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情绪特点及情绪调控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1-29 共3243字
论文摘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电脑和网络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每一个角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便捷性,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认同使用互联网,但是不节制、不恰当,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这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56亿,占整体网民的41.5%,占青少年总体的71.8%。其中,对12岁以下青少年群体的渗透进一步加大。2013年底,6-11岁年龄段网民在青少年网民中的占比为11.6%,相比2012年底增长了近4个百分点。同时,青少年各群体对互联网的使用时长均有所增加。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0.7小时,较2012年增加了2.3小时。其中,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和非学生网民每周上网时长分别增加了3个小时、6.1个小时、2.3个小时和2个小时。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接触网络,使得可能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危人群也越来越多。

  一、网络成瘾的非药物因素

  网络成瘾,指的是个体过度使用以及依赖网络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和社会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其表现为长期着迷使用网络,不适用网络会产生类似药物成瘾的戒断反应、焦虑,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与工作,难以抗拒再次上网的诱惑,甚至出现类似网络成瘾的耐受性,需要增加上网的时间与程度来达到心理和生理的满足感。

  网络究竟是如何在无实质药物作用下令人成瘾的呢?学者Young[1]在1997年提出,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便利性以及逃避现实这三个特点,使得使用者有可能网络成瘾。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上网者不需要担心暴露真实身份,不需要面对真实的社交场景,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被发现。便利性是指使用者可以足不出户,只通过电脑就可以做某些事情,例如网上交友、网上游戏、网络购物等等。逃避现实的特点是指网络是与现实环境完全不同的虚拟世界,在网上可以任意娱乐游玩儿,网络自由而宽松的特点可以让用户忘记自己的烦恼和忧愁。

  在国内的一些研究[2][3][4]中发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检出率大概为5%—10%。Davis[5]学者提出的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模式认为,心理障碍,例如抑郁、焦虑或社会适应不良等,以及生活事件的影响是形成网络成瘾的必要条件。具体地说,缺乏家庭、朋友、社会的支持会导致网络成瘾,他们孤独、敏感,无法表达自己的焦虑和抑郁。网络的特点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通向外部世界的生命线”。认知——行为模式解释了为什么某些个体更有可能成为网络成瘾者。这一理论提出,网络成瘾是其心理障碍的结果,而非它们的原因。

  研究者[6]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网络成瘾患者时发现,这些人一般都有抑郁、害羞、社交恐惧、自控力不良、注意缺陷等心理障碍。因此,网络成瘾的社会原因也可能是社会支持以及人际交往等各种需要。当个体缺乏家庭、朋友或社会支持时,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得到社会关系的认同或支持时,网络会提供新的人际交往平台。随着网络使用的日益增长,使得个体容易长时间停留在网络上以达到需求心理的基本满足,甚至于演变成过分依赖网络的虚拟社会支持。Moody[7]的某项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网络使用与情感孤独成正相关,即那些花更多时间上网的人更可能有情感孤独方面的困扰,缺少与他人的亲密关系。

  二、网络成瘾者的情绪特点

  对网络成瘾者的人格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有以下情绪特点[8][9][10]:具有情绪不稳定和情绪稳定性居中的特性,他们缺乏自信、忧郁抑郁、紧张困扰、怀疑固执等。心理障碍倾向,例如人际关系敏感或神经质倾向、以及适应能力差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学者们[6][8][11][12]的研究发现,抑郁情绪、焦虑情绪在网络成瘾者中较为常见。研究结果显示,个体似乎在情绪和社会适应上出现了一定问题,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受到挫折,以至于更有可能利用网络来放松,通过网络交友或者网络游戏等方式来寻求感情支持和理解。

  情绪是个体面临和适应生活中的重要事件、调整或机会时的一种身心反应,情绪的适应性和作用体现在哪里呢?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到,在研究动物和人类的表情时,发现动物和人类的面部表情有某些相似之处,暗示了情绪是有进化性和适应性的。婴儿一出生就具有先天的情绪反应能力,例如通过哭来与成人交流信息,从而得到照顾存活下去。对比婴儿情绪与成人情绪面部表情的相似性,发现婴儿的基本情绪大约有愉快、兴趣、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悲伤等,而且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适应功能。

  学者Campos[13]从社会适应的角度来定义情绪:情绪是建立或维持、或破坏个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过程,包括个体与个体内部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过程。即如果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被肯定的,产生的情绪是正性的,同时正情绪有利于这种关系的继续维持;但如果个体与环境之间的是被否定的,情绪便是负性的,同时产生的负情绪也不利于这种关系的维持。例如,快乐具有奖励并维持个体当前行为的作用,如果某种行为可以给个体带来快乐,这种行为就具有继续维持和再次发生的价值。因此,网络使用的行为初期也许是给个体带来快乐的体验,因此,才有维持的可能性。这同时也暗示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情绪出现问题,或者无法获得快乐的体验,才转向虚拟空间寻找正性的情绪体验。

  三、网络成瘾者的情绪调节

  学者Gross[14]认为,情绪不仅仅是发生在情绪产生后,而且情绪调节也可以发生在产生情绪以前。即通过选择情景或修正情景、分配注意力等方式对可能产生的情绪进行调节。在Gross的情绪同感过程理论框架下,情绪调节策略被划分为原因调节或反应调节,个体最常用的、最有价值的降低情绪反应的策略有两种: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在他的相关研究中,发现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对情感、认知和社会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Gross[15]的测量研究发现认知重评、表达抑制与生活满意度、过度幸福感、抑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认知重评与积极的结果相联系,而表达抑制与消极的结果相联系。

  因此,情绪调节是通过排除影响当前个体目标达成的情绪障碍,从而表现出个体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但反过来调节不当的情绪可能会中断或破坏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一项对200多名青年的调查研究[16]

  中发现,内化障碍,例如焦虑或抑郁的独特的预测源是自责、沉思以及缺乏积极重评这样的情调节方式。在使用同样认知情绪调节问卷的另一项研究[17]中发现,越多使用积极重评以及积极重新聚焦调节方式的人,报告的抑郁和焦虑的症状更少。

  虽然很多研究都发现了情绪、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但是很少有研究关注个体是如何通过调节自身情绪来改善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从情绪以及情绪调节的角度来看待适应不良的个体:情绪调节个体内部之间(身心健康)的体验,以及情绪调节个体与外部(社会功能)关系。因此,某些情绪调节习惯过多的使用,可能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适应性,进而个体容易形成某些障碍。因此,在情绪或者情绪调节发生的同时,个体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相应出现了变化,而不良的反应可能会引发更多的心理障碍,而网络成瘾正是社会适应不良的心理障碍。

  综上所述,情绪与情绪调节也许在使用者的网络成瘾行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旦使用者出现不良情绪,而使用者的情绪调节方式出现问题的话,他们的心理健康或社会适应能力就有可能会出现问题。例如身受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困扰,或者人际交往受挫导致的孤独感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心理障碍正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Young KS. What makes on-line usage stimulating:potential explanations for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hicago:The 105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Association,1997.

  [2]朱孔香,宋克珍,吕锋等.中专生网络使用情况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5):413.

  [3]费利霞,邱绍德等.中学生网络成瘾与行其网络行为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5):441-442.

  [4]陆召军,高修银等.中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6(6):509-51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