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律论文 > 刑事侦查学论文

法医案件心理测试效果实例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4-21 共1989字
  每名心理测试人员,通过长时间的工作实践,都会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促进自身工作的经验。以下通过两起案例,说一下在工作中的体会。

  1 案例

  案例一:2009年10月20日,在庄河市大郑镇一住宅边的水沟内发现一具男尸,尸体头部没入水中。经勘验、调查,查明死者何明东(男,63岁),系该屋主人,尸体头部有钝器伤,经解剖认定死者为溺水死亡。死者独居多年,无妻儿,生前负责看管村里水渠,收入甚少,无不良嗜好。专案组分析,可能是因为灌溉水稻田等琐事激情作案。经排查,将以前与死者有矛盾的孙某列为嫌疑对象,因侦讯难度大,专案组请求心理测试技术支援。经调查,孙某在村内口碑极差,好占小便宜,有小偷小摸的行为,但未被处理过,08年因琐事与死者发生矛盾后,死者家草垛被点着,村里普遍认为草垛失火一事系孙某所为。
  案例二:2010年8月20日上午,大连金德管业公司出纳李某在工商银行取出现金37万元。现金共两层包装,先用一个红色塑料袋装好后又放入一个印有工商银行标志的牛皮纸袋内。由于下午一点公司业务员就要用这笔钱,所以李某未将钱放入保险箱内,而是放在了自己的办公桌底下。中午李某出去和朋友用餐,一个半小时返回后发现现金被盗,随即报案。经勘验、调查,财务室门窗完好,钥匙有后配痕迹,丢失现金的数目在公司内尽人皆知。经排查,将接触过财务室钥匙的司机杜某、会计王某、实习会计蒋某列为嫌疑对象。在侦讯出现困难的情况下,办案人员请求心理测试技术支援。

  2 讨论

  案例一我们针对孙某设置的CQT测试题为:cl:你是一个非常喜欢撒谎的人吗?Rl:你知道何明东是被谁杀害的吗?c2:你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吗?R2:何明东是被你杀害的吗?c3:去年是你把何明东的草垛点着的吗?R3:是你把何明东弄死的吗?
  测试结果表明孙某在准绳问题上的反应要强于相关问题,特别是在C2、c3两个问题上的反应尤其明显,R2、R3每遍测试在皮电上的评分都在+2分以上,由此我们通过CQT测试彻底排除了孙某的嫌疑。后经侦查员的努力工作,将本案真正的嫌疑人刘某抓获归案。之所以如此顺利的通过一次准绳问题的测试就排除了孙某的嫌疑,主要是我们测试前对孙某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了解到其有小偷小摸的行为,有纵火的事实存在。利用这两个被测人必然要掩盖的事实做为准绳问题相比于直接谎言问题要好很多。在利用准绳问题测试法测试时,我们经常会遇到无法得出结论或者假阳性结果的产生,主要原因是被测者对准绳问题的关注度不够。对于无辜的被测者,无论我们对准绳问题如何开发,被测者还是或多或少的对相关问题有关注或者担心,如果我们千篇一律的利用直接谎言性准绳问题,很可能因为被测者的关注度不够而对最后的评图造成很大的影响。事实谎言性问题基本上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即使不用做过多的开发,被测者自然而然的就会对这样的问题有很高的关注度。事实谎言性问题的取得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前期调查,了解被测人有什么必然要掩盖的事实、行为或隐私。得到这些情况之后,我们在利用准绳问题测试法时出现错误的几率就会相对降低。
  案例二通过准绳问题测试法,我们顺利排除了王某和蒋某的嫌疑,而杜某在准绳问题上呈阳性。
  为了防止假阳性情况的出现,我们利用放钱的位置、内层包装的颜色、外层包装印有的银行名称设置了三组GKT问题对杜某进行了测试。杜某在放钱位置这组测试的相关问题上有对应,而在包装颜色、银行名称两组问题上均无对应。虽然在三组GKT测试中有两组问题无对应,但是我们分析认为放钱位置之外的两组问题属同一性质的包装问题,且由于公安机关介入及时,嫌疑人惶恐间可能没有精力注意外层包装印有的文字,也没来得及打开外层包装看到内层包装的颜色,所以最后认定杜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办案人员根据心理测试的结论,增强了审讯的信心,于当夜对其进行突审。在强大攻势下,杜某交待了其偷配财务室钥匙,趁财务室没人盗走37万元现金,将钱拿回家中后又匆忙返回单位的犯罪事实。由于时间匆忙,杜某无暇打开钱袋观察,也未留意钱袋上印有的工商银行字样。在这起案件的测试当中,测后分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因为三组GKT测试中有两组无对应而做出无结论或者否定的结论就会给案件的破获造成很大的困难。所以在测前我们要对情节问题的准确性和是否适当的问题进行反复的推敲,要与勘查人员和侦查人员多交流,必要时亲自到现场甄别情节的准确性或者发现更有利用价值的心理痕迹来为GKT测试做好准备;测后也不能简单的因为目标问题的有对应或无对应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有对应时或许是因为目标问题设置的太突兀而让被测者有过多的关注,无对应时或许是因为嫌疑人在紧张的作案过程中对我们所设置的情节没有留意或者无暇顾及。

  3 总结

  心理测试技术仪器使用并不复杂,但重要的还是与被测人进行一场心理战,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往往成为测试成败的关键。作为心理测试人员,不能仅限于测试本身,测前的大量工作和测后的细致分析决定着一起案件测试的实效性和完整性。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