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戏曲把子功对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都有着辅助剧目的功效,也是每位戏曲演员不可避免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功课。戏曲四功“唱、念、做、打”中的“打”是不可或缺的表演手段,把子更是戏曲武打的主要表现形式,本文针对戏曲的把子功进行探究。
关键词: 把子功; 戏曲舞台道具; 表演技巧;
一、把子功来源与介绍
把子是戏曲舞台道具的统称,舞台上所用的刀、枪、剑、戟、斧 、钺、钧、叉、拐子、流星、塔、鞭、锏、锤、抓、棍棒、镗、槊等均是戏曲舞台上所用的十八般兵器。还有些特殊兵器如峨眉刺、九节鞭、三节棍、圈等。上述的这些兵器在戏曲舞台上都已形成了单个或群体的表演艺术,而戏曲把子功是由武术演变过来的。武术的把子一般来说是各家门派的搏斗运动和套路对打,而戏曲把子是将武术的套路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的舞台表演艺术。戏曲把子的套路不同于武术,是根据剧情和人物而编排的,不同的剧目不同的人物套路各异,百花齐放。有单对儿的套路对打还有群体套路(档子)等,还有的是根据戏曲大师们的舞台实践形成独特武打的表演艺术,各具特色。
二、戏曲把子的作用
戏曲把子功是每个行当都应具备的基本形体表演,并非武生、武旦(刀马)、武丑、武花应学好,文行的演员也应该熟练掌握此门课程。作为训练演员形体身韵的重点基础课,无论生旦净末丑的哪一行都必要学扎实。一个戏曲演员在舞台上的身段好看与否,有无韵味,与把子功的基础是否扎实有着必然的联系。像马连良、周信芳等这样的大师,虽然是老生行,但在舞台上武打功力都是各显神通,是后人学习的榜样,也正是这两位大师凭借过硬的把子功,再加上独树一帜的唱腔与表演风格,才能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形成了流派并传世后人,这也就足以说明把子功对每位演员的重要性。
戏曲舞台上常见的就是跟开打,即跟敌人搏斗的拼杀内容,让戏曲的表演艺术更加丰富饱满,而这里面就有把子功的表现。戏曲把子不单单是套路对打、档子等表现形式,有些兵器也是有独特的套路展示。例如舞台上常见的下场花:有枪(单枪、双枪)下场,刀(单刀、双刀)下场、《大闹天宫》孙悟空的耍棍、《霸王别姬》虞姬的舞剑、《乾元山》哪吒耍圈、《当锏卖马》秦琼的耍锏、《野猪林》里鲁智深的舞禅杖等等。还有两三种兵器组合在一起的舞蹈表演:例如《八大锤》陆文龙使的双枪,在舞台上既可以单独组成一套舞蹈动作又能当作战场上的兵器驰骋杀敌,还有《扈家庄》扈三娘的宝剑、戟、马鞭三种兵器的表演组合。武生戏《小商河》《界牌关》等等带有不同兵器的表演程式,这些表演程式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构成戏曲“四功”唱、念、做、打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特别在表现战斗场面时,它以高度凝练的程式化动作艺术地再现生活,扩大了戏曲表现生活的范围。由于有的剧目部分表演当中没有唱段,仅仅靠表演反而会有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给观众呈现出来的画面既精彩又猛烈,这就是把子在戏曲舞台上存在的重要性。
三、戏曲把子的表演技巧
(一)舞台感
把子在戏曲舞台上不要过多地追求不求真实,戏曲把子是一门表演艺术。戏曲演员因为要在有限的舞台上表现出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带有武打的场面,在身段的组成上要有程式、套路,场面应交代清楚、干净,同时在对打的过程中还要照顾到观众的视角,避免重叠。即使是档子里的群体舞蹈动作,也要注意舞台上的调度合理,在最后集体亮相的画面也要对称美观。例如《雁荡山》群体舞蹈表演,即使在火爆激烈的武打场面,也能达到舞台与艺术美的统一。
(二)内容感
服从剧情、服从人物、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有章法,有目的,有规律。还要将动作打得合情入理,当简则简,应繁则繁。演员不可以跳出人物的性格和关系,从而达到刀上有情、枪上有戏的目的。例如大家都熟知的《三岔口》,里面的摸黑对打即便在很强烈的舞台灯光下,依然将观众带入了剧情当中,因此这种表演艺术获得大众认可并流传至今。这就是通过把子结合剧情的内容,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
(三)节奏感
在戏曲舞台上,无论是对打还是群体档子都具有节奏性和舞蹈性。把子的节奏就是指演员或与演员之间动作的纽带,除了要表现人物和剧情的发展,还要打出鲜明的节奏感,将手、眼、身、法、步做到协调一致。除此之外,还要配合好锣鼓经的伴奏,只有将这些要求有机地结合,才能在刻画人物上运用自如。例如《挑滑车》《长坂坡》的大战,虽然都是“对枪”,但是由于人物与环境的不同,因而在打法及要领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四)优美感
