,人们习惯于互相询问家庭、子女、婚姻、工作、收入等较为私密的话题来表示对彼此的关心以及关系的亲密。但是在俄语交际中,由于这些话题涉及个人隐私而属于非自由话题,交际过程中人们极少涉及这些问题。
  
  此外,汉语中,人们习惯给对方提出诸如“多休息”、“注意安全”等建议以表示关切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但是这在俄语中会被误解为不当之举。
  
  二、汉俄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指跨文化交际中因不了解双方的社会规约、利益准则或风俗习惯等文化差异,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不恰当。它与双方的身份、地位、话题无关。[1]273
  
  由上文可知,汉俄社交语用存在差异,在交际过程中,如果说话人照搬母语中约定俗成的礼貌规范与准则,便会造成语用失误。以致谢为例,在受到别人赞扬或祝贺时,俄语中通常 用“Спасибо вам!”“Большое спасибо!”“Блогадарювас!”等来作答,但汉语中人们却习惯使用“惭愧”、“过奖”、“一般、一般”等自贬的词作答以表谦虚。试想,在受到俄罗斯人的赞扬时,如果我们使用“Мне стыдно!”“На самомделе я плохо сделал!”等话语作答会显得很不得体。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不了解彼此的社交文化背景,照搬母语中的交际模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使得原有礼貌用语失去其内涵,甚至导致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有时也会表现在说话的分寸上。例如,有同学做了一份模拟试卷,请外教为自己修改其中错误时,使用了 如 下 语 句:“Александр Генадьевич,я чуть - чутьвыпонял эту трудную работу。 Знаете,она так трудно。 И вних обязательно чересчур мнонго ошибок。 ”按照汉语的习惯,为了表示礼貌,请求别人帮忙时不宜采取较为直接的方式。在汉语交际中,老师可以很容易理解学生的意图,通常会以“那我帮你改改吧,看看有什么错误。”来作答。但是对于俄罗斯人来说,这一违反礼貌原则中合作原则的量准则的话语,信息量不足,他们会不明白中国学生的目的。交际未能达到目的,便会造成语用失误。
  
  再次,不注意交际双方的身份或关系也会造成语用失误。在与外教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学生由于习惯通常会忘记敬语的使用,从而造成外教的不满。例如,他们在向外教提问时会使用类似“Елена,как ты думаешь об этом?”的句子,会很不得体。再比如,外教也经常会纠正中国学生之间彼此以“вы”相称的问题。这类语用失误均是由于不注重交际双方身份地位而引起的。
  
  三、补偿社交语用失误的策略
  
  操母语者对外国人所犯的语用错误有不同程度的容忍:完全容忍、某种程度的容忍、零容忍。跨文焕交际之间的语用失误之所以得以容忍,谜底也许是,达到交际目的最高愿望、文化共核等因素对语用失误有调节、补偿、修改的功能( 钱冠连,1997:198)。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交际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母语者对对方语用失误的容忍程度。因此,为了提高交际质量,外语使用者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用以避免或减少语用失误,从而清除交际障碍,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笔者认为,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语用能力是两项避免或是减少语用失误较为合理的策略。增强跨文化意识,要求我们充分意识到两国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习俗、民族心理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自觉增强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敏感度。[3]例如,在和俄罗斯人进行社交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其文化的独特性,认识到中俄两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更好地达到交际效果。此外,交际是外语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为了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语用能力,从而贴切合理地表达己方观点。
  
  四、结 语
  
  通过本文的浅析可以看出,由于中俄两个民族文化背景、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两个民族在社交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差异,而社交语用差异必定会导致社交过程中的语用失误。为了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我们必须熟知彼此之间的差异,在交际过程中主动回避这些差异或是采取合理的策略对这些失误予以补偿。
  
  【参 考 文 献】
  
  [1]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王丽莎。礼貌用语在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4]阿留娜。俄汉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
  [5]高原。跨文化交际失误及其回避策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
  [6]关项南。俄罗斯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产生的交际失误初探[D].黑龙江大学,201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