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产业经济学论文

永新县小屋岭皮革产业园发展举措及成绩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6-24 共7381字
论文摘要

  近两年来,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作为我国皮革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以制鞋、箱包为代表的皮革制品行业,逐渐出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北部渐进式的梯度转移态势。安徽、湖南、江西等资源和劳动力大省都在抢食“东鞋西移”这块大蛋糕。而随着福建省经贸委制定的“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和时间表的执行,在 2014 年底前,福建省境内生产规模 30 万标张 / 年以下的皮革厂,也将面临被淘汰的尴尬命运,因此,不少皮革企业纷纷在外谋求新的发展基地,“往中西部走”成为皮革产业的热门话题,这也直接促成一些新兴皮革产业基地的诞生,它们异军突起,在培养人才、调整结构、置换产能、提升产业方面不断努力,在承接转移中完成自身的转型升级,位于江西省永新县的小屋岭皮革产业园便是其中一个。

  2013 年 11 月底,《中国皮革》驻泉州记者一行人有幸再次走进江西永新县小屋岭皮革产业园了解情况,并先后采访了永新县的刘副县长和园区颜书记,对这个在革命老区兴起不久的年轻皮革产业园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打造新兴皮革园区
  传统产业迎来发展之“春”

  其实早在 2013 年 5 月,记者便与这个年轻的皮革产业园有了第一次接触,只不过由于当时行程安排得紧,并未作深入采访。时隔半年,这个坐落在江西永新县埠前镇,紧邻高速出入口、距县城只有 7km 的皮革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完善了不少,总占地 1 500 亩的皮革产业园,已建成了“一纵三横”路网,绿化、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全部完善 ;而之前刚下高速便能闻到的刺鼻皮革味已经微乎其微 ;不同于之前泥泞的土路,园区内的主干道也铺上了平坦开阔的柏油路,路两边也开始种植绿色植物了。

  据永新县刘利民副县长介绍,永新县牛皮加工业已有 600 年的历史,一直都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牛皮集散地之一,是永新名符其实的传统产业。解放初期,由于当地的制鼓产业发达,一些皮革加工厂初具规模,但相对分散,工艺也并不成熟。2001 年 10 月,为了克服交通区位差的发展劣势,促进永新经济快速发展,永新决定依托传统皮革产业优势,按照“产业带动、环保先行、错位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皮革产业。有了这一思想指导,永新政府在埠前镇万亩工业区内建成 1 500 亩的皮革产业工业园,同时取得了 600 万张蓝革生产加工批文和日处污4 000t的皮革污水处理厂环评批文;并在原有的鑫阳光皮革、创欣皮革、赣龙皮鞋等皮革企业的基础上,又陆续引进投资 1 000 万元以上的皮革加工企业共 9 家,带动了大批生产牛皮产品的企业群入驻园区,并把园区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倾斜,整个工业园区呈现出稳步、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

  树立标杆示范企业
  
  “工业区共引进药化、皮革制品、纺织服装和铜制品 4 大类产业,其中入驻皮革园区的企业共 27 家,包括福兴皮革、鑫阳光皮革、兆丰皮革、挺苏皮革、大德利皮革、迦南皮革、创欣皮革等 8 家皮革厂和 1家污水处理厂、2 家成品鞋厂和 16 家箱包、鞋材等配套企业。”颜书记为记者们介绍整个园区的基本情况,“包括福兴皮革在内的 6 家皮革厂的产能均是 100 万标张 / 年,另外还有 2 家各 30 万张 / 年。”在负责园区对接工作的左主任的带领下,记者一行人走访了园区的各个企业,第一站便是目前整个园区皮革企业的标杆--福兴皮革有限公司(简称福兴皮革)。

