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物质消费的比率越来越小,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的满足,文化消费日益成为大众消费的主体。加之,近年来文化经济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领域的异军突起。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数千年璀璨丰富的茶文化,在文化消费日益大众化的趋势下,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然也成为人们进行文化消费的主要对象,从而有了茶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近年来,福建、云南、浙江等地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特有的茶文化资源,发展富有特色的茶文化产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茶叶的销售,增加了茶农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就业,提升了当地经济水平,更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拓展了渠道。信阳毛尖素来享有中国十大名茶的殊荣,但目前在市场份额上却远远不及云南普洱茶、福建安溪铁观音等名茶,销售市场也一直很难突破河南省的范围,而且近几年信阳毛尖的市场份额有逐渐萎缩的趋势,品牌价值大大下跌,这无疑对信阳毛尖的生存环境及市场发展提出了严重挑战。尽管有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对此展开了探讨和研究,但大都难以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忽视对信阳茶文化的研究,更没有引起对信阳茶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视。地方政府虽然在信阳茶文化开发方面作出了一些探索,如信阳茶文化节的举办,但总体看来对信阳独特的茶文化挖掘不足,茶文化的开发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指导,导致茶产业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试图从茶文化产业化开发的视角入手,在国内外茶文化产业案例分析和信阳茶文化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开发信阳毛尖茶文化产业的具体对策,为信阳毛尖茶文化产业的构建发展提供一定的现实参考。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比较分析案例、归纳总结规律、实地调查走访等方法展开研究,得出了下列结论:
一、国内外四个典型案例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成功经验:传递清晰明确的文化价值理念、利用互动多元的市场营销手段、塑造形象鲜明的茶文化企业品牌、附加文化元素提高茶叶的衍生价值、综合利用文化资源环境、引进储备人才资源、技术和资本的支撑;不足之处:区域性茶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不明确、系统专业的茶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欠缺、茶文化的“快消费”与“慢消费”处理不当、茶叶的衍生价值开发不足。
二、信阳毛尖茶文化的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开发现状:茶文化节庆活动渐成规模、利用茶文化包装茶产品、开发茶文化旅游、茶楼茶艺馆彰显茶文化内涵;存在问题:茶文化研究不成体系、茶文化价值定位模糊、茶文化内涵挖掘不深、茶文化开发方式传统单一、茶文化旅游的参与性有限。
三、信阳毛尖茶文化产业化开发条件的 SWOT 分析。优势分析:信阳茶文化资源丰富、信阳毛尖茶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信阳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信阳区位条件便利;劣势分析:茶文化解读能力薄弱、茶文化产业化意识淡薄、社会资源组合能力较差、信息传播方式滞后、产业目标市场不明晰;机遇分析:处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机遇期、居民文化消费的持续增长、中部崛起的政策环境机遇;挑战分析: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地区经济实力有限、人才和技术的挑战。
四、开发信阳毛尖茶文化产业的对策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打造核心茶文化品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信阳茶文化产品进行细分;明确信阳茶文化的传播理念;附加文化元素延伸产业链条;采取全媒体互动的现代营销方式;发展以“休闲体验”为主题的茶文化旅游;利用高科技手段拓展信阳茶文化载体;引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总结国内外四种不同类型的茶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归纳出茶文化产业成功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将这些规律经验应用于信阳毛尖茶文化产业的开发过程中,再通过对信阳毛尖茶文化开发现状的分析和信阳毛尖茶文化产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尝试提出开发信阳毛尖茶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在文章写作过程中,由于某些条件限制以及自身水平有限,文章必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规律总结及对策分析方面尚不够成熟。本人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继续关注该问题,以期取得更多进步。
参考文献
一、研究专着和学术论文
[1]丁俊之.近六十年(1950-2011)世界茶叶产销概览[J].广东茶业,2012,(04):4-9
[2]江用文,陈霄雄,朱建淼,杨双旭.中国茶产业 2020 年发展规模分析[J].茶叶科学,2011,(03):273-282
[3]林朝赐,张文文,刘玉芳,陈春芬.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02):385-388
[4]秦春玲,杨春,庞月兰,刘晓东.茶文化对广西茶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J].广西农学报,2014,(03):73-75
[5]龚永新.中国茶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6]范建华.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龚永新.弘扬茶文化推动茶文化产业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4):97-99
[8]龚永新.产业融合对茶文化产业形成的影响[J].广东茶业,2009,(Z1):17-20
[9]龚永新.茶文化产业的形成、发展与推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1):48-49
[10]龚永新.名茶与茶文化产业的关联发展[J].广东茶业,2008,(Z1):2-4
[11]龚永新.三峡茶文化产业化及其模式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4):12-14
[12]马士成.杭州茶文化产业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茶叶加工,2011,(04):7-10
[13]吴丽.文化产业的品牌构建与开发—以云南普洱茶为例[J].财会研究,2011,(09):76-78
[14]李文杰.浙江道教茶文化资源及其产业化开发[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77-82
[15]朱立国.云南茶马古道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普洱茶产品营销策划[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6
[16]石晶.武夷岩茶文化特性与文化营销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9
[17]王晓燕.崂山茶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18]刘伟华.茶文化对宜昌茶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19]程书祥.中国名茶:信阳毛尖[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出版,1989
[20]李伟.信阳毛尖[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5
[21]孙炜.略论信阳茶文化的构建及产业开发[J].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2012,(02):1-4
