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产业经济学论文

云南滇傩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及增值模式构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22 共2529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人居环境得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大多数人的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前提下,人们对精神与文化的追求也日渐提升.因此,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加之云南省旅游业本身具有资源分布广阔、资源类型丰富、线路多样等特征,我们更应抓住这一机遇,充分挖掘云南特色文化.作为民族色彩与宗教意义较为浓厚及深远的云南傩文化,就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滇文化类型之一.

  二、傩文化概况

  傩文化最初源于中原洞庭湖地区,这一作为中国水稻文化的发祥地,拥有着温暖湿润的气候、大片沼泽地、丰富的水源而适宜水稻生长,成为了农耕文化得以长足发展的理想之地,而傩文化作为中国社会中传统农耕时代的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追求,需依附于农耕文化才能生存,也就发源于此了.而经历了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民族同化等,傩文化也越来越普遍地波及到全国的多个民族地区,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为主,云南作为少数民族种类和数量最为众多的地区,傩文化的融入,也使得云南的傩文化融合了各民族的特色民俗特征,更具有云南本土特色.

  三、滇傩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优势分析

  区位优势: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国内的桂、黔、渝、川、藏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越南、缅甸、老挝等国相邻,为云南省与其他相邻省市及相邻国家的交通联系提供了较好条件.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的优势下随着全球化发展进程日趋加快,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交流也更加广泛、深入,而作为拥有这样独特地理区位特征的云南省而言,其多样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也更多地参与到国际交流合作中,获得更多国际关注的同时,也增进了更多经验交流.

  文化多样性:在全国各省市中,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其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居住在这片红土高原上的26个民族有着各自独有的民族传统节日,构成了云南民族节庆文化的亮点,其中,包含有傩文化特色的有哈尼族、彝族、苗族、藏族等十余个民族,其民族自身特色与傩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滇傩文化的独特内涵.

  民间组织活力:以民间自发性组织、文化协会等为主要引导,民间艺人的存在,为滇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重要条件.

  (二)劣势分析

  缺乏统一管理:傩文化突出的聚落在云南较为分散,且交通及产业方面的联系不完善,没有形成统一的滇傩文化管理体制,滇傩文化虽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但由于文化产业管理运营没有统一,各文化团体、民间组织等各自为阵、分头经营,难以形成文化聚合力.

  忽视文化的活态保护:众所周知,云南资源的多样性和特色性使其旅游业发展快、旅游业收益高.于是也产生了一种现象,许多新兴旅游文化产业多注重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而非文化本身传承的历史性与地方特色性.

  文化创新力不足:滇傩文化保护现状存在发展模式单一、缺乏创新,主要根源在于缺少新兴力量的引入(包括新兴产业、人才等).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更新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新的资源,方能使其文化品牌效应得以彰显,逐步提升滇傩文化的文化活力.

  四、滇傩文化的增值模式构建

  (一)实现资源的整合与重塑

  仅靠滇傩文化的各种历史文化要素发展旅游项目略显单一、薄弱,要使地方文化的特色更突出,发展更加持久、稳固,还需要结合当地现有的其他资源.特别是对于云南这个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多样的文化大省,更是需要将众多繁杂的自然与历史人文资源融合在一起,进行资源的整合再利用,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多更具创新性的旅游文化项目.

  (二)健全和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首先,交通线路及相关设施的配套,一方面,基于云南省地形多变而复杂,许多具有特色特有文化的地方往往是老少边穷、交通极其不便利的地方这一现状突出问题,要使其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打通一条延伸向外的便利交通线路是关键.滇傩文化在云南省内分布较广泛,要形成云南的特色文化,就要使各种类型的文化聚合成一个整体,而文化的融合与串联则需要借助自身的关联性以进行类型划分,另外则是通过交通游线的组织,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

  其次,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对于传统文化积淀较深厚的地区,通常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要发展旅游,保障各类旅游文化项目的开展,一些必需的服务和设施也应满足生活和游玩体验所需.第一,对于本身生活条件较差的地方,应首先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包括房屋修缮、村民活动场所的配备、用水用电安全等;第二,道路交通的有效贯通,以保障当地居民日常出行的便利,增进当地与周边其他地区的交通联系性,从而促进傩文化旅游项目的宣传、推广第三,对于各条游览线路的规划,应配以相应的游客服务站点,为游客提供线路咨询、引导服务.

  (三)打造游线规划及与公共活动结合的发展模式

  基于前期的消费者需求、旅游产品发展前景、旅游项目运营管理机制的分析,对傩文化在各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区中赋予其不同的旅游项目主题,结合现状交通线路以及其他各类型文化活动,组织安排多样化的旅行体验线路.

  一方面,结合傩文化的传统民俗活动,可将其游览体验线路划分为:日程型游览线(一日游、两日游等),节庆型游览线(春节、傩戏文化节、各民族特色节日等),传统民俗游览线(傩文化祭祀活动),主题度假型游览线.另一方面,在活动策划安排方面,在农业生产满足当地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将傩舞、傩歌以及傩文化的相应民俗活动融入自然生态资源的整合重塑中,发展以休闲农业为基础的观光生态游览项目;结合各类傩戏的演出时间和各戏曲所属文化类别,形成不同文化体验的游览线路;而通过吸纳更多更广泛的文化创意产业,比如结合傩文化渊源的相关展示(图片摄影展、绘画展、雕刻艺术展等),以及相关工艺制作的工作室,形成具有傩文化特色的主题性文化创意体验园区.

  (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品牌效应

  扩大宣传,吸引各大知名企业参与项目投资、建设.傩文化的发展之路,仅依靠其文化本身的原真性、历史特色性略显单一、轻薄,要使其得以更广泛地宣传推介,还需对其文化资源进行重塑,对其文化产品进行重新打造、包装.这就需要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对傩文化原生产品及衍生产品的投资、运营,从而带动其文化产业的扩大化发展,以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失为一种切合实际的保护更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

  [2]从日本经验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J].神州民俗,2012(188).

  [3]慢生活引领新型人文商业[J].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旅游运营网.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