  2010 年,受限于福建地区环保政策的约束,又恰逢江西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福兴皮革的董事长蔡富旗和总经理凌文决定在此投建皮革厂,这两位掌舵人均是皮革行业的资深人士,高校毕业,行业知识丰富,从 2010 年 10 月奠基动工,到了2012 年 8 月,福兴皮革便初试生产并通过环保验收,2013 年 2 月正式投产。可以说,从兴建到初试再到正常生产,福兴皮革一路凯歌高旋,以稳健的姿态快速成长着,这足以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永新皮革园从 2001 年开始 投 建, 到 2007 年逐渐成规模,我们则是在2010年进入的,如果园区条件不成熟稳定,我们也不敢进来。”蔡董事长坦诚地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福兴皮革厂总占地 90 亩,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总投资 8 000多万元,其中仅污水处理厂便投入了 1 000 多万元,随着环保政策的日益严苛,福兴皮革也结合自身实际落实环保新要求。作为园区内唯一一家污水处理达标后直接排放的皮革企业,福兴皮革在污水处理上没少下工夫。据介绍,污水处理厂占地 20 亩,日处理污水1 000t,处理后的废水中氨氮为 6~7mg/L,COD为 100mg/L 以下,实现一级达标排放。“污水处理厂是皮革企业的生存权,一定要做好,否则无法向子孙们交代。”凌总诚恳地说到,“我们的目标是打造绿色科技皮革,并朝清洁化生产的目标迈进,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污水处理厂。”而鉴于福兴皮革在环保上的成绩,园区将其作为工业区的标杆企业,经常组织当地领导和企业来厂参观,有心拉动其作为工业园区的标杆企业,促使其他皮革企业从环保、品质等方面向福兴皮革看齐。

  “考虑到园区内都是年轻的皮革企业,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一两家相对成熟的企业作为示范,而福兴皮革的掌舵人环保意识强,责任心重,是园区的标杆企业和重点培养对象,我们将依托福兴皮革为载体,招引相关上下游企业,促进皮革产业集群发展。”刘县长、颜书记对福兴皮革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评价。

  尴尬的建设初期 :“捡到篮里都是菜”

  从2001年开始规划建设工业园至今,也才12年时间,而真正成规模,则是从 2006 年开始,短短几年时间要发展一个工业区,这对于从未接触过皮革行业的当地政府来说,可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以前从未接触过皮革行业,缺少经验,环评怎么做,污水怎么处理,怎么运行都不懂,就算到现在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说起当年园区建设初期所面临的窘境,颜书记坦诚地说到,“举个例子,最早在试验性阶段时,园区规划在污水处理问题上考虑采用‘6+1’模式,即每 6 家皮革厂共用一个污水处理池,后来试运行时发现不合理,又改成'3+1',3 家皮厂共用1 个污水池,结果还是没通过,因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可能导致连坐,只要一家皮厂污水出问题,其他几家也跟着受牵连,经过一番探索考察,最终才改成现在这样,每家自建污水池,经处理后再统一排到园区内的污水处理厂进行二次处理。”

  “早期交通不便,加上周边环境并不规范,很少有企业愿意选择在此投资。”挺苏皮革的老板娘对记者说到,据悉,挺苏皮革是永新政府从温州引过来的,从2008 年开始建厂房,当时共投资五六千万元,万事开头难,由于早期交通不便,挺苏皮革在最初的建设和生产、采购上存在诸多难题。“坦白说,当时永新的投资环境不太理想,但受限于温州环保政策的约束,我们只能选择外迁,永新最初感动我们的是政府的诚恳。”

  “由于缺乏经验,尤其是环保、污水方面的,导致早期在投建过程中一波三折,并遗留下后遗症。”大德利皮革有关负责人向记者坦陈,“园区目前只有我们公司和另外两家皮革厂共用一个污水处理厂,如今由于污水处理厂的选址不当问题(紧邻永新高速出入口,处于敏感地带),政府考虑停用污水处理厂,并提出让我们 3 家皮厂各自建污水池,这不但影响了公司的正常生产,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

