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直觉、顿悟、灵感研究的最新进展是关于无意识思维(unconscious thought)的研究.Dijksterhuis 提出的无意识思维理论(Unconscious Thought Theory),[1]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拟以 Dijksterhuis 的无意识思维理论为框架,从史学角度评述贝弗里奇(W.I. B. Beveridge,1908-2006)对无意识思维理论发展的贡献贝弗里奇是英国剑桥大学着名的生物学家.他的无意识思维思想集中体现在 1947 年出版的《科学研究的艺术》(The art of scientificinvestigation)一书中.该书 1979 年被译为中文时,正值"文革"结束,科学教育界迎来"科学的春天"之际,对我国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上海大学终身教授戴世强先生曾这样评价这本着作:"我手头有一本宝贝书--《科学研究的艺术》.1979 年 5 月,我在上海参加全国首届奇异摄动研讨会时购得此书后,如获至宝,从此形影相随,不知翻阅了多少遍,如今它已破破烂烂,其貌不扬,我却依旧敝帚自珍,爱不释手.而且时读时新,每翻阅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对其中的警言妙句我已牢记在心,时时在我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为我指点迷津".
2006 年,三联书店曾就"20 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 100本书"做过调查,《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名列其中.
贝弗里奇讨论的是科学研究中与创造性思维相关的"直觉"(intuition)现象,属于今天的无意识思维研究领域.本文对他半个世纪前提出的直觉心理学理论的回顾性评述,既是对他敏感的内省力和理论洞察力的称赞和怀念,也是为解决当前无意识思维研究中遇到的理论困厄探索出路.
一、无意识思维效应与直觉
"无意识思维效应"(unconscious thoughteffect)是 Dijksterhuis 在实验中发现的一种现象.实验是这样的.首先,随机呈现给被试四套公寓共 48 条信息,即每套公寓有 12 条属性信息(如公寓 1 很大,公寓 3 地段很好,公寓 4 房东不友好等等).其中,一套公寓明显好于其他三套(正属性最多),一套最差(负属性最多),剩余两套中性(正负属性同样多).在被试阅读完所有信息后,要求他们对四套公寓做出"好""中""差"的评价.评价在三种情况下进行:"立即决定组"被试在阅读完后立即评价(被试在选择前没有思考的机会);"意识思维组"先有 3分钟思考,然后评价(有一点时间有意识地思考);"无意识思维组"完成一个 3 分钟的分心任 务 ( 防 止 其 有 意 识 思 考 ) 后 再 评 价(Dijksterhuis,2004a).成绩是用被试对"最好公寓"的评分减去"最差公寓"的评分.实验结果常常是"无意识思维组"的成绩显着好于"意识思维组"和"立即决定组".这就是被Dijksterhuis 称为"无意识思维效应"或"沉思无需注意效应"(deliberation-without-attentioneffect)[3-4]的现象.
分析 Dijksterhuis 的实验范式可以发现,无意识思维效应的产生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被试意识地信息编码阶段,即意识思维阶段.该阶段是个体的意识思维对目标任务信息编码阶段.第二阶段是无意识思维阶段.该阶段是个体注意转向他处,从而使无意识思维开始对已编码的目标任务进行无意识加工阶段.第三阶段是无意识思维结果运用阶段.这个阶段是判断阶段,三组都完成对选项的选择和评价,即所有被试在 9 点量表上对四套公寓进行评判.据此,Dijksterhuis 提出了"最好的两个世界假设":
