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从事某项活动时,遇到很难克服的困难,就会产生焦虑、消极、沮丧等不良的心理情绪,这对人的身体没有任何好处。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但高负荷的运动对身体有很大的挑战性,许多大学生会产生心理障碍。在体育活动时间里,很多大学生情绪低落,表现出不良情绪,女生的这种表现尤为突出。体育活动负面情绪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甚至造成运动损害事故,最终使教学无法顺利完成。消除心理障碍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相互交流、彼此信任,在团结中不断减弱负面情绪。目前,高校十分重视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问题,因为它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体育运动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1.1 躲避和消极
对于体育运动,大多学生表现为积极和喜欢的态度,但有一小部分学生总是勉为其难,其中女生最为突出,因为女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完全成熟,进行体育活动有很多不便,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惧怕心理。她们似乎在体育活动中已找到自己的定位,就是更愿意看男孩子们挥洒汗水,而不愿参与其中。喜欢听体育老师讲理论而不愿意亲自去尝试。在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时,她们的惰性表现十分明显。当然,女生本身的疲劳耐受力比较差,在练习高难度动作时就更容易表现出不良情绪。
1.2 害羞与自卑
有的大学生害羞、自卑心理比较强,对周围事物十分关注,对别人的评价十分重视。当他们面对一些困难的时候,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比如在那么多同学面前出丑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所以一些男生宁可冷冷地耍帅,也不愿去尝试。女生就更不乐意了,天生的害羞心理就比较强,害怕自己的动作滑稽而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各不一样,一些体育能力弱的学生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讨厌上体育课。
1.3 怕累与怕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家庭根本不需要孩子付出任何劳动,只要安心上学就可以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体力劳动,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疲劳耐受力。在过去,父母可以带几个馒头在地里干一整天的活,甚至拉车徒步走几十公里,而现在的孩子,去对面超市买菜,都要用自行车代步。家长对学生的溺爱削弱了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同时还养成了怕累怕脏的坏习惯。
1.4 胆怯与害怕
体育运动中受伤是在所难免的,即便是非常小心,也不能完全避免。很多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受过伤或看到别人受过伤,而这些经历让他们很畏惧,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畏惧让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了另外的看法。在使用一些高难度器械时,他们表现为呼吸和脉搏加快,神经高度紧张,注意力变得不够集中,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他们练习的失败性更高。
2 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2.1 外部客观条件
体育活动大多是在室外完成的,受气候、场地、器材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往往因为一些不起眼的因素而产生心理障碍。设施问题也是令学生产生畏惧的一个原因。如运动器材布置位置不当,学生在使用的时候就不会顺手,从而产生束手束脚的感觉;运动器材不稳固,使用时安全性较差,学生不敢使用;运动环境很差,学生提不起运动的兴趣,进而加重了心理障碍。另外,运动氛围不足也是一个因素。良好的运动氛围可以刺激学生的运动欲望,反之则会受到抑制。在不积极的环境中,学生就不愿意主动去参与活动,从而逐渐对该运动产生疏远和恐惧感。
2.2 学生自身因素
首先,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大学生在练习一些难度较高的动作时,由于反复练习而不见成效就会产生畏惧心理,并且没有毅力去克服。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学生本身就胆子小,再加上体质较差,在遇到高难度动作时没有勇气尝试;另一种是学生对完成动作没有信心,虽然尝试完成了动作,但并没有用全力。失败的结果会让学生渐渐产生挫败感,并且随着失败的积累而加深,最终形成体育运动心理障碍。其次,胆怯心理较重。胆怯心理在女生中比较突出,她们的意志力不够坚定,在遇到挫折后就会变得胆怯。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凡是体育运动就感到胆怯。再次,意志品质差。学习靠的不仅仅是智力和热情,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坚强的意志对克服困难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些学生的意志力不够坚强,在反复练习而仍不能达到某个目标后便会放弃,从而没有一种征服感,所以最终取得的学习成果非常一般。最后,学习动机缺位。学习动机缺位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反应很迟钝,甚至以沉默来应对。学生对练习没有兴趣,也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持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学生对教师的抵触心理,甚至让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了厌恶感。
2.3 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喜欢控制和支配学生,想让学生接受他的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主体性,束缚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根本无法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其次,教师没有因材施教。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合理的训练方案,无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更无法发挥特长。最后,教师害怕发生安全问题,不希望学生接触危险性大的运动器材。
总之,不管上述何种原因,其最终结果是让学生产生了运动心理障碍。只有找出问题根源所在,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才是治本之道。
3 大学生克服运动心理障碍的对策
3. 1 加强体育专业知识教育
教育部有明确规定,学生每个学期必须接受四个学时以上的理论知识。从高校的执行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因各种原因,并没有付诸实施。体育理论知识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学校不能将其忽略。各高校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各种直观的教学形式去引导学生,同时要加大心理卫生和运动保健知识教育。从理论上讲,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就会对体育活动有一个全新的了解,在面对恐惧和胆怯等心理障碍时,将有更多的自信心,从而迎接各种挑战。
3.2 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大学生产生某种心理障碍虽说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可能在中学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但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及形式同样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虽然许多学校采取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取得一定成效,学生在选择学习内容和教师后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场地、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下,依然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应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起点基础一致后,练习就会更加大胆。这样一来,大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增加,心理负担随之减少,许多学生能够在运动中找回自信。从某种意义上说,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是一种很好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3 . 3 提倡教师参与学生的练习
在以往,体育教师大多是讲授一定时间的理论知识后,亲自为学生做示范,然后让学生反复练习。这样的教学形式单一且枯燥,久而久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变低。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练习之中,与学生一起练习或做游戏,用自己的言谈举止、行为仪表来影响学生,进而牵动学生的运动情绪。教师参与课堂练习,不仅能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同时还与学生产生了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增强他们做动作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自我表现欲,体验运动自身的魅力和健身、娱乐价值,逐步锻炼和培养他们的运动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 . 4 体育教育的外部环境的改善
大学生心理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大,改善外部环境对大学生运动非常有利。首先,要增加基础设施投入。要对体育练习场地进行科学规划,保证运动器材之间互不影响;增加体育运动器材,保持运动项目的多样化;加强安全措施建设,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其次,改善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教育者应改变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与理解,以“悦体效应”为理论基础,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参加体育活动,将积存于内心的负面情绪彻底释放,使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如果大学生个性得到张扬,那就能发挥更强的实力,本来是很难的训练项目,却无法阻止他们尝试的决心。身心的愉悦会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进而带来积极健康的运动心理。
4 结语
在体育活动中,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障碍问题,这些问题会积少成多,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对此,学校、家庭、社会要共同担当起大学生的心灵疏导师,使他们对体育形成正确的认识,克服心理障碍,以积极的心态参加体育运动。
参考文献:
[1] 张有智。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及措施[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103-105.
[2] 李丹,林欣甫。论大学生运动心理障碍及其超越[J].大众文艺,2014(1):253-255.
[3] 唐勇。浅谈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3):20-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