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语言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社会语用习俗自然也会受到某些影响。[1]
微语言的出现以及它们所隐含的某些新概念、新思路或新观念不单是语言内部的力量造成的,还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诱因。
一 微语言的界定
微语言的范围比网络语言的范围更加广泛,微博、微信、微电视、微电影、微简历、微课程等"微媒介"中的社会用语均可被称为"微语言".微语言的传播以网络为载体,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其分类方式呈现多元化,按载体或者平台分,有微博、微信、微简历、微课程、微访谈、微小说、微电影、微直播等;按社会语用的表现形式分,有文字、符号、数字、动画、声音、视频等;按交际者的社会角色分,有官方和个人两种;按说话者的身份透明度分,有实名和匿名两种;按其社会效应来分,有消极和积极两种[2].
二 微语言社会语用的类型
(一)纯文字微语言
纯文字微语言是网民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类,其生成方式主要是通过谐音,可以借助以下几种手段:汉语拼音智能输入法、汉字方言读音、音译、拆字、变异叠音。如:1. "斑竹"表示"版主",这是根据汉语拼音智能输入法生成的谐音词汇;2."母代"表示"没得",是根据南京话的发音生成的谐音词汇;3."血拼"表示"shopping"、"轰趴"表示"home party" 等都是采用音译手段吸收外来词对其进行汉化改造生成的谐音词汇;4."马叉虫"表示"骚",是根据拆字的手段将某些汉字庖丁解牛生成的谐音词汇;5."跑跑"表示"自私自利、道德缺失" ,是把两个叠音字放在一切赋予新的中文含义而生成的词汇。
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方式进行词语替代而派生新词义的纯文字微语言深受网民追捧,有些微词汇的产生不拘泥于汉语词汇间传统的谐音替代模式,甚至通过使用汉语词汇谐音来替代新造西方外来词汇,这种灵活的造词方式使得一些汉语固有词汇的含义得到了扩展。
(二)纯字母微语言
通过纯字母构造的微语言也是很常见的交流形式,主要有三种生成方式:一是用汉语拼音的声母构成;二是用英语的首字母构成;三是用英文单词表示。如:JJ 表示姐姐,JP表示极品、WBD 表示王八蛋,NND 表示奶奶的等是用汉语拼音的声母构成;OIC 表示 Oh,I see,OMG 表示 oh my god等是用英语的首字母构成;Nod 表示点头,sigh 表示叹息等是用英文单词表示的;LZSB 原是"楼主傻逼"的首字母缩写形式,后被网民流传成"兰州烧饼",但意思还是未改变,用来谩骂楼主。由于网民中多为年轻人,普遍接受过教育,略懂一些英语,在网络交流中为了显示身份、张扬个性所创造的这些缩略词还是收到了欢迎。有些口语中的粗俗词汇经过这种特有的缩略处理方式而披上了文明的外衣,从而被广大网民接受认可。
(三)纯数字微语言
纯数字微语言是把数字引入语言之中并根据谐音赋予丰富神奇的内涵,巧妙地把数学与文化结合在一起。因为数字的输入快捷、简单、方便,且表达感情显得比较含蓄,所以多数网民会喜欢借用数字而不是直接用语言来表达,使情意表达的方式幽默婉转,充满温馨浪漫的气息,从而容易获得对方的好感。此外,数字表达还有调侃诙谐的意味,并能满足网络上表达快速、简洁的要求。这种独具一格的新颖微语言形式被广大青年网民在各种即时聊天工具和软件中广泛使用。如:51396 表示我要睡觉了;0837 表示你别生气;526 表示我饿了;687 表示对不起;53770 表示我想亲亲你。
当交际双方处于有数字替代的交流场景中,需要对语境熟悉并对聊天对象有足够的了解,并且熟知数字常被赋予的意义或充满想象力,同时忽略数字的原本意义而理解各数字的即时所指,才能获得好的交际效果。
(四)纯符号微语言
网民们创造了具有形象生动和丰富感情意义的简单符号来表示某种特定的表情、含义进行交流,这些符号幽默诙谐且富有情趣,能够传达愉快心情,拉近距离。如:"- -"表示"无语"的表情;"* * *"表示某些不雅的语言;"="表示" 等"的含义;"Zzzzz……"表示睡觉的样子;"<@-@>"表示醉了。
纯符号微语言的表达减少了文字录入的时间,有效地解决了文字录入无感情色彩的缺陷,增加了聊天的情趣,也更利于网民之间的交流,促成了微语言的形成[3].
