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训练"本来离我们很远,但自从在中国生根发芽、完全被"中国化"后,已经完全走入了我们的日常工作,也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由于形式新颖、独特而被广泛用于各种内训、外训,甚至改变了中国原始的培训理念。但随之而来的是,其负面效应随着发展的深入也不断凸显出来。例如:各种拓展事故、各种活动中受伤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更有管理及机制问题。
深入研究发现,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拓展训练中存在的很多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拓展目标与项目设计的问题"、"拓展理念与多数教练能力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很多拓展原则得不到贯彻。更为严重的是,其成为了拓展事故的手段。在拓展训练中,我们习惯称呼训练双方分别为"教练"、"学员",学员整体为"参训团队",训练的内容称为"项目".
一、"拓展目标"与项目设置的问题分析
(一)症结所在
在中国,拓展训练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潜能挖掘"."潜能"的语意,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可以理解为"潜在的能量或能力","潜",从字面意义上也可以说明其蕴含的巨大能量,所以"潜能"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学者们的关注。"挖掘",则很容易让人理解为这种能量不是显而易见的,要经过努力才有可能让其显现。但在拓展训练中,"挖掘潜能"不能"急功近利"、在障碍设置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员从低难度挑战开始,逐步增加难度系数,但在增加难度系数前要保证上一次挑战是成功的。这样,通过成功的不断累积,学员的潜能也在不断的"被挖掘"[1].在常规拓展训练中,由于每个人的自身状况不同,因此其表现是各异的。对于教练员来讲,要根据每个人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挖掘,才能使"潜能挖掘"真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每次训练的大量时间保障。而现实训练却很难实现,由于每次训练时间是相对固定的,而组织者又希望多做项目,就只能压缩每个项目的时间。所以我们看到的现象就是,学员与教练员在项目之间疲于奔命。从这个意义来说,无法达成"潜能挖掘"的目标而使矛盾产生。
导致"拓展训练目标与项目设置之间问题"的因素一是训练参加者对拓展训练目标的定位上有误差、理解上有歧义。中国的拓展训练,训练目标之一是"潜能挖掘".目标实现一般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是环境和气氛;第二是教练的引导水平;第三是学员自身意愿。它是教练员预先设定适宜训练的良好环境、营造合适的气氛、运用恰当有效的手段促使学员在训练中发现自我、掌控自我,并愿意跟随教练的训练节奏主动寻求改变、克服心理恐惧和障碍、不断取得突破的过程[2].但在训练实战中,许多参与者却把目标理解为参加的项目越多越好,花同样的钱项目做少了自己吃亏,因此就出现了训练中项目偏多的现象。项目偏多最大的弊端是使许多内容做的不完整,教练不能充分的挖掘每个人潜能,而使目标成了口号;二是训练中的难度设置"高低"问题。在难度设置偏低的训练中,学员轻易就能完成训练目标,"潜能挖掘"无从谈起;在难度设置过高的训练中,虽经过很多努力,但学员依然无法完成训练,而使得训练目标更是无从谈起。
(二)指导方针
1.催化剂原理
在"潜能挖掘"训练中,教练所演绎的角色是"催化剂".训练中发现:许多学员会受到自身"能力性局限信息"的制约,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任务。[3]而"催化剂"的作用此时就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因为教练会运用适宜的手段去激发学员达成目标。这种"催化"能够激发学员的动机水平,加速他们的行动力和目标转化行为。
2.跳摘原理
在拓展训练项目的难度设置上要符合心理学中的"跳摘原理".此原理是由"人在跳跃难度设置中主体感受性和能动性变化"转化而来,其意义是:在训练中,设置难度应根据人在当前状态下的动机水平而定。当人处于动机水平较高或者状态较好时,可把难度设置稍高;当人动机水平不足或状态不好时,难度要随之降低[4].例如,运动员做跳跃摸高练习:我们如果预先把乒乓球挂得偏高,运动员摸到球的概率为零,他就会选择放弃尝试,因为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因此该实验对其跳跃能力的挖掘就会失去作用;反之,如果把乒乓球悬挂偏低,运动员摸到球的概率为百分之一百,其轻而易举就能达成目标时,该实验对其跳跃潜能的挖掘也起不到作用。而在拓展训练实践中,学员在一起事件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和状态是不尽相同的,任何公式都无法计算出个人在项目中的"心理承重极限"[5].这就要求教练员富有极高的经验水平,根据学员的状态做好区别对待,不同的人、不同的状态设置不同的难度。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能尽快、有效地找到适宜的手段运用于训练中以激发学员的潜能。该过程也遵循人格结构的三个层级原理,学员只有发现了"本我",才能找到"自我",最后达到"超我"、从而实现不断自我超越的目的[6].