  的确,由于缺乏经验,当地政府在园区规划建设中走了不少冤枉路,也花了不少心血,颜书记形象地形容到 :“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当时的情况一点儿也不为过,招商引资也是如此,捡到篮里都是菜,根本不设门槛,只要能把企业引资进来就行。”据了解,因为缺乏经验又没有成熟的标杆皮革企业带头,导致早期永新皮革园内的企业发展进程相对缓慢,有的皮革厂还经历了从 2008 年便拿到环评,却一直等到2012 年才验收合格的情况。

  边发展 边规范 园区建设步入快车道
  
  尽管在早期建设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但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这几年的调整和沉淀,永新皮革园区内的企业逐渐朝健康稳健的方向发展。

  园内企业生产有序
  
  在园区左主任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本土鞋厂--赣龙鞋业有限公司在园区内新建的生产车间,看到的是一派繁忙景象,每条生产线都在井然有序地运行。这对于见惯了沿海一带大中型鞋企现代化流水线操作的记者来说,赣龙鞋业只称得上是中小型企业。不过据左主任介绍,赣龙鞋业企业所打的“赣龙”牌属于纯手工制作,在当地政府和本地人心中,是比较认可的一个品牌。这是一家拥有 20 多年历史,江西最早的一家以男鞋生产为主的鞋厂,从 1999 年开始搬到园区,年产量 20 万双左右,目前拥有员工约 200 人。

  同样是在本土成长起来的鑫阳光皮革则是园区内最早的一家皮革厂,早在 2001 年,永新当地政府按照“依托园区办工业,构筑平台进项目”的发展思路,成立皮革工业区,第一家被引进的就是鑫阳光皮革,主要做沙发革和汽车坐垫革,其负责人颜总对记者表示 :“鑫阳光主要以国产皮为主,2012 年产能达到 330 多万平方英尺,纳税额在 300 万元左右,市场主要销往上海、广州一带。”

  而做技术出身的兆丰皮革总经理朱桂平是地道的江西人,据他介绍,兆丰皮革总占地 50 亩,从 2012 年 3、4 月开始组建以来,目前已投入 2 000 多万元。“同样从蓝革做起,不过公司现在还处在试产阶段,并未真正生产,环评还在跟进。”朱总为记者介绍到,“公司目前还谈不上能产生多少效益,还处在开发打样阶段,不过虽然在开发,但并不容易,因为每个厂都在开发新品,我们只能做一些没有可比性的产品,走产品特色之路。”

  此外,记者还走访了永恒皮革制品、大德利皮革和鹃花皮具等几家企业,永恒皮革制品是一家专业从事皮草毛皮生产的企业,总占地35亩,投资 3 000 多万,目前拥有 120 多名员工 ;而鹃花皮具则是园区箱包类企业最大的一家,拥有员工 100 多人。而类似这样的中小型企业,在永新皮革园里并不少见,占地面积 825 亩的皮制品加工基地集聚了相关上下游企业 20 余家,已经形成了“蓝革-皮制品”的完整产业链。

  企业环保意识提升
  
  近年来,永新县政府立足牛皮资源优势,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转变皮革产业发展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做强做优本地牛皮加工产业,为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尽可能地提供政策保障。

  “在制革业污水治理上,坚持‘产业带动、环保先行、错位发展’的理念,抓好节能减排,坚定不移地走清洁生产之路。”刘县长眼神坚定,他对记者表示,环保是否到位直接决定着皮革厂是否能生存,而环保很大方面取决于污水的处理。据了解,永新皮革园在最初缺乏经验的情况下,曾在污水处理问题上彷徨过,“关于污水处理模式如何采用,我们一开始也摸不着头绪,先后改了几次,投入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包括现在采用的污水管控体系,都是边摸索边改进。”园区颜书记对记者如是说。

  “社会舆论对皮革行业的看法不太客观,其实环保是可以治理的,但也需要企业自律。”对于污水处理,兆丰皮革的朱总有自己一番独到的见解,“国际上认为‘你污染,我治理’这个观念其实才真正可行,我也基本认同这个观点,因为国内企业的自律性相对薄弱,我们应该借鉴经验,成立具有独立性的第三方治理和监督机构,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行之有效的污水管控作用。”