(五)语码混搭微语言
各种拼贴、杂糅的造句方式生成了语码混搭微语言,这些微语言甚至被介入比喻、借代、谐音等修辞方法,在交流中更加别致、富有情趣、生动俏皮。如:B4(Before)表示以前,f2f(Face to face)表示面对面;偶非常稀饭偶的 GF,常常陪她去血拼或逛街吃 KPM(肯德基、必胜客、麦当劳)[4];老师要 HOLD 住啊,这么晚还在加班 ING.混搭的语体现象成为近年来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它顺应着时尚界流行的"混搭风潮",大都是中英混搭式微语言,都是和社会热点结合流行起来,但热点一旦过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因此,每年随着热点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混搭形式。
三 微语言社会语用的文化心理透析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从来都是共生共存的,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既蕴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蕴藏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法和人生价值观[5];而文化离开语言也无法表达和传播,文化的保存和传播需要借助语言,文化的记载和储藏也需依赖语言。在当前"微时代",网民借助虚拟的平台和自由的环境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微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传递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反映普通民众的文化心理。
(一)社会关注、跟从众俗的文化心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齐美尔提出,社会人有两种需要,一是顺应社会的需要,即"社会相符需要";二是要与周围的人有差别,即"社会差别需要".网民们将世界社会热点人物和重大社会事件创造成"微语言体",用来讽刺或抨击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对社会丑陋现象的厌恶。从某种意义上说,微语言激活了中国网民的舆论,为公益、体育、娱乐等等年度大事件推波助澜,更能使草根一族的非凡之处家喻户晓,扩大了名人的影响力,同时也传递着榜样的正能量,既是人们关注现实世界的一种表达,也是人们从众从俗的文化心理的充分体现。
(二)民族信仰、委婉表达的文化心理
每个民族都有信仰、崇拜和禁忌的事物,他们坚信一些语言能够带来幸福和吉祥,特别是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春节中,拜年用语就是一种直接体现。在网络新媒介下的微语言创造中,就带有趋利避害、委婉含蓄的文化心理。[2]
中国文化中用得多的一个词汇"红红火火",就是语言对于趋利避害的表现。有时在面临一些不便说的话或不便表达的情感,通常就需要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说出来,从而使得粗俗的内容变得典雅,而这也恰巧符合汉民族的内敛文化心理。
(三)新异追求、彰显自我的文化心理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微语言的使用者主要是中、青年人群,他们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很反感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追求新异、抛弃传统、不墨守成规的心理促使他们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来彰显自己的个性和释放生活与工作的压力。有时,为了使自己的言语脱颖而出,夺人耳目,就需要追求个人用语的新颖别致。"微语言体"的万民追捧从侧面反映了青年网民的传统的内敛、谨慎心理的弱化,追新求异、彰显自我的文化心理的增强。[6]
(四)情感宣泄、追求乐趣的文化心理
语言是人们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所面临的学习、工作、生活、交际等压力过大,极易产生郁闷、烦躁、愤怒等情绪,[2]除了通过旅行、运动、谈心等方式排解压力外,各种各样微语言的自由使用也可帮助宣泄内心的情感。与此同时,幽默诙谐的微语言是人们简单而又不失单调的生活的直接体现,在生活中,只要是有趣的事情、有趣的画面、有趣的话题,都普遍能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不少欢乐和乐趣。
(五)价值诉求、吐槽社会的文化心理微语言是民众主体性存在的表现,并且随着其在人们中的频繁使用,潜移默化地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微语言也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示着普通民众的价值诉求,成功地成为了大众社会的主流语言,并以强大的渗透力与影响力左右着普通民众的价值观选择。[7]同时,微语言作为普通民众用来集中反映对社会事件的不满和对当下生存状况的感慨等社会热点问题和态度的载体,从本质上说,都是源于社会现实问题和自身生活状态,也展示了当下民众对当下社会吐槽。
四 结 语
微语言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它大大丰富和繁荣了社会语言的形式与内容,作为网络语言的先锋,从个人出发、影响群体,甚至波及社会,使用者也由独白个体发展为对话双方,演变成"多声道的狂欢",这是"微媒介"背景下的人们文化心理的映射,更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时代特征。透过微语言可以解读人们在电子横行的信息时代中积淀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体现了现代社会多元、多层面的社会文化心理。[8]
微语言已经成为了一种引人注目的语言现象和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微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林纲。网络新闻语言的语用分析[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10.
[2]周芬芬。论微语言的社会语用平衡[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4,(2):124-127.
[3]黄兵。网络词汇变异的社会文化心理透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110-112.
[4]严军。后现代视域下网络语言文化心理[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10):70-72.
[5]黎昌友,等。从网络语言看当代青年的文化心理[J].成都大学学报,2012,(6):16-18.
[6]王梦,等。网络语言流行原因解析[J].河北学刊,2014,(5):25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