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园心理剧又称心理情景剧, 是在心理剧的基础上演化而成的。它是指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通过戏剧创作和艺术表演的形式, 对问题进行直观化的描述、解释和引导, 通过学生“自己演, 演自己”来进行一定的角色置换, 即在舞台行为和生活行为的比较和评价中贯彻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效性, 可将校园心理剧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 在这个过程中, 要从教学准备工作出发, 注意校园心理剧实施的重点、难点和要点, 这样才会促进校园心理剧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校园心理剧;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校园心理剧又称心理情景剧, 是在心理剧的基础上演化而成的。它是指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通过戏剧创作和艺术表演的形式, 对问题进行直观化的描述、解释和引导, 通过学生“自己演, 演自己”来进行一定的角色置换, 即在舞台行为和生活行为的比较和评价中贯彻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1]校园心理剧来源于大学生生活, 能生动地再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与生活场景, 通过它可以向学生 (演员与观众)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帮助学生提高处理各种困惑、心理问题的能力, 使其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这种生动有趣的表演展现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和理解, 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所以, 这种形式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实践教育中得以应用, 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3]
为了促进学生的感受与理解,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应将校园心理剧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教学的课堂, 通过校园心理剧的教育性和启发性, 达到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改变、自我成长的教育目的。本文总结了两年来我们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 对校园心理剧在课堂应用的重点、难点和要点进行了总结, 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一、教学准备:心理剧介绍
学生是校园心理剧课程教学的主体, 他们既是课程的受众, 也是课程的主体参与者, 因此, 在课程开始时, 要向学生介绍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让学生更清晰地明确自己在课程中的角色和任务。首先, 在第一堂课时, 要向学生介绍校园心理剧的内涵、特点、作用及将心理剧引入课堂的原因等, 让学生对校园心理剧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其次, 要根据班级人数划定课程学习小组。心理剧的表演需要在团队合作中进行, 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与人相处和沟通的方法, 使得表演的过程具备了教育的功能。最后, 各小组通过随机抽取或协商沟通等方式, 从设定的主题中选择一个主题, 教师按照课程教学安排, 确定好各小组心理剧创作与演出的时间和顺序。
二、教学重点:编写心理剧本
校园心理剧剧本要求能反映大学生生活实际, 突出展现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与困惑, 并提供问题解决方法, 引发学生思考与共鸣。优秀的剧本是校园心理剧的灵魂, 校园心理剧剧本的编写是教学工作的重点。
1. 确定心理剧主题。
教师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划分教学模块, 通过问卷调查选取大学生的心理热点话题, 确定校园心理剧的主题, 包括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爱情花开”“挫折与压力”五个主题, 让每个小组选定其中一个主题, 按照心理课教学进度安排顺序进行创作和演出。
2. 选取典型案例。
只有源于大学生真实生活的校园心理剧才能切实反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进行心理剧创作时, 教师要在保密的前提下, 为学生提供典型的案例, 指导学生由生活案例出发编写剧本, 或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工具查询案例故事, 搜寻心理剧创作素材。
3. 完成剧本创作。
教师指导各小组学生围绕选定的主题进行心理剧的编写。为保障课堂教学的有序性, 我们规定每部心理剧演出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这就要求学生在剧本创作时把握好时长, 在限定时间内, 通过场景转换、角色对白、旁白介绍等方式, 完成一部剧情紧凑、能引发共情与思考的心理剧剧本。
三、教学难点:指导心理剧演出
优秀的剧本只有通过精彩的演出才能呈现给观众, 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达到心理教育的效果。如何通过表演的方式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内心矛盾冲突、情绪体验与感受、问题解决方法等传递给观众, 是教学工作的难点。
1. 确定演职人员。
组长协调组织, 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参与性, 通过自愿报名方式, 选定心理剧中各角色的演员, 包括主角、辅角、群众演员等, 并安排好相应的工作人员, 包括导演、旁白、场景、道具、音乐、灯光等工作人员。其中, 对主要演员的选拔最为重要, 演员的舞台表现力与感染力是心理剧演出能否成功的关键;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对演出有锦上添花的作用, 能增强舞台效果。一部完整的心理剧演出需要小组成员交流沟通, 需要所有演职人员各司其职、分工协作, 这样才能保证有效完成。
2. 组织演出排练。
演员利用课余时间熟记剧本台词, 导演要协同组织排练。因为普通学生很少有舞台演出经历, 为保证演出效果, 教师或有舞台经验的同学要参与指导, 要保证在每次正式演出前能组织一次完整的彩排。
3. 进行课堂演出。
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心理剧剧本, 选取心理剧在课堂上呈现的时间点,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演出心理剧。比如, 学生围绕“自我意识”这一主题创作的心理剧《从头开始》, 讲述了一个大学男生沉迷网络游戏而迷失自我, 经过内心激烈的斗争和朋友的帮助, 重新认识自己, 以积极的行动投入到新的大学生活的故事。在课堂教学中, 在介绍了自我意识的内涵、构成及发展阶段后, 我们向观众呈现这一心理剧, 由此引出大学生可能面临的自我意识问题, 并进一步讲解如何改变与发展自我。
四、教学要点:心理感悟与分享
校园心理剧作为心理教育的途径, 其最终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体验与共鸣, 产生心理教育作用。因此, 在演出结束后, 一定要引导学生思考与体会, 让其分享个人感悟。
1. 演出剧组总结提升。
在心理剧演出结束后, 演出剧组人员根据自己剧组的选题和创意, 结合在心理剧编写及排演过程中的体会对该剧进行总结评价, 旨在分享感悟, 点出创作主旨。
2. 观众分享感悟。
在演出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演员与观众的互动, 演出结束后, 引导观众分享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通过分享与讨论, 加深学生对心理剧的理解。
3. 教师点评与引导。
心理剧演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部分, 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提纲挈领地对心理剧进行总结评价, 引导学生认识其反映的心理问题, 探讨问题解决方法。
五、教学反思:优势及改进
通过实践操作证实, 校园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具有积极的作用。这种教育不是家长和老师的说教, 而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这种教育不是外来的强迫, 而是学生自助、自醒的自我教育[4]: (1) 校园心理剧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提高学生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参与度; (2) 校园心理剧能够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提高课堂互动性, 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 校园心理剧加强了小组成员的协作沟通, 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 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同时也让大家体会到了分工合作的乐趣; (4) 校园心理剧以生动的方式, 灵活地呈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能够引起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 引导大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 容易被学生接受和采纳。
受大学生人数众多、班级规模较大、师资力量有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校园心理剧在课堂运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需要进一步改进。第一, 应尽可能小班化教学, 保证小组成员都能参与到心理剧创作和演出中, 调动观众对心理剧的参与;第二, 应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 比如教室要有较宽敞的舞台, 要配备多媒体和音响设备等;第三, 合理安排心理剧时间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 以保障整体课堂内容顺利完成;第四, 对校园心理剧进行评价, 将学生参与创作、演出等的成绩纳入考核, 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韩菁.校园心理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0) :95-97.
[2]马家峰.校园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研究——以福建省高校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2 (6) :59-61.
[3]沈绮云, 李黎.心理剧在高校体验式积极心理教育中的实践[J].广西教育, 2013 (47) :94-96.
[4]刘桂芬.高校在运用校园心理剧引导学生心理健康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校园心理, 2010 (5) :327-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