(三)解决方案
1.加强学员对"拓展"本质的认识
拓展机构争取在训练正式开始前做好"预热",如:提前发放宣传资料,让学员早些了解拓展的相关情况;再有,拓展机构还要在训练开始前跟参训队伍的负责人进行沟通,加强其对拓展实质的认识,以便于负责人提前做好训练动员及导向作用的发挥。
2.在拓展训练的第一阶段---"破冰"过程中进行专业性的解析
"破冰"是拓展训练的第一阶段,在"破冰"进程中,教练的主要目的不仅仅在于引导学员"打破、进入状态"[7],更要加强对"拓展训练与传统教育区别"的讲解,加深学员对拓展实质的认识,使"训练---启发---收获转化"过程更加易于进行。
二、拓展项目设计理念和教练操作能力的问题分析
(一)症结所在
根据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刺激---反应",正常的人体对外界刺激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在刺激强度符合人体生理承受范围内,外界施加的强度越大,人体对该刺激的反应越强烈;迁移于训练中,学员在此过程中的感受才会越深刻、训练收获也才能更突出。例如在传统拓展项目"挑战150"中,学员由于所处角度不同会产生各异的判断、分歧的意见,甚至会出现摩擦、激烈地争执,直至于对抗。此时,有能力、有经验的教练会很好地利用此时机,通过"残局"引导学员对过程进行反思,有时反而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由于能力上的差异,有的教练此时就无法控制"残局",使事态不能朝着有利于学员收获的方向发展。所以,当局面无法控制时,有的教练会想方设法削弱外界的"刺激"强度,或者在项目操作中刻意避免较深的刺激强度出现。显然,这样的操作手法与项目设计初衷和理念产生了矛盾。
导致"项目设计理念和教练操作能力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教练的主观因素。一是许多教练从业一段时间后,从学员的"善意感谢及反馈"中感受到自己能力已经在行业内领先了。于是开始高高在上、不思进取、甚至对业内其他人也开始指手画脚。但是,其不知道很多学员的"感触"来自于训练本身,或者说先进的训练理念带来的;还有的感触则是学员"出于礼貌"的感谢而已。如果不能辩证的看待这样的事,就会陷入到"盲目膨胀"的陷阱中来,使自己的能力停滞不前。二是有些教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这种低层次的"长期多次重复"感到厌倦,慢慢开始懈怠。表现为责任心匮乏,在拓展训练中处处应付、简化。为了使自己这种行为不被他人提出质疑,他们常常在项目操作中演绎成"老好人"的角色:不严肃、甚至不严谨;面对学员永远是笑容可掬、保持着"微笑模式".这种"微笑模式"是很多从业者常用的手段,使用者往往能力不强、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或者缺陷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拓展训练的训练模式虽然是"鼓励式"的,但遇到学员的问题或者"困惑"时并不是回避的。而"微笑模式"教练即使发现学员的问题也几乎不提出异议,仍然称赞有加,使很多不明真相的学员欣然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中。这样的教练认为,"微笑模式"大于训练本身,但他们恰恰忘记了自己作为教练的职责是:给他们最直观深刻的感触,并引导学员取得进步。如果"拓展训练"是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卖的是"效果",而不是"微笑".正是教练这种主观形态直接影响了学员的收获,并限制了自己的成长。
(二)指导方针
针对该问题,教练首先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做出改变,在实践中采用"放弃"原理。放弃,指的是在拓展训练实际操作中,不应该由教练操控训练进程;教练更不应该完全根据自己的想法任意调整手段去促成结果理想化,以保持训练的自然进行,并使过程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而在实际拓展操作中许多教练都在随意"践踏"训练进程、驱动训练结果,使训练完全朝着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发展;而该行业最好的教练却愿意主动服从、顺应这个自然过程,这里的"放弃"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失去什么,"放弃"的目的只是为了使这个充满着悬念的过程更真实和流畅。而试图操控训练过程、认为自己完全掌握训练结果的教练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剥夺了训练者的自由,而学员恰恰需要通过这种"自由"来提高发现能力、辨别力,"放弃"正是能为训练效果铺平道路。只有坚持"放弃",学员才能真正意义上获得自由和提升。
(三)解决方案
1.教练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并且要加深对拓展训练本身的理解、育人前要先净化自己。只有自己强大了、提升了,学员才能真正受益。
2.教练应在实践操作和理论能力上不断强化、及时总结和反思,并主动、积极地接受实践检验。
3.拓展从业机构也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培训体系,对自己机构内教练采取系统、全面的岗前培训。并在训练中做到对教练严格要求,使教练上岗前业务能力、责任意识"双合格"做好学员的导师。
三、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与拓展训练教学目标的问题分析
(一)症结所在
按照常理分析,这两者之间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有矛盾。
因为在我国,按照五维健康观角度,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一般可以分解为身体健康、运动技术、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而高校拓展教学目标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来制定的,两者之间从"身体、运动"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再者,在我国现阶段,高校的拓展课程教学一般都由该学校的体育教学部门负责实施、"拓展课"也自然的被划分到"体育课"的行列中来。那么,如何评价一堂"拓展课"的教学效果呢?
