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与真气的关系
呼吸之气由空气分子组成,空气分子不可能穿过横隔肌走到其下,“气沉丹田”之气不可能是空气。“气沉丹田”之气是太极拳之气,是中医之气,是气功之气,是真气。虽然空气和气很不同,但它们有联系。呼吸带动横隔肌的运动,而引发腹部脏腑的蠕动。腹部的凸凹起伏是外观表现,脏腑的蠕动产生扰动。丹田在脐下方,是器官的集居地(图3)。人体有上千个穴位,经脉将穴位连成通道。丹田是任脉、督脉、冲脉三脉经气运行的起点,十二经脉也都是直接或间接的通过丹田。呼吸的运动像是一个水泵的工作,周而复始地将能量泵入丹田。水泵用电将水泵出来,电不同于水,却能将电能变成水的流动。由此可见,不是空气跑到了丹田,而是呼吸的运动过程引发了丹田的气。呼吸之气不是太极拳之气,但呼吸运动的能量可以转变成太极拳之气的能量。
能量使丹田处的脏腑产生有序扰动,气据此而积累。气沉丹田其实是气集结于丹田。气是一种波,气集结的同时会开始传播。气传于经脉,传于四肢末梢,使人感觉气感。
练气的三个阶段
练太极拳有三个阶段[1]:着熟-懂劲-神明。练气有类似的过程:气熟-气沉丹田;懂气-气宜鼓荡;气神-气行九曲珠(表1)。打太极拳要练气沉丹田。气沉丹田有两层意思:一是意守丹田,二是逆腹式(或腹式)呼吸。
有机联合起来就是用意念指导逆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中吸气时腹部内收,横隔肌上提,肺腔前鼓以达到最大容量。呼气时腹部外凸,横隔肌下压,肺腔后收以达到最小容量。呼吸相连,往复推动腹腔内的内脏。开始时用主意识指导吸气收腹呼气凸腹;渐渐地不需想太多就能做吸收呼凸;长久了不用想就能做好吸收呼凸。这过程中,就是增加下意识控制的成分,一直到有一种条件反射的功能。当然,即使有条件反射的功能,还是要有一部分主意识用于气沉丹田。但已能有另一部分主意识用于其他方面,例如平衡、攻防含意等等。横膈肌像是一个活塞,上面是肺腔,下面是腹腔。肺腔的呼吸运动提供能量,活塞把能量送到腹腔。腹腔内的器官被蠕动,这蠕动就是意念波的气源。气熟就是培养气源的阶段。
先要练出丹田里的气,然后才能谈论气的传播。从图1、图2看,如果有振源,有能量,波的传导是自然发生的。对人体而论,如果丹田有气,这气一定会传播。但事实并不如此,为什么呢?难道图1、图2有什么问题吗?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这两图,原来在图中我们有一个假定:弹簧各圈都是好的、有效的,能够做扰动并能将扰动传递给临近的圈。如果有一圈折损或僵硬,波就不能正常传播。就人体来说,意念波要经过器官、肌肉、经脉、骨头等等。这些人体组织在开始练气时反应不佳,不能很好地传递意念波。需要不断地锻炼,人体组织才会有所反应,加强反应。反应明显到一定程度达到气宜鼓荡。懂气就是气宜鼓荡的阶段。
气宜鼓荡能将丹田的气向四周传播、自然传播。可以做到定向传播吗?图1、图2中只有一个通道,波从振源向远端传播。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构体,特别是人体有很多经脉和穴位。意念可以指导气的定向传播。有一种看法认为“九曲珠”是将人的肘、肩、膝、胯的八个关节与腰共成九个大的关节[7].经过太极拳的不懈练习将九大关节练得灵活圆润以气贯穿而形成“九曲珠”.另一种看法认为“九曲珠”是九个穴位[8]:(下)丹田、中丹田(膻中)、上丹田(印堂)、百会、玉枕、大椎、命门、尾闾(长强)、会阴。见图3,丹田和中丹田在任脉上;上丹田、百会、玉枕、大椎、命门、尾闾、会阴在督脉上。小周天的运行是由丹田向下,经会阴-尾闾-命门-大椎-玉枕-百会-上丹田-中丹田,回到丹田。气行九曲珠是将气运行于小周天。本文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是有道理的,共同之点是用意念定向传递气。“九曲珠”可以认为是一种运气的路径。路径还可以推广为大周天。气神就是气行九曲珠的阶段。
九曲珠的含义
