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养成教育论文

浅析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对策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曹昆鹏
发布于:2019-01-10 共3311字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承担着培养“准教师”的重任。本研究认为, 高师院校应当明确师范生师德培育的政治方向, 建立“多位一体”的师范生师德教育模式, 以强化思想政治和价值观教育为特色、基础文明教育为主要内容、生活化养成实践活动为形式, 旨在促进师范生强化道德意识、增强道德自觉、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和信仰追求。

  关键词:师范生; 师德; 培养策略;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 国家对于师德建设工作的要求越来越专业化和具体化[1],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18—2022年) 》等重要文件的出台, 加强教师师德有了具体的工作安排。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高校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师德建设工作提升师范生群体的师德水平, 不仅对“准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顺利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因素。

  受到经济全球化与多元网络信息的影响, 个别师范生不同程度出现了思想和言行的失德与失范问题, 影响到师德素养和健康发展;此外, 急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也给师范生师德建设制度和方法提出新的挑战。

养成教育

  一、新时代师范生师德素养的内涵

  2014年, ***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表了题为《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重要讲话, 从政治品质、道德修养、专业能力以及职业操守等方面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特质, “要有理想信念, 要有道德情操, 要有扎实学识, 要有仁爱之心”[2], 基于此, 本研究认为新时期师范生师德素养的内涵应包括几方面内容。

  第一, 师范生应具备基本的公民道德。公民道德是师德素养的根基, 如果道德滑坡和失范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则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 师范生必须恪守公民道德, 严守道德底线。

  第二, 师范生应具备教师职业道德。热爱教师职业和维护职业荣誉是师范生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 只有衷心地热爱并尊重教师职业才能树立专业精神和使命意识。

  第三, 师范生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师范生职业发展的基础, 学识成就与潜心钻研和踏实学习的态度密切相关, 追求终身学习更是“愿为人师”的师德体现。

  第四, 师范生应具备高尚的心理品质。师范生不仅要具备坚定的政治品质、爱国守法的行为表现、为人师表的自律言行, 而且要树立关注社会、乐于助人、甘于奉献、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这些素质的形成过程可以视为高尚心理品质的培养和修炼。

  上述四个方面内容体现为由低到高的层次, 四者相互关联, 具体来说, 师范生首先要做到自觉遵守公民道德和自觉维护道德的底线, 其次才能形成更高层次的道德意识, 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有所感知和领悟, 然后才能主动探索和学习知识, 最终形成理想坚定、性格坚毅的心理品质, 展现出“准教师”的师德全貌。高校不能无视师范生的失德失范行为, 仅仅重视培养专业素养或更高的意志品质, 这样只会短时间内获得虚假的师德教育“提升”效果, 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意志。

  二、高师院校师范生师德建设的现状

  目前, 虽然师范生师德教育受到了高师院校的关注和重视, 通过设置相关的教育内容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 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 师德教育欠缺政治性

  师范生是“准教师”, 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不仅是他们能否认真热情地投入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 而且是他们符合教师资格的必要前提。忽视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笔者发现, 很多高师院校设置的师德课程普遍存在教育政治性不强的问题, 即过度强调道德教育, 缺少正确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以及意识形态等必要的教育环节。

  (二) 师德教育缺乏系统规划

  笔者调查高师院校师德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发现, 实际教学内容与教师职业素养课程高度重叠, 针对师范生道德自律、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团队意识等价值观念的教育内容十分匮乏, 即便偶有涉及也没有深入挖掘内涵[3], 更没有开展系统的教育, 或者过度侧重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 或者转变为组织、应变、专业等教师能力培养的主题教育。此外, 师德教育课程缺少实践环节, 占用、挪用实践教学时间的情况十分普遍, 师德教育过程中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三) 师德教育实效性不强

