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对高职教育的定位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高职人才培养所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其落脚点在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特色,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劳动者职业素质要求的具体反映。学生专业社团是高校内由有志于某一学科或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与兴趣自愿组织而成的学生群众性团体,是学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专业社团以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共同爱好和学习需求为纽带,以其参与的自愿性、活动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成为吸引高职生参与专业实践的重要渠道,也成为学校在人才培养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形式。
一、学生专业社团对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就更需要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这也是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本质区别。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除必备的课堂理论知识外,还设置了专业实践、实习周、企业顶岗等学习环节以及兴趣小组、专业社团、技能大赛等课堂以外的专业实践形式。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本科高校学生,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相对不高,感性思维更强于逻辑思维,而专业社团着眼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搭建课堂以外的专业学习与实践的平台,通过专业教师指导和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把专业知识延伸出去,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有效提升,在社团活动中又加以锻炼运用,从另一个渠道用更加感性的方式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到专业知识与技能。
2.有助于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学生专业社团活动让社团成员在社团实践工作中感受和体验职业道德要求,如理论研究型学生专业社团可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等热点话题的研究和宣传,非理论型学生专业社团可以开展专业技能大赛、院级学生科研课题研究、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精神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端正学生的就业态度,切实提高学生辨别判断道德是非的能力、思想认识水平、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最终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确保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有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推动社会发展所需的职业人除必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学生专业社团有助于培养高职进入职场所必须的团队意识、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学生专业社团学生的群众性组织,以相对松散的组织结构运行,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的院系、年级、班级甚至不同的专业,就如同一个小“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合作,自主管理和开展活动,社团成员的社团实践工作环境是平等的、轻松的,在组织、参与专业社团活动中,学生在独立思考、收集与利用信息、分析判断与决策、学习掌握新知识以及创新思维等能力上得到充分锻炼,其经历有助于增强自身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更快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领导和决策能力等。学生专业社团的运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二、学生专业社团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中的问题。
1.学生专业社团活动偏离专业性。学生专业社团注册成立之初的目标定位、社团章程等符合高职学生专业社团的特点,但由于高职办学“2+1”的特点,三年级同学基本在外顶岗实习,学生专业社团成员实际上以一、二年级学生为主,专业水平有限,社团品牌和影响力不足,社团缺乏吸引力。因此,部分专业社团受到普通社团的影响,为了增强吸引力而将活动重心放在了娱乐项目上,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开展得比较少,偏离和弱化了社团的专业化发展目标,失去了专业优势与实际价值。还有一些专业社团将专业化发展目标定得过高,由于社团成员以一、二年级学生为主,掌握的专业知识有限,没有充分考虑到社团成员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往往活动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影响了专业社团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发挥。
2.学生专业社团管理机制不健全。学生社团具有开放性,由学生自发组织成立,学生自愿参加、自行组织活动。虽然各专业社团在成立之初就有各项规章制度,并建立了自己的章程,但由于学校对社团管理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社团运行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和制度规范,社团实际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大的自由性和随意性,致使部分专业社团内部制度不完善,或虽有制度,但是形同虚设,制度执行不理想。学校在综合类社团管理和学生专业社团管理上还没有很好的管理机制和模式。
3.学生专业社团缺乏有效支持与指导。专业社团由于自身特有的专业化发展需求,需要较多专门、系统的指导以及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支持。但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往往只注重教学工作而忽视了学生专业社团这个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有效载体,在社团指导师资配备和物质资源、经费、政策支持上不能满足专业社团长足发展的需求。尽管学生专业社团注册成立时要求必须有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但这些指导教师都是由学生自己联系,老师们出于对教学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对社团开展一定的义务指导,但终究是效果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由于学校对专业社团指导教师的工作认定没有明确的激励措施,也导致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不够高涨,他们有时虽然会对社团成员的专业知识进行指导,但对社团日常的管理和社团今后的发展方向关心较少。以上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学生专业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学生专业社团不能充分发挥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中的作用。
三、学生专业社团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中的实现路径。
1.明确管理模式,规范管理机制。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数目众多,动辄数十个,但以综合类社团(如文体类、志愿服务类、民族类)居多,与学生专业紧密结合的专业类社团相对较少。学生社团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学生专业社团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学校人才培养品牌,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等方面作用突出,探索适合高职育人目标的社团管理模式是很多学者正在研究的问题。在社团管理中,要完善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实行由学生社团联合会统筹管理学生社团成立、监督、考核及表彰及综合类社团日常管理工作,专业社团由隶属部门和专业系负责管理的学生社团二级管理模式。专业社团管理实行由团委统筹、各系支持、专业教师指导的协作管理模式。社团活动过程加强管理,开展严谨、科学的社团活动,实行指导老师全程跟踪指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在学生专业社团管理上不断有新的尝试,创新管理制度,不断激发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提升专业社团活动的成效和影响力。
2.创新活动模式,搭建实践平台。学生专业社团是学生开展专业学习的重要平台,社团活动具有较强的专业化和实践操作性。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大学生结合专业实际,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创造力,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和锻炼职业能力的目的。社团活动可依托职业技能大赛、科研课题研究、企业调研实践、“挑战杯---彩虹人生”创新创效创业大赛、技术“三下乡”等形式开展学习创新和社团实践,同时将社团活动内容和范围逐步延伸到社会、企业的各个领域,帮助学生提早了解职场的要求与理念,培养锻炼他们各方面的社会技能和职业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3.加强教师指导,引领社团发展。学生专业社团是高校内由一群有志于某一学科、专业或某一方向研究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与兴趣自愿组织而成的学生群众性团体。学生专业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指导,虽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社团活动的质量不高。为提升社团活动成效,创建社团活动品牌,扩大社团影响力,专业教师的指导是学生社团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是聘请校内专业教师指导专业社团,帮助社团掌握专业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在活动组织、实施、技术方法、成效评价等方面指导社团活动;二是聘请企事业单位的行家里手、“大师”指导专业社团,通过专业报告和讲座、组织社团成员进企业参观实践、开展技能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转化能力,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社团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不断探索专业社团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在社团管理体制机制、实践平台搭建、资金保障等各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学生通过专业社团活动的开展和社团的蓬勃发展,提升职业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成为一道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的靓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