当信息是有意识和彻底加工,之后的思维过程是由无意识主导时,所做的复杂决定是最好的.简言之,意识用来收集信息,无意识处理信息.个体应该停止思考一段时间,让无意识以直觉的形式告诉个体这个决定.无意识思维理论就是 Dijksterhuis 为解释"无意识思维效应"而建立起来的.该理论以注意(attention)为种差,把人类的思维区分为意识思维(conscious thought)与无意识思维(unconscious thought).研究发现,前者适于简单问题决策,后者适于解决复杂问题,这一发现颠覆了人类的常识.Dijksterhuis 的贡献在于,通过实验证明了无意识思维在解决复杂问题中的优势,从理论上界定了意识思维与无意识思维的特征与作用,系统地提出了以注意(attention)为种差的思维理论.既丰富了传统思维理论,又拓展的无意识理论,为创造性思维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Dijksterhuis 把无意识思维效应与传统的直觉、顿悟(insight)和灵感(inspiration)等创造性思维现象联系起来,提出了新的解释.我们知道,"直觉"一般指人的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感性认识.Dijksterhuis 对直觉的理解与传统概念基本一致.他说:"直觉可定义为基于过去经验的'发自内心的感觉'即直觉是一种情境性的相似感……然而,很多时候却不知道这种感觉来自哪里或者这种感觉基于什么.一般来说,人们更相信意识的思考而不是直觉.因为人们做决定时更相信能说清楚的理由而不是一种感觉"[3].需要注意的是,Dijksterhuis 更关注直觉产生的基础.他说:"因为,人们怀疑直觉的主要原因是,直觉是一种突然形成的判断,在个体意识到它之前,个体未加工或仅少量加工过相关信息.然而,在无意识思维理论看来,很多情况下,直觉是基于无意识条件下获得所有重要信息并经过许多无意识思维的结果.也就是说,正确的直觉是基于个体无意识条件下重要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的结果".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无意识思维效应就是直觉.我们再来看看贝弗里奇对"直觉"的研究.
他定义了两种直觉.第一种指无意识状态下得到的直觉."直觉指对情境(situation)的一种突如 其 来 的 颖 悟 ( enlightenment ) 或 理 解(comprehension).也就是人们在不自觉地(isnot consciously thinking)思考某一主题时,虽不一定但却常常跃入意识(consciousness)的一种使问题得到澄清的思想.灵感(inspiration)启示(illumination)和预感(hunch)这些词也是用来形容这种现象的,……当人们无意识地思考某一题目时,戏剧性地出现的思想就是直觉最突出的例子."[5]72第二种直觉是指在意识状态下得到的直觉."但是,在有意识地思考问题时突如其来的思想也是直觉.在刚刚得到资料时,这种直觉并不明显.很可能一切思想,包括在一般推理中构成渐进步骤的那些简单思想,都由直觉的作用产生."[5]72分析这段话我们发现,贝弗里奇以人的意识状态为标准(其实就是今天的无意识思维理论以"注意"为区分标准),区分出无意识状态与意识状态下的两种直觉,与今天的无意识思维理论区分的意识思维与无意识思维本质上是一致的.
需要注意的是,他的这种分类,扩大了人们对"直觉"现象的认识.他把意识状态下的直觉,即第二种直觉作为一种无意识思维结果看待,提升了直觉在思维过程中的普遍性,对今天无意识思维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许多人把无意识思维现象仅仅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局部现象,并没有把它当作所有复杂问题解决中产生正确答案的普遍现象或必要步骤.事实上,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意识思维与无意识思维的分野,必然是人类思维过程进化的结果.因此,与意识思维被人们重视一样,也应该将无意识思维上升到普遍性的高度来认识.在复杂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有意识地将其意识无意识化,从而提高思维质量,是一条挖掘人类创造潜力的重要途径.在这条道路上,Dijksterhuis 侧重回答的是为什么要将意识无意识化,贝弗里奇则倾向回答怎样将意识无意识化.
二、直觉三阶段与直觉机制
直觉是人们在复杂问题决策时经常出现的心理现象.一个基本问题是,直觉是怎样产生的?或无意识思维是怎样工作的?今天回顾贝弗里奇的思想,既利于揭开直觉神秘的面纱,为直觉找到客观基础,又推动无意识思维理论在困境中发展.
贝弗里奇在他的"直觉的心理学"中提出了直觉产生过程三阶段理论,与 Dijksterhuis 的三阶段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说:"产生直觉最典型的条件是:对问题进行了一段时间专注的研究,伴之以对解决方法的渴求;放下工作或转而考虑其他;然后,一个想法戏剧性地突然到来,常常有一种肯定的感觉.人们经常为先前竟然不曾想到这个念头而感到狂喜或甚至惊奇"[5]77.
如果我们将这段两个分号标点的文字与上文Dijksterhuis 在实验中操纵意识与无意识思维得到"无意识思维效应"的范式比较,可以看到他的直觉三段论的深刻性和超前性.