  “当然,园区要做好,目前应该有两点是要遵守的 :一是企业要自律,对地方百姓负责,对政府、对自己负责,很多皮革企业都想从毛皮开始做起,但其实只要技术过硬,从蓝革开始做也能做出全植鞣的效果 ;二是政府支持,经济要发展,对环境多少都有影响,关键是要怎么处理,这需要政府的理解和进一步引导。”对于如何完善整个皮革园区、尽快实现正常运行并提升其影响力,朱总如此表达自己的看法。

  政府强化政策优势
  
  此外,当地政府也在努力为入驻的皮革企业争取更多有利条件。众所周知,毛皮生产对一家皮革厂至关重要,目前永新皮革园要求企业环保要做到位,只要管理规范后,当地政府可以出面申请,“一定要在现有基础上做精,至于以后能不能做毛皮的问题,园区初步有这个想法,同意给指标,但前提是在这些企业做好的基础上。”颜书记对记者说到。

  “接下来的工作,我们要继续强化对皮革产业招商,突出抓大项目、大产业、大企业,优化产品结构 ;夯实工业园区发展,搭建广阔平台,有力承接沿海地区皮革加工基地的转移 ;引导皮革产业转型升级和皮革产品提档进级,推动皮革业向规模化、集群化、跨越性的大发展,使皮革产业的整体实力、产品档次、经济效益实现快速提升。”刘县长对整个皮革园的未来发展方向十分清晰,“只要坚持,产业肯定能规范发展,永新交通网发达,只要我们以福兴皮革做表率,推动产业发展,持之以恒的抓下去,肯定会有聚集效应。”

  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永新皮革园也在不断尝试做一些努力,“园区工作要做好 3 点,一是吸引其他被关停的中小皮革企业,如今环保严,只要能批到产能就不错,而永新拥有这方面的优势;二是水厂集中管理,但技术上还要进一步提升 ;三是着手兴建园区综合污水处理厂,接纳企业三级排放标准的污水,然后再处理达标排放。”刘县长如此表示。

  政企一条心
  
  据悉,除了从硬件上完善园区外,当地政府对下属企业的发展也很是关心,作为目前整个园区的纳税大户,做蓝湿革头层的挺苏皮革的占地面积也是最大的,总共有 120 亩。老板娘热情地招待了记者一行人,“当时来江西投资时环境并不规范,如今五六年过去了,公司逐渐适应并顺利生产。另外,随着当地政府的重视以及园区高规格生产标准,加上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我们有信心把市场做好,”老板娘对记者说到,“政府对我们园区企业很关心,包括下一代的成长,我家小孩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创业上都得到过他们的关心,这让我们非常感动。”目前挺苏皮革产品主要销往广东、重庆、江苏、温州等地,主要跟档口合作,也有部分直接和鞋厂配合。

  听完挺苏皮革老板娘的一番话,记者也颇感欣慰,在社会舆论不成熟的情况下,还有地方政府和企业一直坚持着皮革产业的发展。“如今讲究体制、机制创新,政府政策也要从这点出发。目前关于整个园区的现状和思路是这样 :皮革园作为第一大主打产业,目前的规模还行,但配套产品也要再逐步完善,发展空间还应该更大一些。”刘县长对永新皮革园未来的发展潜力充满信心,而颜书记也曾对记者表示,这应该是在永新皮革产业的历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影响最深的建设项目。

