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增多,中学生对社会信息的了解越来越丰富,参与社会生活的面越来越广。但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在遭遇挫折时会比成年人焦虑得多,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所以我们要多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变化,重视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教师应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二、教师应尊重和关爱学生
我们常教育学生要尊重别人,但我们教师也要懂得尊重学生。如果我们蹲下身子仰视学生,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学生是多么的了不起:他们由一无所知的孩子,渐渐掌握了许许多多的知识,懂得了许许多多的道理;他们不但能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还能把课外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他们能够发现未知领域里的东西等等。如果教师真能蹲下身子看一看,那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就会变得高大。有了这种感觉,教师对学生的肯定、鼓励就会发自内心,对他们的期待就会非常真诚,学生自然就能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这种真诚。?“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我们教师尊重和关爱学生,学生会就很乐于接受教育。
三、注重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首先让学生了解自己,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其次,让学生遭遇挫折,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
心理健康的人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挫折中会自我调节情绪,克服困难。心理素质差的人常常在挫折面前惊慌失措,变得消极悲观,自卑怯懦,失去前进的信心和动力,并对心理的发展形成消极的影响。我们知道,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课堂上的质疑问难、看书自习、认真、独立、及时完成作业等都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才能持之恒。第三,让学生学会协作,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目前在校的学生,有许多是独生子女,因为缺少同伴,缺少群体生活,许多同学养成自私、孤僻等不良的性格,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和支持学生与其他同伴多进行交流活动。在教学中利用这种互帮、互教、互学的形式,促进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团结,让学生多些共同协作的机会、多一些共享快乐的机会,以开拓思路、养成性格,成为活泼、开朗、大方的人。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学会人与人交往的初步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是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做出判断和决择,而是协助学生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临“难”不退、临“考”不慌,临“危”不惧,使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四、全员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农村一部分家长文化层次低、观念陈旧,只单纯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不关心成绩之外的东西,更不明确自己孩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实际状况,无法准确地为子女的成才设计出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对此,学校应设法为家长创造条件,进行不定期的理论辅导和专题讲座,在条件容许时邀请教育专业教师和心理学教师为这些家长进行指导和培训,还可以举行家长会、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讨论会,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努力改善家庭育人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而家长要学会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子女,为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