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心理学论文

体育锻炼与青少年积极心理的关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22 共4361字
标题

  当今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发展,社会竞争也日益激烈,升学、适应环境等一些问题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和报道也与日俱增,关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积极心理显得越来越迫切与重要。

  体育锻炼与青少年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具有直接的关联,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不仅是一种能够促进身体健康的身体运动,更是积极心理的激发因素,对于青少年自我满足感、主观幸福感、认知能力、心理潜能及自我和谐等积极心理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大脑是青少年积极心理产生与孕育的总枢纽和司令部,体育锻炼不仅能够直接使这一总枢纽得以高效运转,同时也能够促使青少年通过身体运动来形成有利于日后升学、工作和人际交往的积极心理。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侧面就体育锻炼与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开展了相应的研究,本研究在梳理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并找出不足之处,为日后学者从事相关问题的分析提供借鉴。

  1 体育锻炼与青少年自我满意度

  着名儿童心理学家、耶鲁大学教授阿兰 · 卡兹廷(《临床心理科学》杂志编辑)在他的研究结果中指出: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形成积极心理的作用可谓是难以描述。阿兰 · 卡兹廷说:假如说体育锻炼是包治百病的良药,那就言过其实了,而体育锻炼确实有这种价值。

  课题组人员在调查中发现,经常进行有组织的体育锻炼的青少年与那些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同龄人相比,有着高度的自我满意感。阿兰 · 卡兹廷教授还指出:坚持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在更多问题上表现出积极的心理活动,他们更快乐,意志更坚定,较高的自我满意感阻止他们参与破坏他人生活和扰乱社会秩序的活动,同时也在社会交往中和学校生活中表现出较高的自信心,这也为这些青少年赢得更多的友谊和教师、同学的亲近。该研究甚至还强调为了形成积极心理品质,青少年都必须参加有组织的体育锻炼,所有种类的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形成积极心理都有正面的影响。然而,随着学校日常开支的缩减,体育课受到了威胁。卡兹廷指出,不得不说这是校方的失误,他认为体育课应该在所有级别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非一个附加的无足轻重的课程,即便有的青少年不愿意进行体育锻炼。

  国内张春美等人在其报告中指出:有氧健身操能显着提升青少年的自我满意度。他通过自己编订的有氧健身操对实验组青少年进行了16 周的不间断训练,结果显示,参与实验的青少年除了身体上表现出一些疲劳外,青少年的自我满意感有了显着的提升。体育锻炼是青少年提高自我满意感的一种有效方式,李林等人在青少年参与重要考试前发现青少年的自我满意感明显下降,研究人员对青少年实施一定强度和一定期限的体育锻炼,结果表明,参与体育锻炼后青少年的自我满意度得以提升,并有信心通过考试并取得好成绩。

  2 体育锻炼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指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和评价体系对自己的生活水平进行总体性估计,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和所有要素的综合估计,并从此得出积极情绪占主流的总体感受和心境状态。主观幸福感是青少年幸福的“认识变量”,体现出青少年对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的评价与感受。体育锻炼是关系青少年生活方式的“行为变量”.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国内有关体育锻炼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和论文,大都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深入体育锻炼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内部,探求二者之间微妙的关系,为借助体育锻炼手段提高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感”的合理合法性提供证据。

  国内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所参与的体育活动量的大小与锻炼时间的长短对其主观幸福感有着显着的影响。青少年的体育运动量越大,锻炼频率越高,主观幸福感就越高。

  第一,体育锻炼能够使青少年在压力的释放中体验到精神的放松和形体的舒展,令其体验到单调的学习生活之外的运动所带来的快乐,从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第二,体育锻炼能够起到矫正青少年社会行为的作用。体育锻炼是一种有其自身特色的身体文化运动。在体育锻炼的文化场域中,有着清晰可操作的各种活动规范,例如体育道德、活动规则和比赛安排等,同时通过严格的评价标准和奖惩体系实施严格的监管。定期参与体育锻炼使得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主动遵守行动守则,同时体育运动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熟练掌握也能够清除青少年日常交往之中的障碍,形成青少年之间和谐友好的交往氛围。第三,体育锻炼有利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提前感知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青少年要想将来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人才,取得社会的认可,就应该提前接受模拟的社会角色体验,而各种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形式则使得青少年对于进入社会之后该怎么做、做什么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大体的感知,从而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提高主观幸福感。

  3 体育锻炼与青少年认知能力

  参加体育锻炼除了能够保证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之外,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其认知能力,定期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变青少年的外在肌肉形态,同时也能够大幅度提升大脑的功能,从而提高其认知能力。国内运动心理学界的学者一直都在开展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影响方面的研究:定性研究强调,认知是人的大脑接受信息、编码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总称(即通常所说的认知活动和认知功能),参与体育锻炼对于不少青少年来说是一种存在方式和身份标志,关系着青少年个体的认知能力的发展。部分实证研究者较多运用实验研究的方法,采用测量仪器和运用科学程序进行认知能力检验,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以生理学指标来分析其原理的研究。体育锻炼与青少年认知能力的较早的研究主要是体育锻炼与青少年记忆力、分析力等认知能力之间关系的探讨,这些研究一致指出,体育锻炼能够使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出现能量节省化的现象,通过提高思维能力、运算速度,累积提高青少年的认知能力。