  园区规范斩获荣誉
  
  据悉,永新县当地政府对园区的发展的确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为此做过不少努力。从一开始的没经验,招商不易到如今经常组织企业去各地皮革集控区考察,汲取经验并因地制宜用到园区的规范化建设中,永新皮革园逐渐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工业区,发展成为在县、省、甚至在全国制革产业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2006 年 3 月,永新皮革园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西省省级经济开发区”;2007 年被江西省科技厅授予“江西省省级民营科技园”;2009 年,永新县皮革产业实现税收 500 万元,皮革产业取得了显着成效;2010 年,县政府提出“打造全省皮革产业基地”的奋斗目标,当年年底由浙江温州皮革实业客商投资 5 000 万元在皮革产业园建设的皮革污水处理厂竣工试运营,严格做到了环保先行,迈出了皮革产业园加速发展的重要一步 ;2011 年,已落户皮革产业园的挺苏皮革、大德利皮革和迦南皮革先后投产,当年整个皮革产业实现税收 1 400 万元,成为新县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2012 年,县工业开发区党工委决定成立永新县皮革企业联合党支部,并将支部设在了福兴皮革有限公司,为的是方便政府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完善园区配套产业,实现整个产业联动效益。力争到 2015 年,永新能发展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皮制品加工基地。”刘县长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表示,“如今,我们园区也慢慢规范化了,有自己的门槛要求,皮革产业园将是工业区的重点发展项目,未来不再扩大了,我们会督促 9 家皮革厂规范运行。”

  转了一圈,园区内规范有序的生产让记者一行人深有感触,尽管一开始处于“捡到篮里都是菜”的尴尬处境,但短短几年时间,永新皮革园便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地处赣西南一隅的皮革园,正以它独有的姿态成长着,它不但标志着永新县皮革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也开启了永新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皮革加工基地的新篇章。

  打造百亿产业集群 实现跨越发展
  
  随着工信部逐年提升皮革行业准入条件,皮革企业和当地政府所承担的环保压力也越来越重,这就要求当地政府要努力创建一个优势资源平台,为企业提供新的技术和经营理念,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永新县当地政府也是如此。“平台很重要,政府也应该重视,我们曾多次组织蓝湿革生产企业去外地学习,引进科技力量,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刘县长对记者表示。据悉,不仅如此,永新当地政府也经常深入企业基层,进行一些思想交流和创意碰撞,并拟出台一些政策提升行业和企业的科技力量。

  如采用福兴皮革蔡富旗董事长的提议--考虑与陕西科技大学进行合作,创建“博士后工作站”或者“卓越工程师”工作站,“产业要升级,不只是设备升级,也要科技武装。工作站建成后将以福兴皮革为平台,辐射整个皮革产业。”刘县长说到,“此外,永新享受国家的‘科技扶贫',20 多年来,科技部每年会派一名科技人员常驻永新,这也是可以利用的技术资源。”说到利用科技力量武装皮革企业,刘县长胸有成竹。据悉,为了营造好的创业就业条件,广纳人才,永新当地政府还规划建设了“返乡创业园”,专门为永新籍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量身打造,“今后,永新县将按照工业园区功能定位,明确制革产业为园区主导产业,依托科技力量和专业人才,体现特色立园,促进同类或关联企业集群共生、联动发展,把永新皮革园打造成全国优秀的工业基地。”刘县长对园区的发展目标十分清晰。

  的确,永新当地政府出台的政策在全国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也许作为一个新兴的皮革产业园,目前它在国内几大制革基地中还谈不上影响力,但园区企业以及当地政府所做的努力却未曾停滞过,为了完善皮革产业链,促进皮革产业集群发展,实现打造以皮革、皮具、皮革化料、皮衣辅料等功能为一体的百亿核心产业的宏伟目标,促其成为中国知名的皮革收集加工、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中心,永新县未来将考虑以区域团队的形式亮相行业专业展会,突出宣传区域品牌,以产业基地的资源聚集效应和成本优势吸引大量国内品牌企业及世界知名采购商的订单,进一步提升在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后记 :近两年来,皮革企业的日子不算好过,金融危机的影响未退,环保的要求又提上了一个台阶,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环保已经成为各地皮革企业必过的门槛,污染治理成为皮革企业能否长久发展的桎梏,在政府和政策的鞭策下,企业不得不打响环保攻坚战。庆幸的是,无论在福建,还是在江西,皮革产业的布局正逐渐从自发无序向规范有序转变,而且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还出现了一批独具特色的配套企业,它们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我们也希望,紧紧围绕皮革加工产业,永新皮革园能尽快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走向亚洲”的宏伟目标。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