[22]茹存光.信阳茶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的构建[J].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2013,(05):25-27
[23]陆羽.茶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4]丁以寿.中国茶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2
[25]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
[26]刘勤晋.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3
[27]姚国坤.茶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2
[28]程启坤.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与未来[J].中国茶叶,2008,(07):8-10
[29]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5
[30]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5
[31]刘吉发.文化产业学导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2
[32]刘玉珠,柳士法.文化市场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3
[33]孟航.中国文化产业的西部模式[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8
[34]江蓝生.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
[35]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3)[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25
[36]李江帆.文化产业:范围、前景与互动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04):26-30
[37]邓安球.论文化产业概念与分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144-147
[38]龚永新,张曙光,蔡烈伟.三峡茶文化产业建设的研究报告[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12-15
[39]罗詹九.中国茶业经济的转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80
[40]舒曼、项春霞、王玲、陈一珉.竞争环境与茶文化产业的发展[J].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2005,(04):6-9
[41]夏良玉.论我国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2):69-77
[42]王博喜莉.云南普洱茶文化产业竞争优势探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3
[43]张琼心、刘慕蓉、楚文会.英国立顿茶为何畅销国内市场?—“茶饮品行业调查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03):265-266
[44]张耀武.宜昌历史茶文化的旅游开发现状与策略[J].河池学院学报,2010,(05):101-104
[45]王铁.风起涌潮:中国新农村建设改革试验探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97
[46]郭桂义、罗娜.信阳茶俗和茶艺[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112-114
[47]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北京:2012
二、网页文章
[1]《文化产业,会成为中国支柱性产业的趋势研究》,中国动漫产业网,2013 年 11 月 10日。
[2]《信阳茶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西湖龙井资讯平台,2014 年 10 月 20 日。
[3]《信阳毛尖的“救赎”和“复兴”》,看信阳网,2013 年 3 月 22 日。
[4]《2012 年度淘宝网热卖茶叶排行榜》,凤凰网资讯,2013 年 3 月 19 日。
[5]《2013 年云南省茶产业发展情况》,云南农业信息网,2014 年 1 月 22 日。
[6]《2013 年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普洱市统计网,2014 年 3 月 24 日。
[7]《2012 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国茶叶网,2012 年 5 月 29 日。
[8]《国家发改委调研我县茶产业 了解安溪茶产业发展情况》,福建茶叶新闻网,2014 年 4月 25 日。
[9]《安溪县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农博网,2014 年 3 月 27 日。
[10]《天福茗茶》,百度百科。
[11]《天福茗茶 2013 年度财务报告》,天福茗茶官网。
[12]《信阳市茶产业规模效益稳步提高》,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2013 年 11 月 21 日。
[13]《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状况分析》,中商情报网,2013 年 11 月 15 日。
[14]《201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官网,2014 年 2 月 24 日。
[15]《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黄淮四市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河南商务之窗网,2007 年 5 月 23 日。
三、参考网站
[1]信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
[2]普洱市统计网
[3]国家统计局官网
[4]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网
致谢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转眼间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已接近尾声。在这三年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我收获颇多,也不断成长。此刻,我想对我的母校,我的导师、我的同学以及我的父母亲人表达我诚挚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首先,感谢我的母校内蒙古师范大学,是她给我了再次深造的机会。在这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我对母校渐渐由陌生转为了热爱,她给了我更多的知识,更广阔的视野,同时也为我的未来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其次,我最要感谢的是我的研究生导师乌恩教授。记得,初次见面时,便已被老师精干帅气的外表折服,在以后的学习交流过程中更是被老师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所拜服。老师很慈爱,每每见面都对我的学习和生活关怀备至,时常向我讲授自己的人生感悟,教我踏实肯干,不急不躁,踏踏实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老师对我的启发与教诲,将使我终身受用。这次的毕业论文设计更是得到了老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无论是前期资料的搜集,还是开题报告的撰写以及后来的实地考察,论文提纲的反复斟酌,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的调整等,老师都尽其所能地帮助我。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每当思路遇到瓶颈或是有什么奇思怪想,总能在老师那里解开困惑或迷途知返。在这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师如父爱般的教诲与叮咛令我终身难以忘怀,在此谨向我的导师乌恩老师致以我最诚挚的谢意和最崇高的敬意。
然后,我还要感谢读研期间的各位授课老师,感谢贺奇老师、韩巍老师、王其格老师、李艳洁老师在学习中为我们传授专业知识,帮助我们解决学习上的难题,使我们的专业知识水平不断提高。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朋友和同学,感谢他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我的关心和支持,是他们让我读懂了无私奉献,是他们让我理会了努力坚持, 使我能够顺利完成研究生的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