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木偶戏要好看, 首先体现在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以及人物性格与动作细节的刻画。因此在选题与改编时, 发挥木偶艺术之所长, 将故事再提炼集中, 在表现手法上充分发挥木偶的趣味性与生动性, 让孩子们能感受木偶文化的独特之美。
关键词: 木偶戏; 《小放牛》; 趣味性; 生动性;
在众多传统艺术中, 有许多适合青少年儿童的题材, 如果能用孩子们感兴趣的表演形式演出, 相信能唤起他们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因此, 我尝试将京剧《小放牛》改编成木偶剧, 在表现手法上充分发挥木偶的趣味性与生动性, 让孩子们能感受木偶文化的独特之美, 使孩子们有兴趣接受传统艺术, 培养小小传承人, 这也是我创作的初衷所在。
一、传统戏曲题材, 以细节动作来体现人物
《小放牛》是流行于河北省民间的歌舞小戏, 常被融于戏曲音乐之中。传统京剧《小放牛》以牧童和村姑逗趣玩乐为基调, 俏皮的小牧童故意出难题拦住村姑, 两人一问一答, 边歌边舞, 表演生动, 虽然其故事情节简单, 却风趣幽默。整部戏时间长达近二十分钟。如果木偶戏单以戏曲演唱的形式来体现, 这样的形式和时长对于现代的小观众来说难免会出现注意力转移的状况。
木偶戏要好看, 首先体现在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 以及人物性格与动作细节的刻画。如果剧本、题材缺乏这些因素, 木偶演不好, 观众看着也无味。因此改编时, 发挥木偶艺术之所长, 将故事再提炼集中, 把戏曲中的演唱以细节动作来体现, 编排时撷取了“牧童”牧牛, “村姑”在买酒的途中迷路, “村姑”路遇“牧童”问路, “牧童”指路、拦路, 牧童与村姑对唱歌舞, “村姑”骗过“牧童”溜走等六个片段组合了八分钟的木偶戏“小放牛”, 从这六个方面展现人物性格, 抓住儿童的“好奇”的心理特点, 发挥木偶所长, 吸引观众。
二、京剧腔调改编成湖南花鼓戏的唱腔
音乐是木偶剧的是核心, 是无声木偶的灵魂, 它能让观众从听觉感受上触动心灵。湖南木偶戏本身没有独特的音乐与声腔, 以各地方戏曲音乐、民歌、小调等音乐为主。湖南各地的民歌、小调繁多, 音乐资源十分丰富, 同时复杂的地形常常令各地的方言十里不同音。湖南花鼓戏风趣幽默“接地气”的表演特点, 民间小调式的旋律与曲调朗朗上口, 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因此, 在进行木偶剧《小放牛》的音乐设计时, 考虑以原汁原味的湖南花鼓戏的唱腔和念白进行编曲设计。如剧中“牧童:听说你们那里的姑娘都会唱小调, 你唱一首听听 (牧童一副很期待的样子) ”, “村姑:我呀……不会唱! (先是故意留给牧童希望, 边说边眨着眼睛走到一边, 突然转过头回答) ”, “牧童:不会唱?不唱我就不让你过去 (牧童希望落空, 生气地拦住去路) ”……, “牧童哥, 我唱得好么?”, “唱得好!唱得好!”。两个孩子的一问一答的念白, 风趣诙谐, 以湖南方言唱出来, 将戏里边娇俏的小村姑, 活泼淘气的小牧童的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 小观众们很快被剧情吸引住了。
三、人偶同台的开放式表演舞台
传统的湖南木偶戏表演时, 演员是不露面的, 他们藏身于幕后, 操纵着台面上的人物 (木偶) , 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表演。如今的木偶戏, 不仅题材更宽广, 形式也更多样, 更加具有包容性, 而且善于吸收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 不断与时俱进, 利用现代各种艺术手段, 结合木偶表演技艺的特点加以吸收融合, 使木偶表演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开创新意。
《小放牛》采用了人偶同台的表演形式, 根据情节将全剧分成两个表演空间。从开场至“牧童”要“村姑”唱歌的表演都在挡布后面;而当“村姑”不答应“牧童”唱山歌, 选择跑向另外一条路时, 演员同时来到挡布前面。这样一方面巧妙地拓展了表演空间, 给观众产生由远及近的舞台调度;另一方面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 更增加了观看的兴趣。为了剧目的趣味性, 因此全剧不设舞台布景, 使观众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两个小木偶身上。同时这种趣味性来自孩子们的生活, 使小观众产生共鸣。如:当“村姑”问路时, “牧童”故意指东道西, 将“村姑”弄得摸不清方向团团转时, “牧童”最后用了一个顺风旗的动作亮相, “村姑”走到“牧童”身后与他背对背, 出其不意的用鞭子轻轻地抽打“牧童”的头, 这个组合动作既体现“牧童”的顽皮, 又凸显了“村姑”泼辣的特点。