贝弗里奇进一步猜想了直觉的机制.首先,他指出直觉的无意识思维本质.他说:直觉"这种现象的心理作用现仍未被充分理解.一般的意见认为:直觉产生于头脑的下意识活动,这时,大脑也许已经不再自觉注意这个问题了,然而,却还在通过下意识活动思考它"."在我们不曾有意识地形成设想的时侯,设想就直接跃人了自觉的思考.显然,这些设想起源于头脑的下意识活动".[5]77-78其次,他猜想了无意识活动的具体过程.直觉受意识思维支配,在无意识思考中自动匹配各种设想、然后提交意识、由意识评介无意识"配合"的结果这样三个内隐环节."(无意识的)这些活动,当用于某一问题时,立即把与眼前这一特定问题有联系的各种看法连结起来,找到一种可能重要的配合后,就提交自觉的思考(意识思维)加以评定.……很可能下意识的头脑仍在继续考虑这个问题,并突然找到了一种重要的配合.产生于自觉思考时的新设想,往在带来某种情感反应:人们感到高兴,并也许有点兴奋.也许,下意识的思考也能做出这种反应,其结果就是把设想送进自觉的思考.这仅是猜测而已,但无疑,一个问题是可以继续盘踞下意识头脑的,因为我们大家共有的经历表明,有时一个问题是可以继续盘踞下意识头脑的,因为它不断地、无意识地出现在思想中.其次,毫无疑义,情感是经常伴随直觉出现的."[5]77-78上述贝弗里奇关于直觉机制的猜想可概括为几点重要思想.第一,直觉的基础是无意识的思维加工过程.第二,其机制是"连结"或"配合"各种设想.这意味着可能有很多"配合",即无意识的这种"连结"或"配合"过程非常灵活.这里已经暗含了无意识思考的信息容量巨大、加工方式不受规则限制的现代认知心理学思想.第三,由情感为动力,将某一重要的无意识"配合"提交意识思维予以评判.这也意味着情感也是筛选某种"配合"的标准.比较贝弗里奇"直觉心理学"与 Dijksterhuis 的无意识思维理论,可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直觉产生的三阶段与 Dijksterhuis 的无意识思维效应实验范式完全一致.
第二,贝弗里奇直觉加工机制的观点使我们对 Dijksterhuis 的无意识思维六原则的理解更深刻.他的无意识思维六项原则是:(1)无意识思维原则(the unconscious thought principle),即意识思维必伴随无意识思维过程.(2)容量原则(the capacity principle),即意识思维的容量有限,只能加工有限维度的简单问题,而无意识思维容量无限,可以同时考虑多维复杂问题.(3)上行与下行原则(the bottom-up-versus-top-down principle).即意识思维易受认知图式(schema)影响,因此是下行过程,而图式的激活(activated)则是无意识思维自下而上的过程.(4)权重原则(the weighting principle),即无意识思维会自动评估复杂问题各种特征的相对重要性,而意识思维则常会高估某一特征的重要性从而低估或忽略其它特征的重要性.(5)规则原则(the rule principle),即意识思维基于较严谨而精确的规则做评估,而无意识思维则采用较粗糙的方式做评估.(6)聚敛与发散原则(theconvergence-versus-divergence principle),意识思维较倾向于聚敛性思考,而无意识思维则较倾向于发散性思维.
Dijksterhuis 以六项原则试图从不同角度描述无意识思维的特性.其实,本文作者更赞赏 Dijksterhuis 对无意识思维效应的不确定性的整体理解和把握.这种理解和把握体现在六项原则的每一项都是对立属性的统一.这种处理方法充分说明了无意识思维本身的辩证性.换言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意识思维与无意识思维高度融合为一体,随着复杂问题解决过程而不断地变换角色、相辅相成,以达到问题解决之目的.Dijksterhuis 六项各自对立的原则揭示了人类思维的复杂性,贝弗里奇的直觉心理学揭示了人类思维的高度灵活性.综合两人观点,能够看到,人类思维经过长期进化,发展出意识与无意识思维如此完美结合的认知结构.