戏曲武打又不同于武术表演,主要区别除了戏曲的程式动作,还有形体动作的一指一站、一进一退等,同时还要将手、眼、身、法、步有机地配合,从头到脚都要有韵律和节奏的美感。还要与锣鼓经的配合即伴奏音乐,从头到脚都要呈现出韵律美和节奏美,注意身段的韵律和节奏的紧密配合。很多艺术家们总结了长期在舞台表演的经验,形成了独有的表演艺术和表演风格。例如宋德珠的出手戏,据记载宋德珠先生在舞台踩跷打出手的时候脚底下的功夫非常了得,将表演和技巧结合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这也表现了戏曲武打的一种优美感。
四、戏曲把子的艺术规律
(一)训练要点
把子功是评判一个演员的表演及身段协调水平的标志之一,把子功的基础也直接影响到戏曲武戏表演的质量,所以要求在戏曲表演过程中,要打得有感情、有节奏、有章法。把子功的各种套路是根据不同兵器的特点和招数决定的,也有不同的要求,要打出“攻防”感。把子的进攻术语:刺、砍、撩、削、劈、扫、甩、点等。防守的术语:挡、拨、盖、搅、压、封、闪等。双方要配合默契、丝丝入扣,才能得心应手。所谓一套把子、万千性格。讲究的是稳、准、狠,稳而不乱、动作精准、节奏鲜明。不要卖弄技巧,而是要从剧情人物出发,为塑造艺术形象而服务。举个小例:像《赵家楼》里华云龙与王通的一套对刀,这套对刀是富连成的老把子了,不同于其他的把子,不求火爆,只求打出意境、打出美感。笔者有幸追随李幼斌(李盛斌之子、国家一级导演)多年,并且学习了这套赵家楼的对刀。是他带我打开了戏曲“四功”的大门,潜心学习把子要领及精神,使我一名老生演员对戏曲把子的概念有了重新的认识。如何打出意境?打出美感?我认为除了传统的把子口诀,例如“单刀看手、双刀看肘”等要领以外,还要打得自如、有情有色。整套把子从锣鼓经的安排来说,由“急急风”起,“四击头”亮相,接“战场”,再接“马腿”“急急风”,“四击头”亮相后,“丝边一锣”收式。这套把子整体的表演节奏不能求快,看似简单的套路,有些对打甚至是小五套的元素,但难就难在手、眼、身、法、步的运用,双方要丝丝入扣、得心应手、慢而不断、意段神连的这么一套全方位训练的体会,真正是富连成把子的特色之一。这套把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华云龙与王通在“对刀夸将”用了一个身段动作,术语叫“曹操献刀”,要求“左手掌、用手持刀(上半身呈托刀式)、左脚存腿虚点地,重心在右脚的这么一个动作”。因此,演员应准确地掌握把子功表演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以外,动作还要有粘、软、柔、绵、随、合之分。以下是我对把子“六字诀”的一些领悟:
粘:就是默契,无论对打还是群舞都要逢扎必贴、逢绕必粘等。
软:不是泄劲,要上身稳、下身紧。
柔:指气息别横,动作流畅、美观。
绵:打起来不能笨拙,轻重虚实。
随:脚沉、步稳、脚步跟随要有章法。
合:要合法,劲头与气口要合。
(二)武打布局
戏曲武戏要注重把子的布局,技巧与剧情的配合要做到恰到好处。例如《长坂坡》的赵云与《挑滑车》的高宠,虽然都是勇猛武将,但在舞台上的武打场景却不一样。《长坂坡》是武生的文戏,不能一味地追求火爆,只注重武打的部分而忽略了剧情里的人物和情境。还有些以文为主、以武为辅的剧目,就老生来说,比如《南阳关》《战太平》《定军山》等,不同的剧都有不同的把子套路。在过去的名角儿里都有自己的下把(下手活)跟随左右,一来长期在舞台实践有了一定的默契,打起来顺手,二来他们都有自己的“私房把子”,所以很多名家在舞台上尤其是把子功都是大放异彩,不相伯仲。因此在武打布局中,要深知剧情的真实表现与人物塑造才是戏曲表演艺术的精髓。要想在舞台表演中突出表现把子特点,加强对戏曲人物形象和剧情的结合,来增强戏曲舞台表演的特点,就必须将把子功与剧目情节和人物个性相结合,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掌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因为它不仅是戏曲的艺术瑰宝,也是一组完整的艺术表演和一代一代传承的艺术结晶。
五、结束语
多年的教学经验与艺术实践使我对把子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在认识当中不断地深入了解,戏曲把子是通过不同的程式表演和动作技巧构成的套路模式。打把子时不但要强调动作的准确性,还要求动作的协调性,要时刻知晓把子是手眼身法步的综合训练的基础课程。通过对这些把子功的学习与理解, 无论对今后的教学,还是在集成的基础上创新,都会起到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熟练掌握手、眼、身、法、步, 不仅能展现把子功艺术的特性,而且还能发挥出戏曲的表演功能,增强戏曲舞台艺术的魅力。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戏曲把子是演员身训的灵魂,是戏曲表演艺术的关键,不要只偏重一项技能的发展而忽视了把子的学习与训练。继承传统、不忘初心。前辈艺术家们正是用了极大的心血和汗水才换来的武打真经,我们要将这些精湛的武打技艺传承发展,加强把子功的学习与训练,进一步掌握四功五法的综合运用,从而创作出更多更经典的剧目和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 李幼斌.谈谈把子功.福建戏剧,198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