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心理语言学论文

不同发展阶段下心里变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3-03 共4875字
摘要

  一、心理语言学与认知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它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言系统发挥作用,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知识和能力。它是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去了解信息加工过程本身和作为信息加工系统的听话者的特性。心理语言学的发展状况可以以1957年为界限,1957年以前的心理语言学注重对词的研究,并且明显地使用联想的方法,理论上也强烈的倾向于联想和条件反射的学说。与此相反,1957年以后则着重把句子作为研究单位,强调规则系统而排斥联想和条件反射过程的理论,使得语言对语言心理学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忽视的自然还有认知。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学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心理的内在发展和他的心智能力。它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产生的各种可变因素,认为学习是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过程o Singe式1990年)指出:对语言的研究是一个心理问题,因为语言是人类大脑的产物,而心理学是关于大脑的科学。

  语言的习得,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外语,都是在自然或非自然的情况下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获得。前者更在于无意识,后者则更看重学习者自身的努力,也相对困难的多,但是在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习得的困难程度亦是有所不同。

  二、婴幼儿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一)天性与教养

  提到心理发展,就必须明确一个概念,即所谓的天性-教养问题:天性是指遗传的作用,教养是指环境的作用。遗传和环境的作用总是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发展的历程其实就是人一生中天性和教养交互作用的过程。

  语言习得是一个文化过程,即不会通过基因遗传的方式传给下一代。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遗传的作用。神经科学家研究发现,人在学习的时候树突[树突是神经元用来接受大多数信息的部分。}会发生细微的变化。然而,遗传因素并不不会单独发生作用,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往往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人们常说,这个人很有语言天赋,所谓的天赋就是指一部分遗传基因在起作用。几乎所有的人类特征都是由生物遗传特征和个人的经历共同塑造的,这就是天性和教养的相互作用。如果一个人非常擅长学习外语,可以很快掌握多门外语,那么他的能力是由遗传潜能和后天经历共同塑造的。遗传决定了潜力,经历决定了潜力如何实现。另一种方式来说就是;天性负责计划,教养负责实施f((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美)菲利普·津巴多第116页]to(二)婴幼儿时期的语言习得。

  人类的一个确定性特征就是人类掌握了语言。语言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对语言的掌握是惊人的:新生儿不知道任何文字,但是在短短的几年内,任何新生儿都能流利地说出他们经常听到的语言,或者写出经常看到的语言。发展心理学家们相信,婴儿具有能够帮助他们学习语言的天生能力。

  根据语言先天论,婴幼儿之所以能够习得语言,不是仅仅靠模仿,而是遵循天生就设定好的步骤来掌握环境中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婴儿在出生时,脑中便已经建立了让他们能够理解话语和说话的结构。实际上,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人类语言的基础部分是遗传这一观点提供了证据。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类大脑中的布罗卡区,即运动皮层上的运动语言中枢,便是控制语言的理解与习得。乔姆斯基把所有这些可以让人们说话的结构统一叫做语言习得机制。这些与生俱来的规则让婴幼儿能够更为容易地发现所接触语言的特定模式。

  婴幼儿在学习母语时所经历的阶段是相似的。针对这一现象,就可以说,婴儿具有天生的用于语言发展的"程序",而且这种程序会自动适时运行。而在这其中,不同文化中的孩子学习语言的具体过程又存在着差异,又说明孩子天生的语言能力并不是僵硬的机制,具有一种适应性。最近研究发现,语言的学习虽然受到人脑天生结构的影响,但是,我们小时候所学的语言也会调整脑的结构。例如,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其大脑可以清楚区分四个不同的声调,而以印欧语系语言为母语的人就无法发出阴阳顿挫,即使日后他们学习中文,也会对音调很困扰。

  除了能够感知语音,婴儿天生还会发出语音。这是因为人类的发生器官非常适合发出语音。所以,早在婴儿能够使用词语之前,他们就能发出许多和话语相似的声音和音节,如"ma-mama" o婴儿在这个阶段也许还会遵循对话的"规则",比如轮流发声。这就是牙牙学语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几乎能够发乎多有语言中能听到的声音。

  但是天生的语言能力还不足以让孩子开口说话,他们还必须学习特定语言的词语和结构。所以,对于几岁大的孩子来说,学习母语的语法和词汇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不过,婴幼儿学习语言的能力十分惊人。调查显示,在两岁的时候,一个普通的儿童已经掌握了几乎一千个不同的词语。在6岁前,词汇量激增到1万个。而且,儿童掌握词汇的速度在6-10岁时还有加速。

  儿童学习词汇和语法的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单语阶段、双语阶段和电报式语言阶段。单语阶段大约开始于1岁,孩子会说出单个具象的名词或动词,如"妈妈"或"喝".稍后,他们才学习如何将词语连在一起以表达复杂的想法。

  幼儿期用创造性思考问题的右脑功能比理论性思考问题的左脑功能更强,所以应充分利用这段时期对幼儿的右脑进行适当的刺激,使其右脑得到很好的发展。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情感因素,往往幼儿在外语学习中会积极参与、大胆开口模仿,他们对另一语言未形成自己的态度,这就避免了很多成人因对外语的否定或排斥态度而影响外语学习的现象。

  所以,如果从单语阶段就对幼儿进行母语和外语同时训练的话,那么二语对他来说也会习得和母语相似的程度。但有一点必须要注意,就是要营造一个相对应的语言环境,婴幼儿时期,环境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至关重要。这就好比,一个中国孩子在德国长大的话,他就只会把德语当做母语,而对中文一窍不通。但若是他的家人给他营造一个双语环境,他便可以很好掌握这两门语言。

