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地方戏曲表演风格的形成,是经过舞台表演的反复实践, 多次验证而确立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特点:
一、动作粗犷、架式夸张
黑脸、大红脸"扎架"时,要求收腹、挺胸、腆臀,呈"三道弯",手需过顶,五指张开,状如虎瓜。 武将出场后常用踢腿、 打飞脚, 发怒时则双足跳起,伴以"吹髯"、"转眼"、"活腮"、"晃膀"等动作表示暴躁。 平调有系由木偶戏演变而成一说, 至今形体表演还残留原始的痕迹。 枣梆传统剧目 《三开膛》演出中有"活台子"的传统表演,全台上下齐心合力晃动临时搭起的演出舞台,幅度之大,可用有山崩地裂之势去形容。 这种夸张之极的表演,表达了县令苏云龙惊惶失措、 胆战心惊的内在情感。
山东梆子表演传统中有"武老包"一说,是指包拯文官火性,外表稳重大方、大公无私,内心嫉恶如仇、暴跳如雷。 皇亲、恶官犯法难逃,不"斩"之,则"铡" 之,"铡则腰断三截 ", 文戏需得"武唱 ",在 《天赐禄 》《铡赵王 》等剧中都有"武"风。 例如在《铡美案》一剧中包拯临铡陈世美之前, 勾画了特殊扮相,歪戴相纱,绾起满,卷起袍袖,掖起蟒,赤膊登案,亲自掌铡。 此种表演方法突出了包拯嫉恶如仇, 不畏强暴的刚直性格, 表达了观众的审美情趣和要求。
二、豪迈奔放、感情充沛
在菏泽地方戏曲的传统表演程式中有 "犟拎起"、"外撇连儿"、"母鸡旋窝"、"猫洗脸"等运作,用以表现角色勇猛、 豪迈的情绪和敏捷、 充沛的感情。 "推圈"是为了突出剧中脚色昂首阔步的豪迈英姿,推、合时强烈的摆动双臂,手眼相随。 要求双脚抓地,一步一个窝,虎虎生气,步步起尘。 柳子戏传统剧目《打登州·夜取》中的史大奈,推圈时有力豪放,要求双足大跳,全身腾起,以示角色的遒健有力。 例如:山东梆子传统剧目《两狼山》中杨家父子的演唱感情充沛,显示了对国家、民族的诚挚感情。 另外,山东梆子《哭剑》中的苏妲己,柳子戏传统剧目《金锁记》中的窦娥等角色的演唱,如泣如诉、声情并茂菏泽地方戏曲中不少行当的发声均要求用 "假本嗓", 此种发声法将"真"嗓(即 本嗓)和 "小 " 嗓 ( 即 假嗓 ) 的 转换,运用得巧妙,不露声色,难分"假本"而故称之。 山东梆子着名演员窦朝荣, 柳子戏着名演员张春雷均是此种发声的优秀代表。 通过他们两人的唱腔录音可以分辨出窦朝荣"假本嗓"的"本 "嗓成份多一些 ,张春雷 "假本嗓 "的"假"嗓成份多一些,而山东梆子的另一位着名红脸演员任新才的 "假本嗓"的"假"嗓成份则更多。 他们塑造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脚色形象, 演唱时声域开扩,洪亮劲拔,慷慨激昂,吐词清晰,至今为后人推崇。 部分艺人称他们的嗓子为 "夹板子嗓"、"疙瘩嗓"等,虽然形象,但无说服力,因为他们将"假本腔"与"拙嗓"、"老本哨"混为一谈。
三、载歌载舞、虚实相生
菏泽地方戏曲的传统舞蹈表演是在相互吸收, 触类旁通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例如:山东梆子传统剧目《美良川)和柳子戏传统剧目《打登州》等剧中的秦琼均有载歌载舞的耍锏表演;莱芜梆子传统剧目《反西唐》中的樊梨花和大弦子戏传统剧目《火龙阵》中的景三春等人物的舞蹈表演也同样别具风采。 一些优秀的表演受到观众的交口称赞:"金马驹子银铃铛, 不及立楞一晃荡。 ""立楞"的这种"晃荡"表演显然是技压群芳的。 "立楞"本名宋玉山,山东梆子着名青衣艺人,能戏很多。 六十年代初在山东戏校执教时, 仍可想见他当年表演的艺术魅力和风采。
在表演中, 艺人们不以自然主义的模仿去博取赞叹, 多是以程式动作的表演,做到虚实相生,以感情和特定环境的结合,作为程式动作的依据。 如以鞭代马,以桨代舟,开、关门,上、下楼,虚城、虚桥、虚轿、虚酒宴、虚砌末等的运用, 均是靠表演者和观众通过虚虚实实的表演, 在意会中共同创造的一个个"实体". 例如:柳子戏传统剧目《玩会跳船》中肖文勤右腿屈立,左腿盘于右膝处,躬身静"坐"在路旁,等待失钗者找寻的表演; 丫环云霞左手一划,右手一点,将一见钟情的白月娟和肖文勤的 "视线" 能弯来扭去而不"断线", 这种夸张的虚拟表演受到广大观众的赞叹和同行的首肯。 但山东梆子传统剧目《黄牛分家》中的黄牛、柳子戏传统剧目《白兔记》中的白兔等角色,则是以形传神,以实取胜,同样是虚实结合, 是表演的一种夸张变形手段。
