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养成教育论文

大学生生态德育养成的缺失与建构探索

来源:产业与科技论坛 作者:张垓
发布于:2018-03-29 共331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一篇)】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精选5篇)
【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二篇)】论如何发挥古诗词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功能
【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三篇)】论德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四篇)】试论大学生德育生活化
【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五篇)】 大学生生态德育养成的缺失与建构探索
  【第五篇】论文题目:大学生生态德育养成的缺失与建构探索
 
  摘要:生态德育是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学校德育片面重视理论知识和价值观教育, 忽视了大学生的道德体验、道德感化、道德养成等, 带来了德育外部生态系统断裂、德育内部生态因子失衡的生态德育缺失问题。所以, 应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大自然与艺术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的道德直觉和道德无意识, 促进大学生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的生成。
 
  关键词:大学生; 生态德育养成; 建构模式;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唤起学生心灵觉醒、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大学生作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特殊阶段, 离不开正确价值取向的导向。当前, 学校德育理念落后、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德育教育技巧缺乏, 导致德育教育效果较差, 德育没有走进大学生群体的心灵。加之, 现在大学生身心成熟较早, 随着科技的发展来自各种渠道的非教育性消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入, 这不仅使德育教育的形势更为严峻, 也使得德育教育工作呈现出小龄化的趋势。大学生作为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自然人自然是无法承担起生态意义上的德育教育的责任, 因而, 德育教育责任是社会意义上的教育责任, 需要由成年人和社会承担, 也就是说, 大学生德育教育只有从社会意义上来看, 才表现为生态教育。
 
  一、大学生生态德育的内涵

 
  生态德育作为一种崭新的德育内容将生态与道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许多学者认为生态德育就是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教育, 即, 生态德育就是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开展的德育教育。这种“生态德育”其实只是德育的形态转变,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德育。生态德育其实就是德育的生态化, 大学生生态德育就是教育者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世界观教育、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理念教育、培养大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使他们自觉遵守生态道德行为要求, 积极参与文明的社会实践。[1]生态德育就是德育的生态化。德育生态化是一种生态性存在状态, 大学生作为尚未被社会化的自然人, 其本身就是生态人, 因而, 教育者应以生态思维看清、顺应和保护大学生的生态存在, 维持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平衡发展。德育的生态化不是给德育添加生态学内容, 也不是德育的生态内容灌输, 而是构建一个包含人的生存与生活的生态化体系。生态学意义上的德育教育是一种狭隘的生态理解, 这种生态观念是与现实观念相冲突的、狭隘的观念, 不可能使所有人都参与生态保护。同时, 社会各个领域都存在生态扭曲的一面, 这些扭曲对人的身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有全局生态观念, 学会鉴别这些不符合生态本性的扭曲的方面, 在工作中承担起保护者或纠偏者的角色, 而且还要尽量降低社会生态扭曲带来的反生态化影响, 在具体工作中承担起刹住和纠正不良风气的责任。
 
  二、大学生生态德育养成缺失的表现形式
 
  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学校教育呈现出功利化倾向, 不能自觉地担当起生态德育的责任。所以, 大学生生态德育教育大多是一些理论知识和价值观的说理式传授, 缺乏相应的体验、感化、养成等实践认知, 从而产生了德育教育外部生态系统断裂、德育教育内部生态因子失衡的生态德育缺失问题。
 
