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中小学班级管理问题与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2-15 共4117字
  摘要

        班级是学校教育机体的细胞,是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组织载体,是教师①专业成长的天然实验室。中小学班级管理是一项由学生、教师、学校三个主体多向交互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教育研究的热问题。然而,关于中小学班级管理的研究文献集中于一线教师对中小学班级管理经验的简单总结和粗糙梳理,缺乏普遍性的指导意义,亟待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指导下,将丰富的中小学班级管理经验上升为中小学班级管理理论。本文拟从教师角度研究中小学班级管理问题,厘清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内涵,提出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具体策略。
  
  一、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内涵
  
  ( 一) 核心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本
  
  中小学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部分,在传统教育习惯中,学校教育是按照成人世界的权威标准教育学生,按照零件工厂的统一标准塑造学生。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就内容而言,目的明确地向学生灌输不属于他们个人的,而仅属于社会本位的价值体系。就形式而言,在一群训练有素的教师的计划和控制之下,对内不仅对不同的人提供同样的预先套装好的一组组知识和价值,对外通过制造‘只有教才能导致最可靠的、最好 的 学’的 神 话,以 维 护 这 一 体 系 自 身 的 利益”[1].在这种教育逻辑背景下,中小学班级管理主要是一种忽视主体性的以外部控制为主的强压式管理,导致等级性、封闭性、形式性等局限性。为纠正传统教育管理的偏差,教师应该摈弃那种轻视人、奴役人、束缚人的中小学班级管理模式,为此,需要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教育部制定的幼儿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提出“学生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我们的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 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质上的规定; 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量上的要求; 让学生主动发展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真谛; 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时代特征; 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条件; 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社会要求[2].
  
  ( 二) 主要内容: 处理师生关系和同班同学关系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学生的发展是在关系中实现的,“关系的质量,就体现着学生发展的状态; 关系的发展,就意味着学生的发展”[4].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建构着丰富的多类型关系,此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物的关系,其中人与人的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同班同学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师生关系和同班同学关系是中小学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
  
  师生关系既是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核心关系。师生关系不应是工具理性的“主体-客体”关系,而是基于价值理性的“主体-主体”或“我-你”的交往行为。教师之为教师的价值就显现在鲜活的师生关系之中,即“真正的教师向着学生而生”[5].为了实现教师行为的教育价值,教师必须立足于活生生的师生关系之中,选择合理的教师行动,切入学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同班同学关系是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最高级”关系。由于时间和空间的相似或相近,同班同学关系的时间持续性和交往密切性超过了师生关系,即使教师不在场,此种关系状态仍保持在场状态,对于学生发展具有直接生成性。同班同学关系成就学生间兄弟姐妹般的情谊,成就学生间的平等共存,成就学生间的共同创造,成就学生间的相互学习[4].
  
  二、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问题
  
  关于当下的教育,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教育“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6].我们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危机---教育把重心放在了智力的培养上,而忽视了人格的完善[7].教育丧失了超越现实社会的理想性,这样的教育是把“物”而不是把“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致使人被“物格”化而丧失“人格”.
  
  具体来说,当下中小学班级教育管理,主要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 一) 班级管理方法陈旧
  
  很多中小学班级管理以个人经验为出发点,以班主任的主观思维为班级管理的主要导向,把是否听话作为评价学生好坏和班级管理是否有效的标准。在这种思路的主导下,很多班主任还是采用比较陈旧的管理模式,比如,用通过对学生是否及时到校,是否违犯学校或者班级纪律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途径,在管理中不是采用平等与沟通的方法,而是沿袭压迫型的管理方法,学生成为被一种权威性管理机制“压制”起来的被管理者和被监管者。长此以往,班主任、班级干部与班级学生之间就会产生对立情绪,甚至导致班级管理工作适得其反,这既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展开,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也会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进行。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