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乐观主义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作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0-12 共3725字
论文摘要

  自柏拉图和塞内卡以来,人类的幸福一直是人文学科关注的焦点,在过去的几十年,积极心理学有相当多的研究都集中在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对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的主观评价。一般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是人们通过对自身的生活质量与自己所设立的生活标准比较而产生的主观评价。

  在主观积极因素上评估生活时,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一般的概念,而不是单一的概念。它包含两个独立因素:认知和情感成分。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即生活满意度,是指人们对自身生活总体质量的主观认知评价。情感成分则包括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

  如果一个人感受到的生活环境与他自身的标准一致,那么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体验会很高。Diener 等于1999的研究中指出,使人们保持较高主观幸福感是美好社会和美好生活的必要品质。主观幸福感对于行为科学有着根本的重要性。大量证据表明,主观幸福感影响着美好生活的关键要素,例如健康和长寿。

  早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者们致力于研究社会环境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然而,研究表明,包括健康、收入、职位、教育背景和婚姻状况在内的人口因素对于幸福指数的影响微乎其微。同时,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主观幸福感基本保持稳定,即使在重大生活事件后会发生反弹。因此,很多研究者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一些稳定的要素,例如人格、主观幸福感归因风格等。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外倾和神经质人格特征有着中度至较高相关性, 与乐观型和其他人格也有一定关系。医学研究同样证实了乐观主义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作用。

  1、 过去理性归因和未来积极预期是乐观的双维结构

  有关乐观主义的文献专注于人对于未来的预期。总的来说,乐观主义的人对于未来充满积极的预期。

  关于乐观主义有两种科学概念:气质性乐观和解释型(风格)乐观。气质性乐观的概念最初由Scheier和Carver于1985年提出,可定义为对未来结果广义的积极期望,而这些期望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是一致的。

  气质性乐观性格较强的人对于未来往往更倾向于美好期望,而不是糟糕的期望。相反的,气质性乐观性格较弱的人对于生活的变故往往倾向于较差的期望,面对压力反应较迟钝,因为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去改变不可改变的事情。该理论主要来源于自我动机调节概念,其中指出,行为围绕着追求的目标不断变化:愿望的状态和行动。一项目标对一个人越重要,它的价值就越大。在这一理论体系中,研究者们认为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对于实现目标有着不同的行动和期望模式。乐观主义者对于他们的行为有美好的期望,认为美好的事物是可以实现的,并投身到实现这些期望的行为中去。相比之下,悲观主义者对于实现他们的期望则缺乏信心,通常会放弃努力甚至会放弃希望。同时研究表明,乐观主义者的主观幸福感高于悲观主义者,因为乐观主义者往往有着更好的生活模式。例如,乐观主义者往往更积极地应对而不是逃避,积极地保护自己的健康、社会环境中相关的利益、对教育更持久不懈的努力、更高的后期收入以及更好的人际关系。来自对于压力的应对方式的证据同样表明,乐观主义者倾向于接受针对问题的应对策略;悲观主义者则倾向于避开问题本身,而专注于针对情绪的应对策略。

  另一个关于乐观主义的概念是解释型乐观,或称乐观解释风格,这个概念来源于习得性无助理论。

  Seligman对于积极和消极事件的归因模式特征进行了划分,得到了归因风格或解释风格。根据对未来的期望主要来源于过去事件的特征这一假设,乐观主义可以用过去事件归因模式的特征来衡量。以往研究表明,根据此理论,每个人都有使用积极或消极的解释或归因风格来解释他们生活中的事件的固定人格倾向。积极的归因风格倾向于将积极事件的原因归为内部的、稳定的、全局的,而将消极事件的原因归为外部的、暂时的以及个体情况的。相反的是消极归因风格会将积极事件的原因视为由外部的、暂时的和个体情况的原因引起,而消极事件则被视为由内部的、稳定的和全局的原因引起。在消极归因模式下,更多期望的是失败,因而从过去的归因中推断得到的是对未来失败阻力更大的期望。由于气质性乐观和解释型乐观假设乐观性结果的差异来自于对未来期望的差异,因此,研究者声称两者之间有理论性联系。然而,从我们的观点来看,它们之间也有很大差别。解释型乐观更关注过去事件的特征,而气质性乐观则直接关注个人对未来的期望。因此,气质性乐观的关注重心是对生活的参与、活力以及对生活有追求的感觉。此外,在比较气质性乐观和解释型乐观时,只有较低程度的相关。这一点也证实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因此,尽管两种理论在概念上有着大体相近的结果,但两者不能作为同义词。