在“牧童”请“村姑”唱歌遭到拒绝时, “牧童”拦路, “村姑”生气的背转身, “牧童”在一旁急得抓耳挠腮, “村姑”悄悄地转头偷看“牧童”, 却又被“牧童”捉弄得吓了一跳, “村姑”生气的鞭打“牧童”, “牧童”蒙头躲闪。剧中两个孩子打打闹闹不依不饶的情节都来源于生活, 通过夸张的表演体现出来, 每每在演出的时候非常吸引小观众, 并使孩子们忍不住哈哈大笑。由于剧情安排得紧凑, 充分利用趣味性的情节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于是, 观众跟着一环扣一环精彩有趣的剧情推进, 对传统戏曲产生了兴趣。
四、在木偶操纵上巧用传统戏曲表现手法
木偶戏表达人物的手段, 不单是靠说唱, 同时用鲜明的形体动作来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木偶戏的真正演员是手执它们的操纵者, 演员要将自己通过对角色体验所孕育的感情与情绪, 注入木偶的体态动作中, 使之传神。在模拟戏曲程式性的动作时, 有些动作不能完全操纵自如, 某些虚拟动作因模拟得不像, 使人不易理解, 这样就需要将有些动作省略掉, 最大限度地运用木偶舞台艺术的综合性、可塑性和技巧性。如《小放牛》一剧中仅有两个人物, 利用两个人物表演故事, 并且要吸引观众, 操纵表演者就要注重对人物的细节体现, 要透过木偶体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和剧情, 因此每一个动作都要力求精准表达。剧中“牧童”的表演效仿戏曲中的小丑行当, 他的步伐蹦蹦跳跳、快乐充满活力, 为体现“牧童”的顽皮, 演员在表演时动作灵敏, 脚步有弹性, 头部灵活的摇动让头顶的小辫子甩起来, 使人物显得滑稽、夸张。“村姑”则是采用“小花旦”的表演方法, 步伐袅袅娜娜, 轻盈而又敏捷, 显得活泼干脆又不失少女的天真妩媚。例如“村姑”的出场动作就采用背身出场, 因为是背身对观众, 就更需要台步稳而轻巧, 时慢时快或者停顿, 最后在急急令的鼓点中亮相, 细腻的处理方式生动地体现了山路的崎岖不平, 使观众感受到传统戏曲艺术深厚的内涵和耐人寻味的魅力。
五、惠民演出与文化传承
该节目的首次亮相, 即是参加金狮奖第四届全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大赛, 得到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和广大观众的热烈好评, 获“优秀表演奖”。2017年5月赴摩尔多瓦参加第九届国际木偶节的演出获“大师”奖, 演出时观众们跟随表演一起鼓掌打节拍, 中国的传统艺术在摩尔多瓦观众中产生了共鸣;同年11月参加的由国家文化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承办的全国曲艺、木偶剧、皮影戏优秀剧 (节) 目展演的皮影戏和木偶剧专场演出, 精准细腻的操纵表演获得了同行的赞誉和肯定。该节目自创作以来参加各类传统艺术进校园、“雅韵三湘”惠民演出近百场, 凭借传统戏曲艺术的巨大力量, 木偶剧“小放牛”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希望更多的观众通过观看能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并喜爱上传统艺术。这是对木偶剧《小放牛》创作改编最好的认可, 也是我创作《小放牛》的收获和意义所在吧。
木偶戏历史悠久, 小小木偶从远古走到当下, 虽几经波折, 但依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木偶艺术蕴含着民族文化小小基因, 不论是在文化传承上还是艺术价值上, 都有着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更要勇于推陈出新, 这样才能重新焕发出其内在的生机。值得欣慰的是, 一大批木偶艺术先行者都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 拓宽了木偶艺术的思路与视野。相信, 在文化艺术的春天里, 我国的木偶艺术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昌敏.湖南木偶戏[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
[2]胡万峰.长袖善舞无远弗届——木偶剧艺术的前世今生及未来发展探究[J].云南: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6-3.
[3]许洁莉.传承精髓求“真”敢于突破求“新”——布袋木偶剧《虞姬别》创作谈[J].福建:艺苑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