  近年来,体育锻炼与青少年认知能力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层面进行。第一个层面是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的认知功能的具体影响是什么及其是怎样影响青少年人认知能力的;第二个层面是青少年特殊人群(例如智障少年)的体育锻炼与其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用以借助体育锻炼来改善青少年特殊人群的认知能力。在这些研究中,青少年认知能力的评价主要运用智力能力、课程得分、注意能力、操作能力等指标,而近年来研究者陆续采用先进技术(如事件相关电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来探究体育锻炼作用于青少年认知能力的生理原因与神经机制。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研究者从认知科学的视角对这一论题实施了初步思考。

  4 体育锻炼与青少年心理潜能

  心理潜能指的是人的各种各样心理能力与心理机能的潜在实现能力(即发展可能性)。人的心理潜能是一个内涵较广和外延较宽的概念,它将人们所能够了解与见到的各种心理能力都包括在内(如思维联想、情感意志、气质品格及竞技体育运动中的心理技能运用等)。

  有关于心理潜能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但可以确定的是研究者们有一个基本的共识:人确确实实地存在有各种与生俱来和潜在的心理能量,这说明了心理潜能的开发有着确凿的科学根据。

  相关研究指出: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改善参与活动的青少年的呼吸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这些系统的能力的整体提高和协调程度的改善为青少年心理潜能的发展打好了生理基础,为青少年的感知记忆、思维联想、抽象构图等心理活动提供充裕的气血和足够的物质能量。研究也表明,体育锻炼能够显着提升青少年的感觉灵活程度,思维观察能力,记忆联想能力等心理潜能,因而借助体育锻炼能够显着提升青少年的心理能力,对青少年心理潜能的开发产生积极的影响,改善其心理能力,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5 体育锻炼与青少年自我和谐

  自我和谐是积极心理的重要标志,因而自我和谐就成为了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从积极心理的视角分析,近些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心理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等方面。从研究人群上分析,多是关注高校学生、老年人等,而针对青少年人群的较为少见。刘洋、郭玉江等针对体育锻炼与青少年自我和谐的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积极心理与自我和谐显着正相关;体育锻炼有助于青少年积极心理水平的提升;体育锻炼虽对青少年自我和谐各因子影响程度不显着,但仍然表现出积极的作用。

  6 体育锻炼与青少年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包括快乐的感觉、自豪的体验、满足的愉悦等能够让人产生愉悦感的情绪体验,有利于消除诸如焦躁、压抑和低沉等负面的体验,并且能够使一个人处于一种乐观、美满、愉悦的状态,使人格达到一种积极、健康与和谐的境地。

  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积极情绪与体育锻炼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具有积极情绪体验的青少年有着较高的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反之,体育锻炼能够显着提高青少年的积极情绪体验。具有积极情绪体验的青少年在参与体育锻炼时有更高的幸福感,他们对成功的归因方式通常是内在的、深刻的因素,对于暂时的失利看作是外在于自身的、转瞬即逝的因素造成的。具有消极情绪体验的青少年把体育锻炼中出现的负面作用看作是自己对体育技能掌握不足,自己怎样努力都无济于事,相反却把正面影响看作是偶然的、不可控的。总之,体育锻炼与青少年积极情绪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推进。

  7 总结与展望

  近年来,体育锻炼与青少年积极心理得到广泛的关注。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提高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水平,同时对于青少年形成积极心理也有着有利的影响。

  但是,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体育锻炼与青少年积极心理还需要深入的探索。第一,积极心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第二,体育锻炼的意义还需要进一步挖掘,“调节作用”与“中介作用”需要更多证研究的证明;第三,迫切需要多种学科参与的交叉研究,将体育锻炼影响青少年积极心理形成的心理原因和生理机制做出有效整合;第四,参与体育锻炼的青少年运动群体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同性别之间、青少年学生与青少年运动员之间存在显着的差异;第五,研究方法应该得到丰富,采用问卷调查法、半结构访谈法、情境实验法等研究方法来获得“汇聚性”

  论据,进而得出更多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 1 ] 项明强 . 锻炼目标内容对青少年体育锻炼和主观活力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 J ]. 中国运动医学,2014,33(6):552-559.

  [ 2 ] 孙延林,等 .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认知、焦虑、抑郁和自我概念的研究进展 [ J ]. 生理科学进展,2014,35(4):337-339.

  [ 3 ] 李军兰,刘文 . 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双重效应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12):37-39.

  [ 4 ] 陈开梅,等 . 身体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应激、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影响效应研究 [ J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10):75-79.

  [ 5 ] 李昌俊,等 . 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效果、机制与展望 [ J ]. 中国体育科技,2015,51(1):132-139.

  [ 6 ] 毛志雄,郭璐 . 当代运动心理学进展:锻炼心理 [ 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9):56-6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