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兽医体制改革过程中把畜牧局更名为畜牧兽医局,各地成立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各级政府的行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
把传染比较重的一些疫病定为国家强制免疫。所用的疫苗由政府买单,不用养殖户花一分钱。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政府对控制动物疫病的重视程度。
1 疫病控制工作属地化管理
具体由乡镇政府统计当地养殖的品种及养殖的数量,并根据养殖情况按季节组织本地强免疫苗的准备与注射;以及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和流行病学调查。区、县级的动物防疫、监督部门负责辖区内的动物卫生安全。确保有问题的动物及动物产品不流入本区域,同时也要防止有问题的动物及动物产品流出本区域。
2 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应具备的综合能力
2.1 三级疫情报告网络
村级防疫员(养殖一线的养殖者、治疗一线的兽医工作者或兽药饲料店的工作人员)作为信息员,发现疫情要及时向乡镇政府报告,乡镇政府要第一时间向区县的防疫、监督部门报告。由区县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初步诊断,疑是疫情的要采集病料送往省市的相关部门进行化验确诊。
2.2 诊断与控制措施
掌握当地常发病与重大动物疫病的诊断与控制措施。尤其是国家强制免疫的疫病和人畜共患病是重中之重。有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掌握当地疫病的临床诊断与实验室诊断。要常规监测与发生疫病时的随机监测相结合。抗体监测与病原检测相结合。
2.3 掌握当地兽医的技术特点及优势
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掌握本地每名兽医的技术特点及优势。以便某种动物发生疑难病时,能及时调出水平高的人员到现场诊断。在保证就近的原则基础上,必要时也可联系附近市县的专家联合会诊。发现临近地区有疑是动物疫情时,要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有效的免疫隔离带。
2.4 养殖户技术培训
指导养殖场建立管理制度和消毒制度。群体控制和个体控制同步进行。
在养殖技术水平及场地等配套设施不完备的情况下,不要盲目追求扩大规模。由于条件及管理的不到位,极易造成疫病的流行。盲目求大很有可能即增加了劳动强度,又降低了经济效益。
注重养殖技术的积累,尤其是新技术的学习。在为养殖户服务的过程中,尽量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尽最大能力尽快地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防患于未然,控制传染病就要从它发生的三个环节上下手。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
保护易感动物,提高机体的特异免疫力和非特异免疫力。注射疫苗提高整体抗病力。保证机体所需营养的平衡。要用优质全价的饲料。预防保健药,以中药和营养药为主。实践证明长期大量使用西药(抗生素)的弊大于利。中药有的能延长抗体的保护时间,有的能刺激机体提前产生抗体。要在适宜的时间选适宜的药品使用。由有经验的兽医根据当地的季节特点,有选择性的使用中药。
2.5 防疫员培训
在操作技术培训的同时要加强责任心的培养。疫苗要足量接种到位。发放疫苗的也要保证按时接种上。不要怕过敏应激反应;有计划聘用有知识、懂专业、热爱畜牧兽医工作的年轻人从事基层的动物防疫工作,逐步更新防疫队伍。
3 动物重大疫病处置
对于重大动物疫病,如果发生了,即使神医,也没有起死回生之法。除了隔离扑杀,没有别的选择。对于养殖户与养殖业都是极大的伤害。
3.1 人畜共患病
控制的重点是结核病和布氏杆菌病。目前,除了净化,没有别的有效方法。这就要求各地政府严格按国家的要求每年定期完成检测任务,发现阳性病例及时扑杀。按规定及时给予补偿。
3.2 政府补偿救济资金的发放
对于政府扑杀的动物,要及时,更要根据体重大小、日龄、市场行情等因素定价,尽量使定价趋于合理。不要定价过高,如过高一方面使养殖户控制疫病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造成财政负担过重。也不要定价太低,如太低则打击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不利于养殖的进一步发展。
3.3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
根据村屯的养殖品种、数量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确定无害化处理的模式及规模。要遵循安全、高效的原则。能及时的处理掉当地的病死动物。
3.4 加大执法力度
处罚不是目的,目的是让从事这一行业的养殖者或经营者守规矩,能按防疫法的要求去办,从而确保畜禽生产的安全。
3.5 可追溯体系建设
期待动物可追溯体系早日完善。让消费者吃上放心的动物产品。市场上的每一枚鸡蛋,能知道是哪家的哪批鸡,哪天产的蛋。市场上的每块猪肉是谁家的猪,哪天出栏的,什么品种。市场上每杯牛奶是谁家的牛出的奶,哪个乳品厂哪天生产的等。各种信息,只要是消费者关心的问题,在这个体系中均应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