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心理语言学论文

今后加强心理语言学本土化研究的建议

时间:2018-08-09 来源: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孙颖,葛明贵 本文字数:6720字

  摘要: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范式, 立足心理学视角, 较系统地整理了我国心理语言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 明晰了研究基本阶段和发展脉络, 划分出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三个时期:1949年之前的引进与萌芽时期、1949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本土化探索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恢复和快速发展时期。通过对发表于国内6种权威心理学刊物上的心理语言学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又把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时期划分为起步、波动、增长三个阶段。此外, 反思当前心理语言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提出今后加强心理语言学本土化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 认知心理语言学; 实验心理语言学; 认知科学;

心理语言

  一、研究背景

  心理语言学是一门较年轻的交叉学科, 从概念内涵上看, 其包括两个研究视角:一是语言学, 二是心理学。目前, 语言学界的研究, 大多从外语教学、二语习得方面进行描述, 所用方法多是理论思辨, 有少量关于母语的研究也多限于理论探讨, 实证研究不多。心理学界做了大量关于母语 (也有少量的外语、双语) 的语言认知研究, 但没有系统的全面梳理, 有关心理语言学的综述性理论成果不多。桂诗春于2000年系统地梳理了国际上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但没有提及国内的研究概況。李绍山、李志雪和夏中华等人对国内心理语言学概况作了概括分析, 但他们偏重于从语言学角度搜集资料, 采用理论思辨的方法。钱玉彬和洪雷于2014年从实证出发, 梳理了国内近十年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内容, 但他们的抽样来源不明确, 抽样方法不具体, 因此得到的结论很难让人信服。罗婷2009年的硕士论文《近二十年国内外心理语言学研究综述》中抽取的286篇文献样本源自两类刊物:国内16种外语核心学术期刊和中外心理语言学核心期刊。其中, 233篇来源于外语类刊物, 10篇来源于国内心理学期刊, 43篇来源于国外心理语言学期刊。很显然, 这里的分析立足于语言学视角, 其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心理学界关于心理语言学的相关研究仅有10篇, 这是不可思议的。此外, 语言学界一般认为我国的心理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从国外介绍引进的, 而且以此为起点, 把我国的心理语言学发展阶段依次划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但在划分阶段上又不尽相同。基于此,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范式, 立足心理学视角, 系统整理了我国心理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相关成果, 明晰了研究的基本阶段和发展脉络, 以期为心理语言学的后继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我国心理语言学领域的早期研究 (1949年之前)

  (一) 时间阶段 (背景) 与代表人物

  在心理语言学学科正式诞生前, 相关研究归属于儿童心理学范畴。19世纪末20世纪初, 是国际上心理语言学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在我国, 心理语言学及其相关的儿童语言研究, 也是发轫于20世纪初。五四时期, 国门洞开, 西学东渐, 高觉敷译介的《儿童心理学新论》中有一节“观念的学习:语言与思想的问题”。这些译著虽然对儿童语言着墨不多, 但毕竟有了儿童语言的雏形。到了20世纪40年代, 黄翼编著的《儿童心理学》则用了整一章共四小节阐述儿童语言的发展, 并提到了语言的重要性, 以及儿童语言的差别、教练及毛病, 并在后面的章节——儿童训导问题举例中, 用两节探讨了口吃和使用左手的儿童问题。此时期不仅对儿童语言的观察更加细致, 而且注意到了言语障碍的干预。张耀翔编著了《儿童之语言与思想》, 这是较早的一部关于儿童语言的专著。此外, 还有艾伟、陈鹤琴、郭灿然、祝雨人等一批有识之士, 不遗余力, 或编译, 或译介, 引进西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儿童语言学便随着儿童心理学的引进为国人所知。

