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控制能力(self-control) 简称为自制力,指个体对自我身心活动的监控和调节能力,它能抑制不需要行为,引发需要行为,以符合社会或个人的期待。 个体的自制力主要表现为情绪、行为和思维三个方面的自我克制与调节,是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也是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Semith 等人研究发现,儿童期自我控制能力强的个体,成年以后有更强的抵制诱惑和抵抗挫折的能力,能更成熟地应对人生的各种危机。 对于中学生而言,不论是身心发展、学业成就还是未来的社会适应,自制力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武汉西藏中学是一所特殊的学校,这些孩子异地求学,由于缺少亲子沟通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学习、生活多方面都处于无人约束的状态,此时,自制力坚定与否很可能是影响生活其他方面的关键心理品质。 这种自制力的缺乏,可能是异地求学现象和家庭教育缺失所导致的,同时,这种自制力的缺乏又作为一种心理特点影响着这些学生的学习、个性、品德等各个方面。 当前,心理与教育研究者对中学生心理的关注大都集中在人际关系、孤独感、社会焦虑、自卑感等方面,而对自我控制能力这一心理品质进行研究的尚不多见。 为了探讨体育运动对于自我控制能力提高的有效性, 本研究试图通过实验研究与心理测量,以武汉西藏中学学生自控能力为研究对象,从体育运动的角度对自我控制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中进行尝试性实验研究,以期实验结果能为丰富和发展自我控制在运动技能学习的运用提供有益的参考,为心理与教育研究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方便取样,本研究选择武汉市西藏中学七年级 2 个班,共92 名学生,男生为 49 名,女生为 43 名。 其中实验组男生为 26名,女生为 26 名;对照组的男生为 23 名,女生为 17 名。 经过为期 2 个月的试验,让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并发放《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问卷 92 份,回收有效问卷90 份,有效率为 97.78%。
1.2 研究工具
采用上海师范大学王红娇自编的 《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该问卷从行为控制、情绪控制和思维控制三个维度来考察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共 36 个题目,其中正题 10 个,反题 26 个。 每个项目都有五个判断等级,从“完全符合”到“不完全符合”分别用数字 5-1 表示。 而《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的整体内部一致性 Cronbachα 系数为 0.814,表明该问卷是可靠的,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1.3 研究程序
1.4 实验步骤
实验组成员为对其进行体育运动干预的学生, 并制定相应体育运动锻炼计划,每次活动时间为 45-70min 左右,其中准备活动 10min 左右,运动为 30-45min,放松 15min 左右,运动内容主要以田径为主,具体内容见下表。 锻炼过程中对实验组对象发放心率表,以便在锻炼过程中进行负荷监控。 负荷强度控制在心率 130-150 次/min。 每周活动三至四次,实验时间为 2 个月。 对照组成员为平时没有进行体育运动干预的中学生。 然后,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情况独立样本进行 T 检验(见表 2)。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对比研究
从表 3 可以看出, 实验组的情绪自控和对照组的数据变化上没有显着的变化, 不论是在行为自控还是思维自控上都没有呈现显着性的差异, 则说明在中学生没有进行自控干预前,中学生的自控能力是一样的、没有变化的。
2.2 实验组前测和后测数据的对比研究
从表 4 可以看出,情绪自控因子在实验前、实验后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平均值由原来的 34.79 变成了 37.27; 方差由原来的 6.309 变为 5.614,未进行实验干预前由于文化背景、地域差异,武藏的中学生大多思想不够成熟或太冲动、自尊心太强又不懂得尊重老师等行为, 平均值普遍偏低而在进行了适当的干预后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平均值呈现出有所提高的变化; 而方差的变化则恰恰的相反在经过适当的干预后而有所降低呈现出了显着性的差异, 两者就由此产生了显着性的差异; 行为自控因子在未进行干预前常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上课随意的讲话、干扰教师进行教学、冲动性强并常有攻击性行为发生, 而在进行了干预后行为自控得到显着性的提高而平均值提高了 2.75; 思维自控因子在未进行干预前常表现为思维不熟控制, 常常会附和同学的意见, 依赖性强,没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观点,平均值呈现出偏低值,在进行了实验后平均值稍有所增加的趋势。 而自控总分由于每个因子的不同显着的变化也呈现出非常显着性的变化, 则说明实验是有效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提高。
2.3 对照组前测和后测的对比研究
从表 5 可以看出, 对照组由于没有进行任何的体育运动课程的干预, 只是在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平均值不论是在情绪自控下由原来的 37.36 变为 38.64; 还是在行为自控下由原来的 53.43 变为 54.93;或是在思维自控的 33.79 变为 34.86 都没有呈现出太显着地变化, 说明正常的教学活动对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的影响不是很大。
2.4 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对比研究
为了进一步说明通过体育运动进行自我控制能力干预的课程对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所发挥的作用, 本文还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表 6 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数据对比分析表。
从表 6 可以看出,在经过为期 2 个月的实验后,实验组情绪自控的平均值变为了 37.68 而对照组的平均值为 35.30,提高了 2.38,有了显着的变化,说明通过了实验后,实验组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优化了自己的心理状态。 行为自控中的实验组平均值变为了 53.64 而对照组的 M 值为 49.68,相比之下提高了 3.96,得到了显着的提高,说明实验组的学生学会了释放自己的压力,控制自己的行为。 思维自控实验组的平均值变为了 33.83 而对照组的平均值为 31.48, 相比之下提高了2.35, 说明其思维得到了感性经验的控制而非抽象的逻辑思维, 使其思维更加的稳定, 不在附和别人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2.5 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
