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戏剧本、舞台与表演的戏曲化研究
来源:戏剧文学 作者:张生筠
发布于:2017-06-22 共11439字
内容提要:作为戏曲艺术,总要反映时代生活。表现清代生活的戏曲剧目,基本上是成功的。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现代戏,观众叫“话剧加唱”.“文化大革命”中创作的样板戏,尽管大家说三道四,但问题并没有解决。中国戏曲的特点不仅是唱,从剧本到舞台,到表演,都是有别于话剧的。评剧《杨三姐告状》所描写的生活和今天差别不大,是编导人员注意了戏曲化,所以像戏。我们有些现代戏不像戏的原因,是剧本、舞台、表演都没有戏曲化。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总是要创新,要发展,要反映时代生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它的艺术价值。京剧是在清代中期发展并完善起来的,它也创作了一定数量的反映清代生活的剧目,陶君起介绍说:“清代故事戏以《彭公案》《施公案》等公案、评书为主。短打戏较突出,黄天霸故事通过戏文,较原书影响为巨。《红楼梦》戏虽亦不少,流行较差。据清末实事改编诸剧目,大多以炫奇为主。”[1]P393通过陶君起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个大概了。他说的是很切合实际的,说明:(1)清代的社会生活已进入戏曲艺术;(2)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公案戏;(3)从表现形式上看是武戏,短打武戏较为突出。我们从今天能看到的一些反映清代生活戏中所得到的印象:前辈艺人的创造是很成功的。这些反映清代生活的戏是既表现了时代生活,把请安、跪拜,旗袍、黄马褂,顶戴花翎、旗头燕尾等旗人的生活习俗引进戏里,又保留了戏曲具有夸张、写意的美学特点,人们看了承认是戏。其原因:这些戏是戏曲化的艺术创造。
可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所创作的一些戏曲现代戏,很多都没有保留戏曲的特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人管这样的戏叫“话剧加唱”.经过 1964 年全国京剧现代戏汇演,继之“文化大革命”中推出了八个样板戏,这一说法渐渐消失。因为八个样板戏已是政治问题,一般人是不敢轻易评说的。实际上观众给一些搞得失去戏曲特点的现代戏所下的评语,用“话剧加唱”来概括是很准确的。这是很多观众看完现代戏的一种感觉,反映了我们的戏曲现代戏创作所存在的问题---没有戏曲化。这一问题至今仍没解决,或者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我们看曾得到好评的评剧《金沙江畔》,豫剧《朝阳沟》,京剧样板戏《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看中央戏曲学院近年新排的京剧《红色娘子军》,多不同程度的有这种感觉。这些戏剧团下的功夫很大,演员很优秀,舞美也很精彩,但就是有点不像戏曲。可是,最近我看了中国评剧院演出的《杨三姐告状》觉得是戏曲。这个戏是评剧创始人成兆才早年的作品。中国评剧院演出的是新中国成立后高琛根据原作的改编本。“《杨三姐告状》是个现代戏,但是他巧妙地运用了戏曲的技巧,使戏曲演员能在其中发挥自己的才能。”[2]P69故事的内容是根据发生在民国时期的真人真事编写的,所描写的生活内容与我们今天的现代生活很相似,人物的生活习惯,服装扮相、语言行动都和今天没什么大区别,可是看着却觉得是一出评剧。成老先生的戏曲造诣很高,功底很深。这个戏采取的是开放式结构,全剧十七场戏,杨二姐被害是故事的开端;杨三姐告状是情节的发展;到天津检察院上告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开棺验尸是故事的结束。整个戏是单线发展,明场向观众交待,这是典型的戏曲剧本的结构形式。我认为除成老先生的剧本外,是中国评剧院的导演、演员都注意了对剧中生活的戏曲化。中国戏曲的特点不仅仅是唱,它写意的美学思想和表演程式,在剧本、舞台、表演等方面都有很明显的特点。几十年来我们的戏曲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于戏曲化的问题还是缺乏认识,所以我们的戏曲现代戏创作,始终还是没有过关。
一、剧本的戏曲化。
戏曲剧本与话剧剧本是有着明显区别的。首先我们从剧本的结构上看,话剧名剧曹禺的《雷雨》是锁闭式结构;老舍的《茶馆》是人像展览式结构。戏曲剧本基本上不使用这两种结构方法。中国戏曲剧本的特点:(1)基本上都是开放式结构。这是它在形成过程受姊妹艺术评书和章回小说的影响,多运用从头至尾讲故事的方法所致。李渔说:“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3]P18戏曲剧本多为单线发展,主要故事情节都要明场向观众交待,基本上没有大段回忆。如京剧传统戏《白蛇传》,全剧 16 场“,游湖借伞”是白娘子与许仙相识,故事的开端;“端午惊变”是夫妻的爱情产生波澜,情节的发展;“水漫金山”是矛盾发展的顶峰,情节的高潮;“合钵”是夫妻被拆散,故事的结束。这完全是按着民间流传的故事,从二人相识着笔写起,中间穿插有法海化缘,破坏他们的爱情,白娘子、小青与法海斗争,最后失败被压塔下,故事结束,是开放式结构。(2)“戏曲在本质上是排斥写实布景的”,“对舞台时间和空间的处理采取一种超脱的态度,既不追究舞台空间的利用是否合乎生活的尺度,也不要求情节时间和演出时间的大体一致而是依靠虚拟的表现方法和连续上下场的结构形式,在一个空舞台上创造出了独特的意境,表现了生活的真实。”[4]P132比如评剧《杨三姐告状》的布景就不追求具体生活的真实。通过景片变换即表示时间、地点的改变。第二场伊始,杨二姐抱孩子去看病,裴氏上场与杨二姐相遇,接着大幕拉开就是裴氏的房间。第十二场是高贵章、高拐子、高占英走在回家的路上。第十三场杨三姐、杨国恩上场就是天津街头了。这后两场的景物和剧情都是通过演员唱、念交代出来的。这就是戏曲剧本的特点,是作家在写作过程就应该注意的问题。
可是,戏曲现代戏中有的剧本显然是受了话剧的影响,虽然不是明显的使用锁闭式或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却是采取话剧常用的截取生活的几个横断面来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剧中除了给人物增添一些唱词外,就是按照话剧的路子创作的。比如样板戏《奇袭白虎团》、豫剧《朝阳沟》、评剧《金沙江畔》都有这方面的问题。如《奇袭白虎团》的第一场先介绍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侦察英雄严伟才,他曾在安平里养伤;其次是揭露美帝的侵略本质和野心;第三写中朝人民的友谊,崔大娘与志愿军情逾骨肉;第四指出美帝又要发动新的进攻,调来了李承晚的王牌军白虎团。[5]P这一场所写的四件事,除美帝又要发动新的进攻是与揭露美帝的侵略本质有前后联系,其他事件都是并列关系。这不是戏曲“减头绪”单线发展的写作方法,明显是按照话剧的路子结构的故事。再如评剧《金沙江畔》的第一场:通过金万德介绍红军打了一个大胜仗,缴获大量轻重武器;金明要调来青年连任指导员;金明与金万德叔侄相见;金秀要生娃,政委谭文苏深入基层检查工作,看望金秀;侦察员抓到敌探,金明审问了解敌情,准备向黑虎寨发动进攻。[6]这几件事相互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基本上每一条线后面都有发展,这也是话剧的写法。
原文出处:张生筠. 中国戏曲现代戏的戏曲化问题——以评剧《杨三姐告状》对比之[J]. 戏剧文学,2017,(02):99-106.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