四、节奏强烈、高亢劲拔
在菏泽地方戏曲中, 在对角色的个性和舞台节奏的处理上, 多采用强烈、尖锐的手段,烘托激烈的情绪。 例如:柳子戏传统剧目《孙安动本》中,徐龙脚踩、 蹲坐以至踢翻龙案的身段表演和以"黑虎铜锤"要挟、恫吓万历的身段表演激化了冲突情势; 山东梆子传统剧目《黄鹤楼》中,赵云竟能将周瑜两次三番踢上圈椅,又踢下楼梯,也是为了加强剧情的紧张局势; 在平调传统剧目《李炳征南》中,李炳腹背受敌,回城不能,迎战无力,表演时运用技巧将髯口由黑变黪、由黪变白,刻意地渲染了紧张而尖锐的特定环境。
过去山东梆子、 柳子戏、 大弦子戏、平调、枣梆等剧种都曾使用过传统的"四大扇"、"尖子号", 平调剧种如今仍循旧制。 大钹大号的演奏如撕云破雾,裂石开山,威武雄壮的很。 加强和烘托了粗犷、彪悍的特有气氛。 随着发展,各个剧种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四大扇、尖子号,一听就是大平调",成了该剧种的特有标志。 枣梆在唱腔的尾音处常翻高八度, 并能将一些不是同韵或临韵的 "跷辙" 字句也演唱的朗朗上口, 并十分自然。 如该剧种传统剧目《狄青借衣 》中 ,狄姐上场时的唱词中的末字分别是嚷、郎、纂、簪、面、尖、上、当等,有的属"苍桑"辙,有的属"天仙"辙,可枣梆艺人利用其原有的山西语言特色,将其"合二为一",使之天衣无缝, 令人折服。 平调有一种特殊的"讴"腔,平调的讴腔以吸气发声 ,用以表达脚色激昂或喜悦的情绪。 现在菏泽市平调剧团的许多演员仍然刻苦地训练此种发声方法,努力保持其传统。
五、生动细腻、源于生活
地方大戏中表现家庭伦理、 神话传说、 男女爱情和民间生活的传统剧目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利用通俗易懂的语汇和形神兼备的生活动作的再现,塑造出具有充沛感情、生动细腻的脚色形象。 例如:山东梆子整理改编剧目《墙头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通过活灵活现的表演和通俗易懂的语言, 将大乖等人的卑鄙心理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如大乖听到其父张木匠有私蓄时, 立即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有钱? 好,有钱就是爹,像你这样的爹,有十个八个的我都背动了! "其辛辣的讽刺,何其妙也。 再如:《柜中缘》中许翠莲的巧妙表演,也是大多源于生活基础, 才将天真无邪的少女表现的尽善尽美。 《黄牛分家》中的卢万仓,以竹筷夹"肉"时,哆哆嗦嗦,表现"肉"已熟烂了。 含在口内似有其物,且喋喋有声。 表演者的道白声同老叟,缺齿露气而又吐词清晰。 这种研究运用庄户人的语气使道白口语化,更显真实。 柳子戏传统剧目《黄桑店》中的店家对待秦琼、罗舟、史大奈分别不同的态度, 形象地说明市井小民的心理状态。 《观灯》中的胡读经自己造成的遭际, 也是在生动有趣的表演中揭露出角色的愚昧无知和顽固迂腐的本性,此类有血有肉、亦庄亦谐、妙趣横生的脚色,都深受观众的喜爱。 柳子戏着名演员张春雷被称为 "活张飞",平调着名演员申德高被称为 "活敬德",若无精深功力,是不会创造出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 更不会获此美称的。
参考文献:
[1]苗 晶。山东民间歌曲论述[M].济 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2]倪 种之。中 国曲艺史[M].沈 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
[3]辛力,安禄兴。山东地方曲艺音乐[M].济宁:山东省出版管理处,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