如果单纯从体育教学的方向来评价教学效果,常规情况下要考察的点应该是运动负荷、活动强度等因素,但拓展课程中很多内容运动负荷和强度很低,如"盲人方阵"、"矩阵牧羊"、"七巧板"等几乎是在静态下完成的,很难达到体育课的"运动量"标准。所以直到现在,虽然很多学者、专家仍在努力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如在专业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和大量研究,但却极少能有针对性地对"拓展教学评价"制定出相对系统的、完整的解读,更难于解决其存在的问题。
导致拓展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拓展课程的身份"问题、即拓展训练课程的归属问题,到底应该将其归为体育类,还是应划到其它教育专业,如心理课、实验课等。从目前情况看,各种归属的设置也各有利弊:如果还按照从前的分类法,即把"拓展训练"仍然归到"体育教育"中,最直接的弊端就是:怎样解决其强度低、运动负荷小的问题,因为传统体育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身体锻炼。但如果将其归类到其它学科的课程中,又要解决师资问题、上课场地问题。因此,从拓展训练课程进入高校以来,争论一直在继续、矛盾也依然存在。
(二)指导方针
高校拓展课程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的相似之处在于内容和形式,不同点在于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的作用效果: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更有效、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也更为直接。因此,在高校无论将拓展课程归到哪类,项目内容怎样设计,最终都要在教学中把握拓展训练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推进新时期大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三)解决方案
1.从体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拓展的实质来说,如果使拓展课程真正被归到"体育"中去,必须使拓展训练尽快"体育化".要尽早、尽可能多设计出符合学校体育发展目标的内容,在拓展课堂上提高负荷强度和运动量。
2.从"拓展训练"到"体育教学",高校必须加大师资的培训力度。因为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拓展"和"体育"兼备的教师并不多见。只有"师资"足了,拓展课堂才能发挥其魅力。
3.从高校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趋势来说,有条件的高校要加快"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力度、相互取长补短,加快高校教育改革的进程。
4.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有条件的高校要设立专门的、专业的"拓展课程"部,完善包括"师资"在内的拓展训练课程体系、并从社会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领域不断吸取精华,使"拓展教育"能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
四、高空项目"高风险"性与教练操作不专业性的问题分析
(一)症结所在
拓展训练中设置高空内容是为了使学员达成"挑战自我"的目的,高空项目设置高度一般距离地面10米左右。有的还可能更高(根据项目不同特点),如攀岩、悬崖速降,甚至能达到几十米的高度。虽然保护设施很可靠,但这类项目仍具有相当高的风险性。因此在高空项目实施时,为了使学员不出现意外受伤和项目的顺利进行,教练不仅要时刻保持思想高度集中,而且还必须具有完备的户外专业能力及较强的野外实践经验。但我国拓展训练的现实情况却不是很乐观,许多教练在高空项目操作过程中常常做出不专业的行为,这也是近年来高空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
一是高空内容设计上存在安全隐患。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户外训练已经存在多年,他们的高空项目设置与我国现有情况完全不同。他们在高空挑战中,一般会在距地面3米左右安装一张绳网。如有意外发生时,如"空中抓杠"时学员的非正常坠落,绳网能起到了很好的"二重保护"作用。而我国的拓展训练中,无论是拓展机构、还是从业的教练员,都过分信任了绳子及其它安全设备的安全性能。我国现行的拓展设施真的那么安全吗?调查发现,国内拓展场上均没有近地面的"绳网保护";被拓展从业者赖以信任的、经过"认证"的器材设施也经常出现问题。如"空中抓杠"的"杠子"从空中脱落、"合力过桥"的"桥"从天上掉下来、主锁的"锁扣"突然崩开等等。这些现象都能够说明我国业已存在的拓展训练并不是那么安全,从设计理念到器械设施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二是拓展机构管理不力、安全操作体系不完善、拓展教练专业性不足。我国目前从事拓展行业的教练中,有的经过系统的岗前培训、对拓展训练有深刻的理解和实践经验。有的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只是"照猫画虎"的模仿而一直在做的,因此在众多的拓展教练中专业技能是参差不齐的。再有,多数拓展机构没有专职教练,教练基本都是兼职来做。