  (二) 研究内容及形式

  在引进的同时, 我国学者也对儿童语言进行了最初的研究,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 对儿童语言的发展进行个案的追踪记录, 如陈鹤琴对其儿子进行了连续两年半的心理发展及语言发展的记录, 并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他采用摄影记录的方法, 描述中国儿童最初几年发展的特点资料, 这与当时美国格赛尔的《儿童生活的最初五年》所用的方法几乎完全一样。陈鹤琴的研究在儿童心理学史上不仅是具有开创性和典范性的研究, 而且为了解中国早期的心理语言学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提供了同期中外儿童心理发展包括语言发展对照的蓝本, 其书中甚至还提到了特殊儿童:耳聋和口吃儿童。第二, 对西方的有关成果进行了检验。黄翼、祝雨人在《儿童语言之功用》中对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语言的社会功用进行了重复实验, 补充或修正了皮亚杰的结论。第三, 开始了本土的心理语言学研究。除上面讲的陈鹤琴的研究外,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 艾伟围绕小学国语, 编制测验, 用实验方法进行了一系列阅读心理研究。此外, 他还运用调查、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 其成果集中反映在后来发表的多部专著中, 如《初中英语拼字错误之心理》《阅读心理·国语问题》《阅读心理·汉字问题》等。在当时学术界热衷于复制西方理论及方法移植的态势下, 艾伟立足本土进行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无疑是一种开创性的突破与超越。

  (三) 主要结论

  从总体上看, 此期的研究成果不多, 但是开创之功不可磨灭。可以说, 早期的心理语言学研究源于儿童语言研究, 是随着儿童心理学家译介西方儿童心理学引进, 在借鉴、吸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本土儿童语言研究, 其中, 陈鹤琴、黄翼、艾伟的贡献较大。特别是艾伟的研究, 研究内容涉及字、词、辞句、篇章阅读, 以及书法、汉字的测量和音、形、义研究, 还有国语、外语教学心理研究, 几乎涵盖了当今心理语言学的大部分内容。研究方法采用科学测验和实验手段, 研究对象包括小学生、中学生 (后来还涉及大学生) , 其研究为心理语言学 (儿童语言学) 从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奠定了基础。

  三、我国心理语言学的近期研究 (1949年之后)

  (一) 20世纪50—20世纪60年代的本土化探索

  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初, 随着较早的心理学刊物《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的创刊 (分别为1956年和1964年) , 国内的心理学研究论文得以发表, 研究内容涉及母语记忆、语法规则、外语教学及汉字的辨认。如游性慎、赵莉如等人用汉语虚实词、四字短语、文言短文等研究遗忘和识记方法, 李丹、缪小春等人对学龄儿童理解寓言、比喻词, 掌握连词进行研究;林凤藻、陈光山等人对背诵诗歌散文等课文展开研究;李美格等人对英语和汉语的教学进行研究;曾性初等人对汉字笔画进行研究。特别是曹传詠、沈晔较早用速示方法对小学儿童辨认汉字字形进行试探性研究, 这些研究对目前有关汉语、汉字的研究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这期间, 曹传詠、骆传芳等心理学家对国外的心理语言学进行了正式介绍。以上说明, 我国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无论是在发端之初还是在探索阶段并不比西方国家落后, 只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 我国的心理语言学研究没有机会与国际同步形成独立的分支学科。

  (二) 改革开放后, 我国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阶段特征

  1. 基于对国内权威心理学刊物上有关论文的分析

  以中国期刊网某大学图书馆镜像网站为平台, 确定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里的心理学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学报》《心理学探新》和《心理与行为研究》六种杂志为本次研究的资料来源。内容样本为197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发表在上述六种刊物上的有关语言研究的论文, 通过阅读篇名、摘要和引言, 最后确定1 634篇为心理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文献, 抽样依据如下。首先, 作者明确说其研究论题是心理语言学或认知心理学的热点之一。桂诗春认为, 从本质上说, 心理语言学应是认知心理语言学, 因此, 笔者把归为认知心理学热点的有关语言的研究论文纳入心理语言学的范畴是有依据的。其次, 心理语言学除了研究语言的产生、理解、习得和言语障碍外, 还研究言语的脑机制、计算机模拟、语言和认知的关系、语言的社会性使用、语言的应用及基础理论研究等。因此, 通过阅读篇名、摘要和引言, 笔者把研究以上问题的文献作为本次研究的抽样样本。对这些样本按年代进行统计, 并根据统计结果绘制了1979—2013年间论文增长趋势图 (分别见表1和图1) 。

  2. 改革开放后, 我国心理语言学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根据论文发表的数量和发展特点, 笔者将国内心理语言学研究发展阶段分为三个时间段:第一阶段, 起步阶段 (1979—1998) , 此阶段时间较长, 前后跨越20年, 发展较缓慢;第二阶段, 波动阶段 (1999—2004) , 此阶段发展很不稳定, 起伏较大, 但总体趋势是增长的;第三阶段, 增长阶段 (2005—2013) , 此时期发展较迅速, 呈稳步增长趋势, 年均发表论文数在80篇以上, 2013年突破了100篇。国内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心理语言学研究, 相关研究成果日益增多。