我国在近几年利用体育运动干预对儿童、 中学生等的自我控制能力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本研究对中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实验, 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具有较好的疗效。 体育运动可以使中学生增强情绪自控、 提高行为自控、改善思维自控,对提高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具有非常显着的效果。
2.5.1 中等强度的运动能增强情绪自控
通过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够使机体对外界释放一定的压抑,改变身体的不适感,进而消除机体的焦虑情绪。 通过体育锻炼能够使机体产生一种愉悦的运动快感, 通过运动首先能够改善机体的心境,进而促进机体产生愉悦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表现出开心、愉快心情。 所以体育运动对情绪自控的增强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
2.5.2 中等强度的运动能提高行为自控
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控制感和自我控制得到了发展,注意力分散、打架、上课迟到、随意旷课的现象减少,而表现出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运动中,更好的控制了自己的不良行为。
2.5.3 中等强度的运动能改善思维自控
从上述研究得出, 体育运动对进行思维自控具有良好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上课时能够积极主动的举手发言、完成动作速度明显加快、完成动作周期变短、能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从而改善中学生的思维自控能力。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本研究设计的体育运动对中学自我控制课程干预方案是合理可行的, 通过进行中等强度体育运动的自我控制干预课程,能够有效地提高了中学生的情绪自控、改善了不良行为、培养了积极稳定的思维模式, 也就是说通过体育运动对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是有效的。
3.2 建议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体育运动对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情绪自控、行为自控及思维自控等方面,这就启发我们要改善中学生自控能力的现状, 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3.2.1 培养中学生积极稳定的情绪
如果我们把动机、兴趣看作是学习活动中的动力系统,那么情绪、情感和意志则是它的调节和维持系统了。 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情绪饱满、情感健康,意志力强,对学习活动就能起到积极的平衡和推动作用;相反,就会对学习活动起着障碍和削弱作用。 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的提高中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指导其自觉地调节和控制情绪。 我们可通过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多开展一些游戏课,培养中学生积极稳定的学习情绪,来提高其自控能力,从而促进其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3.2.2 训练自我控制差的学生的注意力
在研究中发现,自我控制差的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易分散,从而造成随意讲话,扰乱课堂秩序。 因此要想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得先提高他的注意力。 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学生比较擅长的运动项目,让他们有更多的展示机会,并对他们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即使动作不够完美也要少批评甚至不批评,以便其更好的集中注意力。
3.2.3 研究不足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有限,结果容易出现偏差,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使得研究结果更真实可信。 本研究使用的自己认为的比较适合中学生的自我控制干预课程,可能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 今后要系统的分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干预研究。
参考文献:
[1] 罗 玲. 自我控制资源模型理论与其在自我行为控制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1(6):27-28.
[2] 金俊清.自我控制的资源模型简介[J].社会心理科学,2007(Z1):45-46.
[3] 罗伯特·W·莫特尔. 运动愉快感在身体锻炼与心境关系中的作用[J].体育科技信息,2002,14(7):35-36.
[4] 刘树娟,张智军.网络成瘾的社会一心理一生理模型及研究展望[J].应用心理学,2004,13(6):45-46.
[5] 廖婷婷,林 川.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11(21):4419-4425.
[6] 高 军,孙建华,肖坤鹏.体育运动干预对大学生网络 成 瘾 影响的实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2(4):77-78.
[7] 王玉秀. 情绪调节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4.
[8] 王红娇. 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及其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3.
[9] Melnman A D,Berger B G .Self-Concept and Mood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Aerobic Dance[J].AuJPsyeh,1993,15(6):101-102.
[10] Hayden R M,Allen G J.Relation between Aerobic Exercise,Anxi-ety,and Depression: Convergent Validation by Knowledgeable Informants[J].J Sports Med,1984,15(2):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