一般的教练固定在两三家拓展机构来做兼职,还有甚至在十几家、甚至二十多家兼职,因此造成教练在拓展市场上的流动性很强。流动性强的一个弊端就是拓展机构对教练员难于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对教练员的实践操作也很难进行统一。尽管没有统一的行为模式和操作规范,能力上又不尽相同,但是这些教练们却在"大胆"地从事着关乎人生命的"高风险"项目。这样,训练场上的不规范操作、不合理的手段运用也就不能得到及时制止,这种"软件"条件的欠缺也为拓展事故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三是"训练基地"猛增、日常维护和管理跟进较慢。随着拓展训练在中国的兴起,国内许多度假村、宾馆、景区、甚至农家院为了赢利开始建立自己的基地招揽客户,因为多数拓展机构没有自己独立的基地。由于对拓展专业知识不熟,因此这些基地疏于对拓展器材的管理,疏于对器材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常常是"谁交钱谁使用".用久的器材也没人检验,用坏的器材也无人上报,所以造成器械设施的安全隐患倍增。
(二)指导方针
拓展训练的目标之一是"挖掘潜能",实现该目标的手段主要是借助高空内容。学员一般要在距地面十几米的高空中完成特定任务,有高度、有难度。因此对学员的刺激较为深刻,学员的收获也才更大。然而刺激深的同时风险性也相对较高,教练主观操作或者场地器械出现任何问题都可能会导致无法想象的后果。这就对拓展训练实施者全方位的提出了要求,拓展机构、基地、教练员三方面要协调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保证学员的安全,促进训练的正常进行。
拓展训练安全指导方针是:有了安全才能有效果,离开安全只会有"后果".
(三)解决方案
1.拓展训练的上级管理者要加大对该行业的监督及管理力度,做好教练系统的岗前培训、岗中检查、岗后反馈工作。
2.拓展机构也要经常性地对高空保护设备、设施进行检查、保养,能够做到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3.对于危险系数较高的"冲坠类"项目,要在近地面上方设置防护网或安全垫。
4.拓展机构也要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增强大家的安全意识;还要加强员工的业务学习、引导大家熟悉及掌握一般操作规律;与教练形成一定的制约,做好训练的监督及反馈。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近些年来,在我国的拓展训练中各种矛盾及问题频发,如"拓展目标与项目设置的矛盾与问题"、"拓展理念与教练操作能力的矛盾与问题"等。上述矛盾的存在,充分说明拓展训练在我国已经出现了众多问题。如不及时、有效地解决,必定会影响其在我国的推进和发展。
2.拓展训练中的问题及矛盾产生所涉及的因素较多,如:拓展行业的机制问题,拓展机构的"拓展观"问题,教练的安全意识和操作能力问题,拓展训练在高校中的"身份"及"地位"问题等。
3.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及矛盾,教练在拓展训练中要遵循:"催化剂原理"、"跳摘原理"、"放弃原理"等,在训练中把握拓展的本质并坚持走专业化的方向。
(二)建议
1.拓展行业管理者要尽快出台政策法规、形成监督机制,把流程控制、项目操作、教练员认证等形成规范,并统一行业标准;健康、科学、有序地引导该行业逐渐步入正轨;并且还要组织教练员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实行考核上岗制度。
2.拓展机构要严格执行行业标准,牢牢掌握拓展训练的操作流程及训练规律;并且对场地、器械设施使用状况定期检查和维护;还要对教练训练实施过程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监督,而不是一味地只强调利润。
3.拓展基地要形成统一、明文的操作规范、安全保障,而不是只跟拓展机构一味地强调责任。
4.教练员在训练前要检查场地及器械设施状况并进行反馈;要不断强化自己的安全观念和责任意识;还要保持"空杯心态"而进行终身学习。
5.在高校中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使拓展训练尽快找到合适的位置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美)安德鲁·杜布林。心理学与工作[M].王佳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3.
[2]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3.
[3](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着。心理学与生活[M].王垒,王苏,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25.
[4]李中莹。重塑心灵[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5.
[5](美)伊夫·阿达姆松。压力管理[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8.
[6]耿兴勇。潜意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91.
[7]李中莹。重塑心灵[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19.
[8]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66.
[9]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