  表1 心理语言学论文年代分布一览表  

 

  笔者之所以把第一个阶段称为起步阶段, 而不是李绍山、李志雪和夏中华等人提出的引进阶段, 是因为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者对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不完全引进于国外。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年, 主要还是本土儿童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 的恢复, 研究方式主要是以实验为主的实证性研究, 而不是语言学界认为的:此时期国内的心理语言学只是基于对国外心理语言学的介绍和引进, 以及对国外著作的评介和翻译, 研究几乎没什么原创性。起步阶段之所以长达20年, 是因为这个时期, 我国的心理语言学年均论文量总体都较低, 差异不大, 而且研究大多是以传统的测量法和认知心理学的反应时方法, 计算机还没有普及, 先进科学技术的眼动法、事件相关电位 (ERPs) 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 MRI) 等方法还没有条件开展, 所以研究进展缓慢。

  第二个阶段, 波动阶段。这一时期, 研究突破了儿童语言的框架, 开始涉及成人语言, 大学生被试增多, 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 除儿童语言的产生、习得和发展, 语言的理解特别是语篇的理解研究大大增强, 语言与其他认知过程、语言的心理机制研究逐渐增多, 除研究正常人外, 语言障碍研究开始增多。但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或受其他条件的限制, 这个阶段起伏较大, 但总体是增长的趋势。

  第三个阶段, 增长阶段。研究领域向纵深方向发展, 研究方法多元化, 在母语研究持续增加的基础上, 第二语言和跨语言比较越来越受到重视, 人们对语言的产生、理解和习得的了解更深入。除此之外, 人们对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即文化、社会因素的思考越来越多。随着先进科学技术如眼动技术、脑电图 (EEG) 、事件相关电位 (ERP)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 (f MRI) 的使用, 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脑机制, 从而为语言教学、言语缺陷的诊断和治疗、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等领域提供重要的应用价值。

  图1 1979-2013年论文数量增长情况

  

  四、我国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问题反思

  尽管国内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 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第一, 语言学界和心理学界没有很好地沟通, 共同致力于国内心理语言学研究。从语言学界和心理学界发表的论文可以看出, 二者之间的介入不多。第二, 心理学界的基础理论研究需要加强。从心理学界看, 许多学者做了大量实证研究, 但对理论的探索还不够, 而语言学界的实验设计和现代实验方法也需改进。第三, 理论指导下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固然非常重要, 但研究方法过于追求高科技化, 不利于学科发展, 传统的研究方法不能丢弃。随着高科技眼动、ERP、f MRI研究的增多, 观察法、个案法和访谈法越来越少, 甚至近几年都没有。而这些研究方法作为成本较高的实验研究的细节补充, 缺少了则是令人遗憾的。第四, 研究对象的失衡。大学生被试过多, 儿童和中老年人偏少, 这对研究语言的产生、习得与丧失非常不利。第五, 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还需进一步拓展。语言产生、习得与发展的研究增幅不大, 除语言教学和阅读外的应用也不多, 语言的计算机模拟比例不升反降, 这些问题都值得注意。

  五、结语

  我国的心理语言学并非完全的“舶来品”, 确切地说, 它发端于20世纪“五四”前后, 启蒙于西方的儿童心理学 (儿童语言学) 思想, 结合本土的语文教学和外语教学经验,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期, 遭遇闭关锁国、政治动荡、经济落后等坎坷, 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契机, 研究才得以全面恢复。20世纪80年代中期, 随着语言学界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 不断介绍、引进国外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国内心理语言学才由弱到强发展起来, 研究队伍逐步壮大, 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本文基于对国内心理语言学的历史回溯, 明晰了研究的基本阶段和发展脉络, 划分了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三个时期:1949年之前的引进与萌芽时期、1949年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本土化探索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恢复和快速发展时期。依据对国内6种权威心理学刊物上发表的心理语言学论文的统计分析, 笔者又把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时期划分为起步、波动、增长三个阶段。通过历史梳理得出, 我们应坚守心理语言学在我国历史上是客观存在的, 只是缺少系统地梳理。但心理语言学在语言学界和心理学界之间的沟通不够, 应加强理论和实证的结合研究, 同时深入挖掘我国本土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积极探索我国民族语言和国外民族语言的异同, 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语言学本土理论。