九曲珠的一个理解是九大关节[9].文献[10]将这一理解推广为十一个关节群,见图4.它们是:上肢有肩、肘、腕、手指;躯干有颈椎、胸椎、腰椎;下肢有髋、膝、踝、脚趾。太极拳的经典和现代理论对每个关节都有放松要求,见表2.放松的目的是让各个关节群运动灵活。“放松”和“不用力”是两回事。放松是解除拙劲,而让合理的劲和各关节有效合作,以实现攻防原则和养身效果。
放松应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理解。
只有各关节都放松了,才能打好太极,才能实现气的畅通无阻,才能在太极招式中运行意念波。所以气行九曲珠的一个理解是将丹田里积累的气传过十一个关节群,也就是传遍全身。这里可以用意念使气向各关节和周围的肢体传播,如果肢体末梢有气感,就修成了一定的功力。文献[11]首次提出了意念波的概念。文献[12]有一段论述:“……所谓小周天之‘气’指的是这种温热的像流水样的感觉。道家认为人体的内外一切活动都是最高主宰‘心’通过‘意’的指挥实现的,所以,这种循环流动的‘气’也是‘意’所指挥的……”这“温热的像流水样的感觉”在本文中被定义为生理力学中的波。而意将指挥波运行于大小周天,说明意念波的概念有历史和近代研究的基础。文献[13]说,“太极拳高手扎西……站桩……打通了小周天”.气功界不乏有高人打通了大小周天的报道。可见意念波的概念有历史和近代的实践基础。
气行小周天可以和吐纳联系起来[14],使逆腹式呼吸和气的传导同步,小周天的气由丹田向下,经会阴-尾闾-命门-大椎-玉枕-百会-上丹田-中丹田,回到丹田。可以先用桩功打通任督两脉。任脉督脉通畅后,一呼使气入丹田,一吸使气入脑海,形成任督循环。
大周天的气[15],除沿任督两脉外,也在其他经脉上传播。做逆腹式呼吸:呼气时,小腹随之鼓起,以意念领气,气由丹田向下传播到会阴,分作两股沿大、小腿内侧,直下足心涌泉穴;吸气时,小腹随之收缩,以意念领气,从足心出发,沿小、大腿外侧回到会阴部,然后提肛,将气沿督脉上传达头顶,百会-上丹田-中丹田,回到丹田;此时恰与呼气时的气息相接。如此气自头顶的百会穴,至足底的涌泉穴,周而复始,循环运行。
周天功夫通常指道家修炼内丹的技术,是一种气功。太极拳要在运动中实现周天功夫,是一个有争议的课题。
太极拳的气的系统和发力系统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
太极拳的发力系统和气的系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太极拳的发力系统符合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物体稳定度原理,见文献[16].太极拳的发力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来自于“长劲”技术:我方将地面作用力(正压力和摩擦力)传递给对方。第二部分也来自于“长劲”技术:我方用地面作用力加速使人体其积累动量,该动量的一部分传递给对方,传递时产生的力作用于对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作用于我方)。第三部分来自于“短劲”技术:我方肢体间做相对运动,使攻击肢体产生相对动量,该动量的一部分传递给对方,传递时产生的力作用于对方。太极拳的内劲有两个功能。其一是直接传递外力,即将地面对我方的外力通过内力传递变成攻防对方的外力。其二是营造动量,即将地面对我方的外力通过内力推动我方肢体,积累肢体动量,该动量的一部分传递给对方产生攻防对方的外力。可见太极拳发力系统的三部分都由内劲作为中介,是内劲在地面作用力和攻防力间架起了桥梁,是内劲将地面作用力传给肢体而使其加速。但是这个内劲系统不是气的系统。
内劲系统符合所有力学定律。没有气感的人仍然具有这个内劲系统。
太极拳的气的系统不是发力系统,太极拳的气的系统是内部波动系统,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和提高本体的功能,而不是发力。古代兵法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太极拳的发力系统类似于“兵马”,是攻防系统。太极拳的气的系统有点像“粮草”,是本体的功能系统。气功多为静功,主要靠意识和吐纳来运气。气功也有动功,导引派的特点是强调与意气相结合的肢体操作,而这些肢体操作是特意为运气设计的。太极拳中的招式却不是为运气设计的,它们是为攻防设计的。所以没有气感的人仍然可以打太极拳,打的是太极拳的攻防部分(和有氧运动养生部分)。这就引入了两个问题:为什么太极拳还要气的系统?太极拳的气的系统和发力系统相容吗?下面就这两个问题做一些探索性的讨论。