  (一) 德育教育外部生态系统断裂。
 
  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 旨在教育受教育者正确认识生态规律和价值, 引导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 创造个人、群体和社会生态行为的新模式。[2]当前, 生态德育教育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脱离、与社会生态环境相脱离等外部生态系统断裂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态德育养成。自然生态环境是指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 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自然物质条件。据相关调查显示, 我国公众普遍认为“人定胜天”、“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应该征服自然来谋求幸福”, 长期以来, 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一直是我国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题, 过分强调和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否定自然生态规律, 忽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共生共存的关系。这种片面的德育教育不仅造成德育教育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脱离, 而且还造成大学生在生态价值取向认同上缺乏一致性, 如近年来发生的虐猫事件、硫酸泼熊事件等已反映出大学生严重的生态道德问题。社会生态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群体的有机结合, 社会生态环境既是自然生态进化的最终形态, 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当前,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大学生接受的德育教育仅在学校内部进行, 家庭和社会作为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并没有与学校全力配合、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反而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 这既使得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态环境相脱离, 也造成了学校德育凝滞现象。社会生态环境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中介, 在多元价值共生的现代社会, 如果企图将学生封闭在“净化”的校园环境中实施德育教育显然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
 
  (二) 德育教育内部生态因子失衡。
 
  对生态德育内涵偏重理性认识, 忽视了德育知识的内化。当前, 大学生生态德育养成的基本途径是通过课堂灌输生态道德知识与价值观, 但在教学过程中, 生态德育教学评价过分注重对外在生态道德行为的评价, 忽视了生态道德理论向信念的内化, 致使生态道德思想难以在大学生心灵生根。学校生态德育内容过于学科化使得大学生形成了“双面人格”。生态德育内容包含着丰富的生态道德知识, 但由于生态德育课程脱离生活体验和文化环境, 与大学生生活联系较少, 从而使生态德育演变为抽象化、理性化、条目化和形式化的生态德育知识教育, 这种学科化程度很高的生态德育内容脱离了大学生的深层本性, 不仅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道德体验和感受, 无助于解决他们的现实困惑, 而且还会导致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不一致, 使其形成言行不一的“双面人格”。
 
  三、大学生生态德育养成的建构路径
 

  在大学生生态德育养成中, 为了维护大学生生态德育的生态化、促使其社会化, 生态德育必须去功利化, 从“书本转向活动”, 从“课堂转向生活”, 使教育自然而然产生, 成为大学生的爱好、生活和存在本身。因而, 大学生生态德育养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建构。
 
  (一) 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实现生态教育养成。
 
  根据目的不同, 生产可以分为两种:为自己和为他人, 为自己生产体现的是人的感性自然性, 为他人生产体现的是人的崇高德性。[3]在社会大分工前提下, 为自己和为他人生产是相互融合的, 这为大学生接受生态德育教育提供了条件。让大学生参与生产过程, 不仅能使他们忘记自己的家庭出身、性别差异, 感受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基本需求的快乐, 而且还能使他们真诚平等地对待他人, 使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回归自然本性, 感受到集体劳动的快乐, 感悟劳动之不易, 这是大学生社会生态意识觉醒的标志。这种基于现实的教育, 是现实中的教育, 是在满足大学生感性自然性基础上的精神性, 也是社会现实与社会意识的完美统一。[4]参与生产和劳动无需教师说教, 只要学生参与其中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 在大自然和艺术教育中实现生态教育养成。
 
  大自然包涵了人类社会所有的德性特点, 触碰体验身边的一草一木, 能带给人丰富的、持久的、深入人心的生态化感受, 由此可见, 德育工作不需要太多的语言, 德育工作者只要带大学生走入大自然, 经常组织春游、秋游以及各种野外活动, 增加他们与自然接触的机会, 就是保持大学生生态状态的最有效途径。如果将大学生关在封闭的生长环境中会失去培养他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 造成随意践踏大自然, 甚至危害人类的存在。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失衡是造成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其生态道德养成直接影响着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德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生态德育教育主导者应将生态德育贯穿于实践教学中, 保护大学生的生态状态,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生态素质, 推动大学生生态德育建设。
 
  参考文献
 
  [1]毕军.构建学校生态教育体系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9
  [2]李锁华.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1, 11
  [3]唐新华.生态伦理视域中的德育新思维及生态德育体系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 2011, 12
  [4]汪建明.大学生生态德育理论辨析与确认[J].教育现代化, 2014, 1
 
点击查看更多: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
原文出处:张垓. 大学生生态德育养成的缺失与建构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01):167-168.
相关标签:大学生德育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