  参考文献
  [1]艾伟.初中英语拼字错误之心理[M].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实验所, 1935.
  [2]艾伟.阅读心理·国语问题[M].北京:中华书局, 1948.
  [3]艾伟.阅读心理·汉字问题[M].北京:中华书局, 1949.
  [4]曹传詠, 沈晔.在速示条件下儿童辨认汉字字形的试探性研究--III.中枢因素对字形辨认的影响[J].心理学报, 1963, (4) :280-286.
  [5]曹传詠, 沈晔.在速示条件下儿童辨认汉字字形的试探性研究--II.字形结构的若干因素对字形辨认的影响[J].心理学报, 1963, (4) :271-279.
  [6]曹传詠, 沈晔.在速视条件下儿童辨认汉字字形的试探性研究--I.字体大小照明条件和呈现及反应方式对辨认时间的影响[J].心理学报, 1963, (3) :203-213.
  [7]曹传詠, 沈晔.小学儿童分析、概括和辨认汉字字形能力的发展研究--I.在速示条件下辨认字形能力的发展[J].心理学报, 1965, (1) :1-9.
  [8]曹传詠, 沈晔.小学儿童分析概括和辨认汉字字形能力的发展研究--II.分析概括字形能力的发展及其与辨认发展的关系[J].心理学报, 1965, (2) :121-133.
  [9]曹传詠, 沈晔.小学儿童分析概括和辨认汉字字形能力的发展研究--III.精细辨认的发展[J].心理学报, 1965, (2) :135-140.
  [10]曹传詠.心理语言学和通过言语研究思维的若干问题[J].心理科学, 1965, (2) :29-38.
  [11]陈光山.在语文背诵中诗歌与散文的遗忘发展问题[J].心理学报, 1964, (1) :84-93.
  [12]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 (上、下册) [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5.
  [13]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 2000.
  [14]桂诗春.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语言的感知、理解与产生[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15]黄翼, 祝雨人.儿童语言之功用[J].中华教育界, 1935, (7) :69-208.
  [16]黄翼.儿童心理学[M].南京:正中书局, 1947.
  [17]考夫卡.儿童心理学新论[M].高觉敷, 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3.
  [18]李丹, 缪小春, 武进之.学龄儿童理解寓言、比喻词的年龄特点[J].心理学报, 1962, (2) :125-135.
  [19]李美格.小学一年级英语教学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 1960, (4) :262-268.
  [20]李绍山, 李志雪.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回顾与展望[M].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2) :27-33.
  [21]林凤藻.学前儿童背诵古典诗文的个案观察[J].心理学报, 1963, (2) :98-105.
  [22]骆传芳.六十年代初的心理语言学[J].语言学资料, 1966, (2) :25-28.
  [23]罗婷.近二十年国内外心理语言学研究综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9.
  [24]缪小春, 时蓉华.小学高年级学生连词掌握特点的初步调查[M].心理科学, 1966, (2) :35-41.
  [25]彭聃龄.语言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26]彭聃龄.汉语认知研究--从认知科学到认知神经科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7]钱玉彬, 洪雷.近十年国内心理语言学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探讨[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1) :63-66.
  [28]R Gaupp.儿童心理学[M].陈大齐, 译述.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5.
  [29]沈家烜.心理语言学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8, (2) :2-9.
  [30]石林平, 张东红.心理语言学五十多年发展评述[J].甘肃高师学报, 2013, (3) :131-134.
  [31]夏中华.应用语言学范畴与现况 (下册) [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12.
  [32]游性慎.初一学生对汉语虚实词遗忘特征的初步探讨[J].心理学报, 1964, (4) :377-398.
  [33]曾性初, 张履祥, 王家柱.汉语的讯息分析--I.文句中汉字笔画的省略与恢复[J].心理学报, 1965, (4) :281-290.
  [34]曾性初, 张履祥, 陈昭宽.汉字的各种笔画的使用频率的估计[J].心理学报, 1965, (3) :212-214.
  [35]张耀翔.儿童语言与思想[M].北京:中华书局, 1947.
  [36]赵莉如, 曹日昌.初中学生的识记方法--I.对四字短句的识记方法[J].心理学报, 1963, (4) :312-320.
  [37]朱曼殊, 缪小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38]Carroll D W.Psychology of Language 5th ed.[M].Blemont:Thomson Higher Education, 2008.
  [39]Scovel T.Psycholinguistic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孙颖,葛明贵.我国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历史轨迹及其问题反思[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1):66-70.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