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埃博拉病毒对猪的致病性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0-09 共2805字
论文摘要

  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1976 年 首 次 发 生 于 埃博拉河流域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前扎伊尔),因其引起感染者全身出血症状,故命名为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的病原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丝状病毒属(Filovirus)成员,是非分节段的单股负链 RNA 病毒。目前已鉴定的埃博拉病毒有扎伊尔、苏丹、科特迪瓦、本迪布焦和莱斯顿 5 种基因型。除莱斯顿埃博拉病毒对人呈无症状感染外,其余 4 个型病毒都对人有致死性,其中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对人致死率达到 90%,国际上把埃博拉列为生物安全第 4 级病毒,而炭疽、H5N1 也只是列为生物安全第 3 级病毒。虽然我国尚无发现任何基因型的埃博拉病毒,但对外交往的扩大发展面临着埃博拉传入的威胁 ;而且国外最近研究发现 2 种基因型的埃博拉病毒都能感染猪,并在猪之间传播。面对这潜在的风险,如何做好埃博拉外来病的防控及保护国内养猪业健康发展,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1 感染猪的埃博拉病毒基因型

  1.1 莱斯顿埃博拉病毒

  莱斯顿埃博拉病毒是唯一非洲之外发现的埃博拉病毒。1989—1996 年间美国弗吉尼亚、德克萨斯、宾夕法尼亚从菲律宾进口用于医学研究的食蟹猴暴发埃博拉,分离到的毒株命名为莱斯顿埃博拉病毒。疫情致 1000 只猴子死亡或被实行安乐死,随后进一步检测发现菲律宾动物出口部门 21 位接触过这些动物及 4 名雇佣工人都呈病毒抗体阳性,表明他们曾感染过该病毒。溯源研究表明这些感染病毒的食蟹猴都来源于菲律宾卡兰巴一个养殖场,1997 年关闭该场后一直未有莱斯顿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报道,因而当时认为仅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莱斯顿埃博拉病毒的易感动物。但是,2008 年菲律宾农业部请美国农业部外来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帮助检测一些疑似猪高致病性蓝耳病临床样品过程中,不但确诊猪感染了蓝耳病、圆环病毒 2型,一些样品检测到莱斯顿埃博拉病毒 L 基因,后经亚特兰大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CDC) 确诊存在埃博拉病毒核酸。随后从菲律宾的这几个猪场也都分离到了病毒,猪场工人中存在莱斯顿埃博拉病毒抗体,表明他们受到猪的传染。虽然莱斯顿埃博拉能引起食蟹猴发病和死亡,还没有人感染致发病的报道,但病毒可从猪传播到人的途径是确定的。

  1.2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感染猪的数据来源于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表明高致病性扎伊尔埃博拉病毒能引起猪发热、呼吸困难、腹式呼吸,食欲不振和嗜睡,病毒能在猪群间发生同群感染。

  2 埃博拉病毒对猪的致病性

  2.1 莱斯顿埃博拉病毒对猪的致病性

  2.1.1 临床症状

  2008 年菲律宾发生的猪感染莱斯顿埃博拉存在共感染高致病性蓝耳病,所以难以确定莱斯顿埃博拉病毒感染猪的临床症状。后经人工感染猪实验证明,莱斯顿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猪无明显临床症状 ;病毒靶向猪呼吸系统,能在猪肺脏组织中复制 ;被感染猪能从鼻咽排毒。

  2.1.2 病理变化

  莱斯顿埃博拉病毒感染猪肺脏病理变化不严重 ;血液中检测不到病毒。病毒感染猪 10d 后 IgG 抗体转阳。

  2.1.3 病毒在猪体内分布

  在猪肺脏、脾脏、扁桃体、细支气管、颌下淋巴结和鼻甲都能检测到莱斯顿埃博拉病毒粒子和基因,心脏、肾脏和肠道中病毒含量较低,骨骼肌中也能检测到病毒 RNA。

  2.2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对猪的致病性

  2.2.1 临床症状
  
  猪自然感染非洲源埃博拉病毒未见报道,然而人工感染实验表明扎伊尔埃博拉病毒比莱斯顿埃博拉病毒对猪致病性强。家猪(长白)口鼻或皮下接种1x106PFU扎伊尔埃博拉病毒,能导致严重呼吸困难而不得不采取安乐死。实验猪的临床症状与周龄相关,当 4 周龄猪接种病毒后表现轻微至中等程度临床症状,而 6 周龄猪发展为严重的呼吸困难症状,产生症状差别的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将健康猪与感染猪同舍饲养能引起感染,而且将食蟹猴与感染猪同舍饲养也会被感染。猪感染后 5 ~ 7d 首次检测到 IgM 抗体,中和抗体在感染14d 左右才能检测到。