第三,贝弗里奇直觉心理学思想可弥补无意识思维效应范式的不足.例如,当前无意识思维研究的困境之一是无意识思维效应不能稳定地在实验中重现.Dijksterhuis 团队将其归结为实验中的调节变量干扰的结果.
他们发现了这些调节变量的一些规律,如果问题越复杂、信息性质越图片化、呈现形式越组块化、以字谜为分心任务的条件下、被试对问题相关领域具有较多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对问题相关信息获取越充分等,那么,无意识思维效应越强.分析Dijksterhuis 范式发现,在个体意识地编码信息(第一阶段)时,只有伴生的外部动机(主试设置的无意识思维目标任务),而完全排斥被试的内部作用.贝弗里奇在这个阶段除强调"对问题的专注研究"外,还反复强调一个重要的伴生变量--内部动机,即个体"渴求问题解决方法".
我们在改进 Dijksterhuis 实验中,增加"无意识思维理论知识学习"变量以提高被试内部动机,获得了稳定的无意识思维效应.
再如,Dijksterhuis 不能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无意识怎么把信息转换成有意识的(即贝弗里奇的直觉"提交"阶段).他说,"至今,我们已经发现无意识会出现极化,无意识思维的人能更好地组织信息.无意识什么时候传递解决办法?在我们的实验中,被试给的时间是固定的.这实际上是无意识思维的次佳运用,如果无意识让个体自己来产出解决办法,在这种更自然的情况下,能够预想,无意识思维的最后产物会更好.无意识思维什么时候发生呢?……为什么它们(无意识思维)想出这些创造性的解决办法时就能传递出来呢?我们对这个过程的理解还很少.无意识思维什么时候呈现这些观点的原因仍然不明了".
贝弗里奇探索了这个问题,他强调"与某一联想相联系的情感越强烈,(无意识的)设想进入意识的可能就越大"[5]78,"情感上的敏感性或许是科学家应该具有的一种可贵品质"[5]80.本文作者认为,他把直觉中的情感因素既看成是向意识思维提交"解决方法"的动力,又看成是评断无意识加工结果的标准.一旦经过情感偏好的筛选,偏好的情感就推动无意识加工结果浮现于意识.综上,随着对贝弗里奇思想的深研,它对无意识思维理论面临的问题越有启发(见表 1).
三、影响直觉产生的因素
Dijksterhuis 团队发现,如果决策问题越复杂、信息性质越图片化、呈现形式越组块化、以字谜为分心任务的条件下、被试对问题相关领域具有较多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对问题相关信息获取越充分等,那么,无意识思维效应越强.上述这些影响因素都与无意识思维效应产生的认知条件有关,本文作者称其为条件性因素.
贝弗里奇在"探索与捕获直觉的方法"和"科学鉴赏力(Scientific taste)"两节中,集中探讨了影响直觉产生的因素.本文作者把它们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对直觉的信念
贝弗里奇认为,并非所有科学家都熟悉直觉现象.他例举了普拉特(Platt)和贝克(Baker)的调查.有 33%的科学家说"经常",50%的说"偶尔",17%的人从未得力于直觉.据此,他认为,这么多科学家不理解何为直觉,并相信自己的思想都是来自自觉的思考的原因,其一,"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自己头脑的作用过程考察不足所致"[5]76.其二,直觉并非永远正确."根据普拉特和贝克的调查,7%的科学家报告说他们的直觉一贯正确,其余的人估计:有 10-90%不等的直觉日后证明是正确的.即使如此,这也可能是个比实际情况更乐观的估计,因为成功的例子往往比失败的例子更容易被记住"[5]77.因此要想充分利用直觉,必须对它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直觉既然只是易犯错识的人脑的产物,因此,决不是永远正确的"[5]76,另一方面,"直觉指突然跃入脑际的、能阐明问题的思想"[5]85.有了这种正确的认识和准备,就能以积极心态接受直觉带来的好处.
(二)专心-分心
本文作者基于上文讨论,提出一个"专心-分心连续体"概念.即在解决某一问题的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内,能够大致区分出的两个直觉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意识思维阶段,指个体专心致志于某一问题的信息收集与精细加工,以熟悉和掌握目标问题的重要而全面的信息;第二个阶段就是对此目标任务的分心、等待、酝酿的无意识思维阶段.因为,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两个阶段并非界线分明,而是相互融合的.