  目前, 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开展师德教育的内容缺少科学性, 第一, 理论性过强, 或者侧重于师德教育的发展历史, 或者注重解读师德相关的规章制度;第二, 教学缺乏实际案例分析和师生互动交流, 导致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足;第三, 教育教学手段陈旧, 与现代教育手段结合不紧密, 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第四, 课程监管机制相对宽松, 影响教学效果, 一方面授课教师存在育人意识淡薄、敷衍倦怠的教学心理, 以至于不能认真思考和总结教学经验, 教学活动“走过场”, 另一方面, 学生存在“修学分”“应付”等功利化心理, 课程教学和实践过程中缺乏约束。

  三、新时代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策略

  要实现师范生师德素质的健康发展, 离不开师德养成教育, 本研究认为, 高师院校需要形成多主体参与、多形式呈现、多场域运作、多层面影响的管理机制, 建立系统化、体系化、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具体来说, 首先, 明确师范生师德培育的政治方向, 突出思想引领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其次, 以价值观教育为依托, 以基础文明教育和职业认同教育为主要内容, 以生活化养成实践活动为推进形式, 激发师范生内心的道德认同, 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引导师范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纠正失德失范的行为倾向;最后, 引导师范生明确自身的责任使命, 坚定理想信念, 形成自我规范、严于律己的高尚师德。

  (一) 深入开展全面教育, 巩固师范生的道德基础

  高师院校应当以基础文明教育为主要内容, 借助校园广播、微博、微信等多个宣传渠道开展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 如专题宣传、宿舍班级宣讲、选拔“文明示范标兵”、基础文明入学教育、主题班团会;应当以学生全面参与为立足点, 建立完善的活动机制, 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活动组织结构, 实现全覆盖、分层次、梯度式的主体参与形式;应当结合时间节点和学生的思想特点 (如持续性、兴奋性周期) 开展不同层次的理论与实践活动, 完善全方位、辐射性的活动内容体系, 强化师范生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认识和引导, 帮助他们筑牢思想的自律根基。

  (二) 营造师德教育氛围, 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

  高师院校需要以学习目的性、大学适应性以及行为养成为师德教育的重点, 以学业学术、人际关系以及文明修身为主要内容, 集合学生熟悉的优秀教师代表组成教学团队, 集中宣讲如何提升个人能力、怎样坚定信仰和抵挡不良诱惑、怎样树立崇高师德等内容;借助宣传板报、校内媒体等手段公开宣传并号召学生向先进典型学习, 旨在全校范围形成“建设崇高师德”的良好氛围[4]。此外, 高师院校应该以活动促师德培养、促师德建设、促师德提高, 通过不断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提升职业责任感, 明确“为人师表”的重要涵义进一步提升自律意识[5]。

  (三) 强化思想引领, 促进师范生的价值观养成

  高师院校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 以团支部和党支部为单位开展自我监督和榜样示范活动, 号召师范生党员和团员发挥示范作用, 在提升个人师德修养的同时, 积极发现并纠正身边同学的不良思想倾向。高师院校应当充分发挥学生自学组织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服务功能, 组成以优秀学生党员和骨干成员为核心的学习小组, 主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师德观等主要内容, 再向身边同学传递。

  (四) 强化师德教育考核, 完善师德培育监督机制

  高师院校需要将师范生参与师德教育的情况与评奖评优等量化考核相结合, 比如规定参与师德教育活动的次数、作业情况等;高师院校可以在新生入学考试、入党谈话等活动中设置师德教育环节, 要求学生学习并完成相应题目, 只有通过考核才能履行相关手续;高师院校还可以为学生配备专门的师德导师, 要求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并完成指导记录, 且确定为教师工作考核的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1]白雪.论我国师德规范的演进[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8, (4) .
  [2]杨松.***的人民教师观[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7, (4) .
  [3]吴彬镪.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实践[J].教育评论, 2018, (4) .
  [4]张小敏.新形势下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现状分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7, (2) .
  [5]吕百利.从个体维度看师范生师德及养成教育[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 (4) .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曹昆鹏.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2):93-94.
相关标签:师德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