  2.2.2 病理变化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感染猪肺部实变,肺相关淋巴结肿大、有时出血。组织病理学病变包括肺泡出血、纤维蛋白渗出、肺泡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渗出及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壁增厚。免疫组化可见细支气管内肺泡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聚集。与扎伊尔埃博拉病毒感染猕猴或莱斯顿埃博拉病毒感染猪后肺泡无免疫细胞浸润相比,扎伊尔埃博拉病毒感染 6 周龄猪肺泡中大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渗出,感染后 5 ~ 7d达到高峰。其他变化还包括外周血单核细胞 / 树突状细胞及外周血 B 细胞比例下降。

  2.2.3 病毒在猪体内分布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感染猪后呼吸系统组织中病毒滴度最高达 107TCID50,鼻咽排毒持续到感染后 14d。机体内病毒分布规律类似莱斯顿埃博拉病毒,只是骨骼肌中未检测到病毒 RNA。

  3 猪源埃博拉病毒溯源

  3.1 莱斯顿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

  对获得的莱斯顿埃博拉病毒分离株全基因组测序,各分离株间基因差异 4% 左右。猪源分离株间基因差异表明毒株可能来源于不同的传染源或病毒已在猪群中流行多年。研究表明蝙蝠在非洲是丝状病毒的贮存宿主,菲律宾被感染猪场附近森林中果蝠存在莱斯顿埃博拉病毒抗体阳性个体,果蝠是否是其自然贮存宿主还需病毒分离等数据支持。

  3.2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

  已确定果蝠是扎伊尔埃博拉病毒的自然贮存宿主,3 个种类果蝠 (hypsignathusmonstrosus,epomopsfranqueti,myonycteristorquata)体内同时检测到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基因组和抗体,这 3种果蝠可以隐性带毒 ;其他至少还有 4个种类果蝠(epomophorusgambianus,nanonycterisveldkampii,epomops-buettikoferi,eidolonhelvum)血清中检测到扎伊尔埃博拉病毒抗体。其他蝙蝠品种是否携带病毒或抗体阳性还需更多的调查。

  3.3 埃博拉病毒感染猪的可能途径

  猪是丝状病毒最新发现的哺乳动物宿主,埃博拉病毒在蝙蝠、非人灵长类和猪之间的传播途径还有很多未知问题,埃博拉(莱斯顿型)病毒自然贮存宿主还不完全确定。已证明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尽快调查清楚埃博拉病毒自然界贮存宿主、易感动物种类及对养猪业的风险评估是一项重要工作。

  4 我国防控埃博拉从中获得的启示

  做好埃博拉病毒易感动物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虽然目前发现的埃博拉病例局限于赤道非洲地区或菲律宾,但是蝙蝠作为现有的基因型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其大量群居、迁徙特性等生态特点增加了埃博拉流行病学复杂性。有报道指出一些种类的果蝠迁徙距离超过 2500km,所以埃博拉病毒经国外蝙蝠迁徙扩散到我国猪群的风险不容忽视。开展我国边境地区家畜和蝙蝠等埃博拉病毒流行病学调查为科学制定埃博拉传入我国风险评估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做好埃博拉病毒防控的技术储备研究。埃博拉一旦传入我国,仅对养猪业的危害不低于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烈性传染病,再加上埃博拉病毒人畜共患带来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影响难以想象。为此我们兽医主管部门应联合卫生部门加紧进行埃博拉诊断技术研究、疫苗研究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技术规范,做好埃博拉传入我国的应急预案,以充分的准备应对潜在的疫病威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