(1)专心:"必须以对问题的持续思考来做思想上的准备,这是最重要的前提.必须对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对问题的解决抱有强烈的愿望.要使头脑的下意识部分考虑这一问题,必须先连续数日自觉地思考这一问题.思考的资料针对性越强,作出(直觉)结论的可能性也越大"[5]81.
(2)在精加工任务信息后,必须分心:"直觉经常出现在不研究问题的时候,……在紧张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悠游闲适和暂时放下工作的期间,更容易产生直觉.……一种乐观的分心精神状态,如讨论、批判性阅读或写作等与他人进行思想接触,都是分心的最好方式,对直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5]81.
(三)养成习惯
第一,养成排除干扰的习惯.在"专心-分心连续体"中,不能受"中断"、对其他事物的兴趣、心情烦恼、体力-脑力疲劳、对问题的工作过度、琐事的刺激以及噪音等的干扰;[5]81第二,养成随身携带纸笔,记下闪过脑际的直觉和灵感的习惯;[5]81第三,培养"科学鉴赏力".贝弗里奇认为,"科学鉴赏力"就是专业鉴赏力,是美感或审美敏感性.鉴赏力是以个人判断为依据的东西,其作用在于:选择有前途的研究题目;识别有希望的线索;产生直觉;在缺乏可供推理的事实时决定行动方案;舍弃必须大加修改的假说;并在未获决定性佐证时形成对新发现的看法.并认为可通过训练对科学的理解,来培养这种鉴赏力.[5]81-85显然,上述三个方面侧重直觉产生的内部动力和人格因素,这对破解无意识思维研究的困境提供了指南.
四、对无意识思维理论的贡献
贝弗里奇虽然是一位生物学家,但是,从今天看,他在 70 多年前提出的直觉心理学思想所达到的心理学学术水平,与他的生物学成就相比亦毫不逊色.他以敏锐细致的内省力和基于自己长期科学研究的体验积累,对创造性思维中的直觉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直觉的本质、直觉过程和加工机制、影响直觉产生的因素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理论与实践贡献,是无意识思维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一位先行者,对现代无意识思维理论的发展,对科学研究中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利用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理论贡献
贝弗里奇是迄今为止提出直觉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的第一人.他在直觉的概念、直觉的类型、直觉的过程、直觉的内部加工机制、影响直觉产生的因素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思想.这些努力,揭示了直觉在思维过程中的普遍性,提高了人们科学认识直觉在科学发现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今天无意识思维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践贡献
贝弗里奇把科学研究中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直觉)作为研究对象,努力探索最有利于直觉产生的内外条件,寻找直觉产生的规律.他提出的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直觉,既不要把它神秘化,也不要把它虚无化.这种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对我们认识和应用直觉规律,开发创造力潜能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只要我们遵循直觉产生的规律,就可以为我们驾驭和利用,造福于人类探索未知的事业.
参考文献
[1] DIJKSTERHUIS A., NORDGREN L. Atheory of UnconsciousThought[J].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6(1):95-109.
[2] 戴世强. 学习漫谈(74):字字珠玑 点拨迷津--推介《科学研究的艺术》[EB/OL]. (2014-10-08).
[3] DIJKSTERHUIS A, BOS M W, NORDGREN L F, et al. OnMaking the Right Choice: The deliberation-without-attentioneffect. Science[J]. 2006, 311(5763): 1005-1007.
[4] STRICK M, DIJKSTERHUIS A, VAN BAAREN R B.Unconscious thought effects take place off-line, not on-line [J].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0, 21(4): 484?488.
[5] W.L.B.贝弗里奇. 科学发现的艺术[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9: 2.
[6] 夏益, 原献学. 无意识思维效应研究的困境与出路[J]. 心理研究, 2014,7(2): 3-8.
[7] STRICK M, DIJKSTERHUIS A, BOS M W, et al. A meta-analysis on unconscious thought effects[J]. Social Cognition,2011, 29(6): 738-762.
[8] 刘鑫磊, 蔡璇, 原献学. 知识迁移对无意识思维效应的作用[J]. 心理科学, 2012, 35(5): 1159-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