  2、 理性归因通过积极预期的中介提升主观幸福感

  关于气质性乐观和解释型乐观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分别的关系有很多的研究,这些研究对象包含了大学新生、导弹袭击的幸存者、各种疾病患者及他们的看护者们。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获得了一致的结论,无论是气质性乐观还是解释型乐观都与主观幸福感有着相当大的联系。然而,讨论气质性乐观、解释型乐观和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三边关系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努力。首先,尽管不同研究者对于气质性乐观和解释型乐观是否有概念上的联系观点不完全相同,但是此类研究并不多。其次,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他们之间的联系,检验这些变量的共同作用是有必要的。我们试图研究气质性乐观和解释型乐观对主观幸福感的共同作用。目前,尚无检验气质性乐观在归因风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的研究,我们的研究就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缺。最后,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在西方文化中进行,尽管主观幸福感的模式、内容、起因和相关性在不同文化间的差别很大。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人正在变得越来越和谐并更加独立,中国也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中国相关从业者和学者对中国待研究的主观幸福感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为了检验乐观主义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联系的普遍性,检验其他东方文明国家的这种联系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我国,由于其独立的文化和发展阶段,主观幸福感可能会显示出独特的特性。总之,目前的研究旨在检验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气质性乐观在归因风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并为之前发现的外部效应提供有意义的证明。

  我们的前期研究检验了乐观主义在归因风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发现气质性乐观是归因风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部分介质。中介效应检验同时还表明,积极和消极归因风格通过乐观主义作用于主观幸福感的路径是显著的。过去的研究者曾发现积极归因风格与主观幸福感成正相关关系,研究同样表明归因风格与乐观主义和主观幸福感有着理论联系,我们可以推论三者是有必然联系的。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气质性乐观可以调节归因风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同时研究这些要素之间的三者关系能提供一个更清晰的图像,归因风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清晰,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何不同的归因风格会表现出不同的主观幸福感。

  气质性乐观在积极或消极归因风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一个部分介质的作用,这表明气质性乐观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要素。西方过去的研究表明乐观主义更强的人往往与身体更健康、精神更幸福相联系。研究同时表明这些有利的结果与乐观主义者更有效的应对方式具有相关性。本研究同样证明在中国集体式文化中,归因风格是乐观主义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联系的一项重要原因。就是说,有着积极归因风格的人往往展现出美好的期望并对未来持乐观态度,这就导致了他们能够体会到更高的生活满意度、更多的积极影响和更少的消极影响,最终表现为高主观幸福感。在工作场所的实验性研究表明,处于积极归因风格状态的人将自我的不足归因为低主观幸福感的倾向呈降低趋势。医学研究同样表明,对于困难如手术、病痛以及生活事件有着积极归因风格的患者,会有更高生活的满意度,这正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认知成分。乐观主义者有着高主观幸福感。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大量的研究将乐观主义者描述为持续不断地追求目标,而悲观主义者则不够持久,更容易放弃。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对于过去的事件有着不同的归因风格,这就成了主观幸福感不同的一个原因。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研究的结论对如何提升主观幸福感有重要的应用:归因方式不同的两极对主观幸福感有着不同的影响,积极归因风格→乐观主义→主观幸福感的显著路径表明积极归因风格对积极结果的期望有着正向作用(乐观主义),并强化自己定下的目标,最终提高主观幸福感。相反的,消极归因风格→乐观主义→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同样显著,它表明消极归因风格对有利结果的期待有着持续的负面作用(悲观主义)。一言以蔽之,积极归因风格有利于提升主观幸福感,有着积极归因风格的乐观主义者更加强化了它们的关系。拥有积极归因风格的人对于积极结果持乐观态度,并相信它们会持续并将再次发生,这为很多人带来了幸福感。心理健康发展在调整辅导和干预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对于现代人们的生活有着独特的益处。人们可能会从归因风格再训练中获益,在这种训练中,人们练习改变他们的固有归因模式,做出更多的积极归因,增强成就感动机,能够用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实施目标并不断取得进展,从而最终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这与积极心理学的新兴观点,尤其是Seligman“学会乐观”的概念保持一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