为什么太极拳还要气的系统?太极拳中气的概念来自中医(远远先于太极拳的创立),气的论述在太极拳的经典理论中比比皆是,气在近代太极理论中是一个探讨焦点。事实上只要一打太极拳 (或做其他运动,甚至不动),总是有气。只是这气的程度不同,不是每一个打太极拳的人都能体会和言明。气对养生的效益是公认的事实。打太极拳帮助养生的一个原因就是拳气同存。气是扰动的传播。扰动增强本处机体的功能,传播打通经脉。中医用针灸火罐来疏通经脉,太极拳用气来打通经脉。不奇怪,这是为什么太极拳有治百病功效。其实任何运动都产生气。比如站马步桩,大腿肌肉胀紧,血液循环增加,发热,这就是扰动,是气源。一旦大腿有气,这气同时向四周传播。可见丹田不是气源的专利。打太极拳时,哪怕没做逆腹式呼吸,没做气沉丹田,身体的很多部位仍然会产生气源,这些气源仍然会向四周传播。
但是丹田确实是最有效的气源。所以打太极拳还是要讲究逆腹式呼吸,要讲究气沉丹田。
太极拳的气的系统和发力系统相容吗?虽然太极拳的发力(运架)系统是为攻防设计的,但人体各部位(包括丹田)在打太极拳时仍然产生并传播气。所以太极拳的气的系统和发力系统当然相容。但太极拳的发力系统不是为运气所设计的,所以相容度可能不如导引派气功高。太极拳古典理论没有明确提到要将气运行于大小周天。王宗岳对“九曲珠”没有明确的定义。前面有关“九曲珠”的两个看法不一定是公认的理论。扎西打通小周天是通过站桩练出来的。没有看到扎西在打太极拳时仍能感觉气在小周天运行的报道。本人练太极拳几十年,颇有气感。自认为到了懂气-气宜鼓荡的水平,但没有气在小周天运行的感觉。本文的看法是:太极拳之气和气功之气有同样的力学定义,但是就气运行于大小周天而论,在太极拳中的实现程度可能比气功要难一点。
太极拳的发力系统和气的系统有密切的联系,发力系统主外,气的系统主内。宗师杨露禅用太极拳的发力系统赢得了“杨无敌”的称号。没有传闻哪一位太极拳师将气发出体外来攻击对方。
太极拳的气的系统主要用于修身养性,增强体能,比较适合归类于内功。内功使人体更具有实战能力,来完善太极拳的发力系统。太极拳的弹性功能[10]使拳架适合于以守为攻的策略,因而拳架的主旋律是行云流水。这使太极拳的两个系统都极富养生功效。太极拳的养生功效导致太极拳的广泛传播,太极拳的广泛传播又促进了对太极拳的发力和气系统的研究。太极拳的两个系统都符合力学原理。太极拳的气的系统符合力学中关于波动的理论,同时又符合中西医的生理基础理论。
参考文献
[1]王宗岳(明代万历人),“太极拳论”.
[2]王宗岳(明代万历人),“十三势歌”.
[3]王宗岳(明代万历人),“十三势行功心解”.
[4]武禹襄(1812-1880),“太极拳论”.
[5]杨澄甫(1883-1937),“太极拳之练习谈”.
[6]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八段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3.
[7]关于太极拳之“九曲珠”,发布者:串珠,分类:太极用法。
[8][9]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杨澄甫注释
[10]顾杰。太极拳弹簧功[J].太极,连载于2013年2期8-10页,3期33-36页,4期26-29页,5期30-32页,6期24-28页。
[11]顾杰。锦太极拳[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2-3.
[12]魏坤梁,“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探析”[J].太极,连载于2013年3期5-8页,4期14-15页。
[13]韩文林。感悟“着熟”[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