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第三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探究
摘要:尽管中国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大,但学校里有很多留守儿童,家长很难监督,他们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导致很多孩子心理、行为上有很多不良的习惯。由此,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指导学生区分是非、好坏,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分析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原则和途径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 习惯; 教育;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条件。著名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总数的75%和智力因素总数的25%都受到人才发展的影响,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的最重要方面[1]。因此,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学生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对教师,可以提升课堂的有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一、健康的社交有利于习惯的养成教育
学生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第一步是通过他人的言语中听说,而后通过书籍理解。由此,书本可以将他人言语的话语转化为知识被学生所学习,为他们所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便捷,许多一对一的教育节目中,不难发现,从小接受健康的社交有利于优良习惯的养成,而这些社交沟通比较全面的孩子,在校成绩也非常好。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学生的社会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是取决学生今后的行为优良的关键[2]。因此,小学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注意这一环节,针对这一环节实施对策。例如,定期举行交流会,将学生组织起来,有目的地对一个话题进行交流。如父母,让学生讨论他们对父母的印象、父母的爱、父母应该怎么做等,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给予学生交流会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所欲言。又如,创设游戏场景,与学生一起玩游戏,让学生自主扮演角色,在不同的游戏场景中对话,学生的沟通能力会随着场景的变化不断提升。对此,可以与其他班级联谊这种活动,拓展学生的沟通对象。对此,这种模式适用于低年级的小学生,高年级的小学生应注意学生的年龄、身心特征等,提升游戏的难度或情景创设贴近他们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参与。又如,一、二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儿童歌曲和讲故事来学习学生的行为准则。他们可以通过保持地板、黑板、桌椅、窗台的清洁、可以在早上和晚上洗衣服、换衣服、剪头发、剪指甲、刷牙中形成自我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帮助他们开始主动地思考和判断是非,长期下来,学生会由被动转化为主动,随后形成自律的一种行为。到了高年级的学习后,自律行为已成为生活中的行为习惯,成为惯性思维。
二、在言传身教中养成教育的途径
恰当的时机对于成功完成一件事情起着关键的作用,教育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也是如此。例如,可以定期举行“卫生大会”,倡导学生讲文明,爱劳动的习惯。首先,班主任对于学生对包干区打扫的时候,不要以强烈的语气要求学生去做,而是主动拿起扫把去扫学生没有打扫干净的区域,学生会印象深刻。其次,在校园内,看见学生乱丢垃圾,不要大声苛责,主动将垃圾捡起来,放入垃圾箱。学生会受到教师的影响,从而模仿教师的行为。对此,如果发现有学生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可以询问班级、姓名等,在全校的晨会时,给予表扬鼓励。由此,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才能真正把握学生的养成教育重点。教师应从小事做起,以身作则。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还考验了教师的耐性。因此,苦口婆心的教育并不是徒劳的,它像春雨一样悄悄滋润着学生的心灵,起着微妙的作用。领导者和教师的言行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家校合作养成教育的途径
家庭教育资源是一把“双刃剑”,可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家长或学生进行一些指导,取得实际效果,赢得家长的支持与合作。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各班老师将逐一向学校通报孩子行为习惯的要求,并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惯,以及如何遵守这些习惯……为了得到父母的合作。有时,孩子们的坏习惯是由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比较和分析,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四、结语
小学教师是在学生学习生涯开始时与他们接触的第一批教师。对小学教师来说,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的当前和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从多方面选择最合适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为教师树立好榜样,帮助学生养成有利于他们生活的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最终成为优秀国家的支柱,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增添光彩。
参考文献
[1] 杨邦路.试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原则和途径[J].小作家选刊, 2016(28):123-124.
[2]邓红.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分析[J].课外语文, 2017(12):161.
点击查看>>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8篇范文推荐)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