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道德教育的基本手段,在促进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方面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伟大教育家孔子曾说: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一观点对养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十分重视习惯的培养。他指出: “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行为习惯不只是一个人的外部表现更是其内在素质,尤其是思想品德素质的外化[1].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重视和持之以恒的坚持。注重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有利于改进和加强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同时也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培养的人才所提出的要求,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是形成良好品质的基础,是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个性全面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应重视和加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通过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1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1. 1 养成教育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很多情况下学校更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致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实效性相对较差,存在着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而学校平时的德育教育也只是要求学生背诵日常行为规范的条条款款,通常老师只是通过口头要求来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并没有将德育教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因此,就错过了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和良好行为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机。可以说,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只是把目光聚集到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上,却忽视了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只要孩子学习成绩足够优秀,他的娇蛮任性、粗野无礼等不良习惯都会被视若无睹。这足以说明,重视和加强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迫在眉睫。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教学的质量。德育工作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首要工作。学校应该坚持以德为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要以小学生文明礼貌的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真实、善良、健康、快乐的品质,让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还应勇于探索发现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在实践中加强养成教育的工作,在老师指导下发挥学校课程在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 2 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是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的基础
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小学生行为发展起基础性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是非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决定一个人未来行为习惯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如果忽视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及时对不良行为做出矫正,不仅学生的良好行为得不到健康发展,反而会滋生一些不良的的行为习惯,从长远来看,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这个重要时期,应该让孩子在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同时就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外,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可以提升小学生的人格魅力。从心理品质的角度来说,健全的人格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是学会做人的先决条件。
现行的教育更多的是教师的照本宣科,而书本上生硬的知识点很难触动和影响学生的心灵深处,这就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因而,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开发[2].
2 小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2. 1 家庭环境方面的不利影响
( 1) 溺爱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存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溺爱独生子女的现象越来越多,父母的疼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袒护,使他们容易养成好逸恶劳、不思进取、任性自私、贪玩享乐、我行我素等不良行为习惯。如果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引不起父母、长辈的重视,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矫正,那么就会一直延续下去,甚至会越来越严重。一旦错过了矫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关键期,以后再施以矫正就困难了,其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终身难改。
( 2) 部分父母文化水平偏低,缺乏科学教育方法。我国幅员辽阔,虽然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尤其在经济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许多年轻的父母自己也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子女的教育上缺乏科学的知识和方法; 有些家长虽然文化基础不错,但出于生活压力,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和耐心教育孩子,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教育科学的新知识,缺乏现代教育理念、知识和视野,他们或者是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是放任不管,任凭孩子自由成长,孩子缺乏足够的正确的、科学的教育引导。
( 3) 留守儿童的教育缺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城镇化发展迅猛,城市空间的拓展为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很多父母选择外出务工淘金,他们的孩子就交由隔代长辈照料,而隔代长辈的教育多是简单的溺爱,只是给予孩子较多的物质方面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纵,觉得只要孩子健康、吃饱、穿暖就行,而很少去关注他们的日常行为、道德品质等的养成,这就造成这部分孩子性格孤僻,自控能力较差,甚者出现暴力倾向等不良现象。
( 4) 家庭的一些不良行为影响。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孩子的良好发展,需要家庭健康文明的教育。
正如《理想国》中所说: “从我们儿童、少年时代起,对于我们来说,就有一些关于正义和美的信条,我们是从它们之中被生养、培育,成长起来的,就像是在父母双亲的养育之下那样,我们服从,跟随它们,并且尊重,崇奉它们。”不言而喻,一些家庭存在的酗酒、赌博、吸烟、脏话连篇、随地吐痰等不良习惯会使孩子也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可以说,正是家长的点滴行为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形成[3].
2. 2 家庭和学校影响的不一致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然而,家庭和学校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并没有形成合力。
( 1) 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责任心方面有差异。现在,从学校的领导到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责任心方面都是比较强的,但好多家长却对孩子颇为放任,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这种不一致使孩子深陷矛盾之中。比如,好多父母虽然都会强调孩子在学校要好好学习,但自己却忙于自己的事情,无暇顾及或者不愿意多与孩子交流,更不会辅导和检查孩子的作业,更有甚者,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不妥之时,父母不闻不问,任由孩子“发挥”.孩子的不良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矫正,单凭学校单方面的说教式的教育是很难有效果的。
( 2) 家庭和学校在教育理念方面有差异。比如不少父母时刻担心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尽其所能精细呵护着自己的孩子,无条件的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而学校中老师总是教导学生要勤俭节约、艰苦努力,忆苦思甜等,这样两种不同的理念和方式,使学生经常处于矛盾之中,影响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阻碍学生的发展。
( 3) 家庭和学校在孩子发展的侧重点方面有差异。学校虽然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但学校毕竟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毕竟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但家长就不同了,大部分的家长关注的只是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往往忽略掉孩子在学校的言行举止、道德行为等的表现,这种家长和学校在孩子发展的侧重点上的差异,同样使孩子时常感到困惑,妨碍着孩子的全面发展,影响着良好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