  总之,在婴幼儿阶段,母语习得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二语习得也会容易很多,满足儿童的内在需求,会使得他们学的和母语一样好。

  三、青春期阶段的语言习得

  青春期一般会以生理上的变化为界限,比如月经初潮。青春期,少年少女的身体发育进一步成熟,同时也是他们认知变化的时期。并与之伴随着社会情感压力。

  皮亚杰理论中的最后一个认知发展阶段会从青春期开始,这一阶段的成长与复杂抽象思维的能力有关,这个阶段就是形式运算阶段。通过运用形式运算推理能力,青少年可以使用抽象思维以及有步骤、有逻辑的方法来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心理认知变得复杂化,并产生一定的逻辑性,对于身边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但是自制力却不成熟,容易受到诱惑。母语的习得在此阶段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平,依旧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母语课程的学习,使得他们的理解力进一步强化,开始走上提高修养的道路。

  这个时期,他们的思维处于相当活跃期,由于二语习得不是一个整齐划一可以预测的现象,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知识不只是采用同一种方法,二语习得是由学习者和学习环境两方面有关的多种因素而产生的,这两方面的各种因素互相影响导致了二语习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学习。

  青少年对于第一语言也就是母语的掌握程度很高,就会对第二语言产生影响。学习者第一语言的知识会干扰他们学习第二语言,而相同的地方则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这一过程叫做"语言迁移",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相同的部分对语言学习起积极作用,不同的部分起消极作用。青少年脑内形成的固定思维和语言模式,会在无意识中加诸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去,从而造成一种混乱。

  比起婴幼儿阶段,青春期母语习得有更多的主动性,然而第二语言的习得也会受到一些条件的干扰和阻碍,加之,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很容易使其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厌倦,所以不能做过多的强制和干涉,兴趣也渐渐成为一个重要因素。

  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学生学习的英语,大部分都是一种中式英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无意识地将英语学习纳人到汉语文化模式中,继而造成中式英语。

  四、成年人的语言习得

  天性和教养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地制造变化,但是在成人期,变化既包括成长,也包括衰老。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的发展主要受到两种基本需要的驱动:爱和工作。当这些需要被满足以后,尊敬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会出现。其他理论家将成人的基本需要归类为亲和或社会接受的需要、成就或能力的需要和权力的需要。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青年人和中年人的需要是亲密和"繁衍".年轻成人将要面临的挑战是与其他成年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亲密即为能够对他人做出完整的承诺,无论是在性、情感,还是道德方面。

  因此,在这一阶段,语言已经不仅仅是会说和写,而要更多的与用于社会交际层面,语用学就显得格外重要。为了应对社会上各种复杂的关系,语言已经不仅是以言指事,更要以言行事甚至以言成事。要立足于听者,考虑所言对听者的效果。

  关注语境和交际礼仪比语法更重要,也是这一时期,人类进行语言学习的重点。

  但是,由于母语和第二语言存在的文化环境不同,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便要首先了解其所在国家的文化和社会。否则便会闹出很大笑话,这边又成为了习得第二语言的一个障碍,母语学习的深化,两种文化的对比,使得二语习得变得更加困难,时间,地点,场合,文化规范,社会习俗,无一不成为需要关注的方面。

  到了中年,那些没有解决早期同一性和亲密关系危机的人也许会经历"中年危机".这些人会质疑过去的选择,变得愤世嫉俗、停滞不前,在极端情况下,还会变的自我放纵。这时候语言就成了攻击的工具,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二语习得便更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五、老年人的语言感知

  从生理角度来看,变老往往意味着身体机能的衰退:精力不再那么充沛,细胞的运转不再那么有效。而从认知的角度,表老未必意味着衰退。实际上,许多能力,包括专业技巧和某些方面的记忆,甚至还会随着变老而有所提高。因此,当变老时,可以预料到两种变化-收获和损失。

  人在步人老年的过程中,视力和听力都会衰退,以至于接收信息的能力变弱。脑的某些部分,特别是额叶,在变老的过程中部分萎缩,然而并没有证据表示这会让健康人的智力普遍下降。老人处理信息的方式不同,他们会调用脑部更多的区域来弥补部分脑组织的衰退。研究表明,一些能力会随着变老而有所提高,比如老年人的语言表达技巧和社会技巧会比年轻人更好。

  但是由于记忆力方面的问题,他们对于学习记忆新鲜事物会显得吃力。一个老人可以回忆起以前发生过的事情,但对刚刚接触的事物却无法掌握。这一问题往往出在处理和存储新信息的那部分记忆。

  所以,老年人对于早已习得的母语会拥有很高水平的表达技巧,甚至对于以前阅读过的东西记忆犹新。却不能再在这个阶段学习第二种语言一方面。母语的根深蒂固会制约着对第二语言的理解,另一方面,储存新信息的能力渐弱,对于词汇语法的记忆会出现很大困难。

  老年阶段,对于语言习得所表现出的就是,母语水平高超,然而对新语言"学不会",这个学不会不是因为智力,而是因为处理和储存新信息的部分出现了问题。

  六、结语

  综上所述,大致可以这样来总结,婴幼)L时期(包括儿童)是学习和掌握母语的关键时期,同时对二语习得的干扰最小,很容易达到接近母语的水平。青少年时期,母语学习提高一个层次,思维逻辑性更强,二语习得要因人而异。成年人时期,掌握母语的表达技巧和与人交流的方式,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二语习得会变得有些困难。到了老年时期,语言技巧超过年轻人,鉴于处理和存储新信息的记忆出现问题,二语习得困难极大。

  了解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人类心理和生理特点,有助于更好地选择学习时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