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道家思想之间的碰撞与交流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7-15 共3102字
论文摘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三大流派之一,它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并重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随着国内对西方心理咨询技术的引进,人本主义心理学在中国的影响也愈加明显。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本土化的进程中,虽然存在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但同时,两种思想文化之间也有着诸多碰撞与交流。通过探讨两者之间的契合之处,可以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中国传统道家思想的有机整合提供参考。

  一、基本人性观的一致性: 内在价值与自然人性

  积极性、向善性与建设性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所定义的人的本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世界上一些有生命的有机体,包括人在内,都有一种求生与发展的本能。个体之所以成为不一样的存在,正是因为这种与生俱来存在于生命中的实现驱动力。有了这种天赋,个体之间才具有了独特性与差异性以及社会性。而另外一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 人本主义者希望建立一个自然主义的、心理的价值体系,试图从人自己的本性中派生出价值体系,而不必求助于人自身之外的权威。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 马斯洛认为个体不需要求助于自身之外的权威,服从人的本性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道家思想的人性论离不开老子的本体论,老子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从天地万物到人类都是道产生的。道的本质属性是自然无为、无争无欲,即道本自然.人也是由道产生,这就注定了人的本性是朴素的,人世间的自私、争斗与混乱都是因为丧失了人的自然本性。而人人复归自然本性、充分延展本性即道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本主义的人性观基于一种内在价值论,这种内在价值与生俱来,人的本性中就有完善、实现的积极面。老子的人性论是一种超善恶论的自然人性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素朴的,就像初生的婴儿一样自然、坦率、纯真且不加粉饰。两者的理论都是基于对人性自然属性的认同而形成,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二、自我发展途径的一致性

  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老子认为自我发展的途径是无为,它既要求无为,也要求有所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在自我发展途径中倾向于个体的自发性与非指导性.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在自我发展的途径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道家思想也具有高一致性。

  ( 一) 非指导性与无为而治
  罗杰斯开创了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行为主义治疗以及认知心理治疗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心理咨询与治疗很重视指导性,而以人为中心则是一种相对非指导性的咨询治疗方式。在人本主义导向的咨询中,咨询师不再是权威的评定者和指导者,很少会采用具体的治疗技术去干预和控制来访者的行为与思想。这些思想基于罗杰斯的理念: 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每个人都有自我指导能力,只有自己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人本主义咨询师遵循不指导、不判断、不主动的三不原则,咨询师通过对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鼓励其进行自我反省与领悟进而得到自我发展。罗杰斯说: 如果我能提供某种特定形式的关系,就能使他人发现自己有能力并运用这种关系促进成长与改变,则个人的发展就会随之而产生。

  道家思想中所提出的无为是指自然无为。老子说过: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将这句话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就是天、地以及人都有着自身的运动规律,都是顺应自然而产生的。它要求人们做事情时应该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试图强行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客观规律。道家政治思想中有无为而治之论: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人本身即有自化、自正、自富和自朴的能力,统治者不需要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过多的干涉与控制。

  ( 二) 人格导向与有所为
  道家的无为并不是完全不为,人本主义的非指导性也并非什么也不做。道家的无为是指不妄为,以无为的态度去为,从而更好地把握人和事物的自然规律,实际上是有所为.

  罗杰斯的非指导也需要有所为。在人本主义导向心理咨询中,虽然没有直接干预,但咨询师需要以自己的人格作为工具,借助于自己的个人魅力让来访者没有心理障碍,从而使来访者能够敞开心扉。这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有所为.

  可以看到,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蕴含着有所为,而人本主义非指导性里也提倡人格导向.在自我发展的途径上,二者再次不谋而合。

  三、追求目标的一致性

  ( 一) 理想个人之自我实现者与圣人思想
  行为主义认为人能教任何人学任何事,马斯洛反对这种非人性的观点。他认为,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应限制于行为,人的本性及人的自由选择也应该被重视。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了自我实现,这是人性所能达到的一种境界。自我实现者的个人特点包括自由、本能、整合、与世界交融等等。

  圣人是道家思想中存在的理想人物形象,他不仅可以正确认识自然规律,而且可以融入自然,拓宽自己内在的生命; 更重要的是,他能扬弃一切束缚心身自由的影响,所谓上德若谷、上善如水是也。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者与道家思想的圣人思想都注重挖掘以及整合个体的潜能,这种理想的个人都具有完满人性,且他们认为只有极少数的人能达到这种标准,在这一点上,两者也具有一致性。

  ( 二) 最高境界与天人合一
  除了个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道家思想认为: 理想个人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最佳状态,人本主义思想认为自我实现者的最好状态为最高境界.在个人发展所能达到的最终状态上,二者也具有一致性。

  老子谈道的目的是将人身心向上延展,通过把握道并提升人的存在,注重将个体生命从现实世界的束缚中超脱出来。道家思想中所提及的道是为了让人可以寻得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并帮助人从社会现实中解脱出来,最终使得自身生命与宇宙精神的融合,实现道和人的结合,这也正是所谓的天人合一.晚年马斯洛指出: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而且人为了在自然中能够生活,必须与自然多少有那么些同型.

  他以宇宙作为中心去分析人性,并逐渐跨越人类的界限,以更加开阔的意境去分析人生。且在人本主义后期的超个人心理学中,与宇宙同一、将自然界纳入自身是人本主义后期的超个人心理学所认为的人性发展的最高层次,而这种最高境界正与道家的天人合一境界不谋而合。

  ( 三) 理想社会之理想精神国与小国寡民
  人本主义和道家都有对理想社会的憧憬。马斯洛曾描述过自己心目中的乌托邦( Eupsychia) ,Eu 意为理想、健全; psych 意为精神、心理; ia 为国家。这个理想的社会由精神健康的人组成,这里的氛围是一种合作、自由自在的状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处处体现着宽容与尊重,这里生活不受外界干扰,自己做决定,自己处理事情。在这样的社会里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个体自我实现的可能。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垂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在这样的理想社会里,民风淳朴,人们只要顺其自然,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就可以与人和平相处。二者笔下的理想社会都更重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鼓励人们顺应其本性。然而,这种追求虽美好,却也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

  四、结语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道家思想之间存在着诸多契合之处,其中包括基本人性观的一致性、追求目标的相似性以及如何实现自我发展的途径上的契合性。

  本文通过比较人本主义心理学和道家思想的契合之处,希望可以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中国传统道家思想的有机整合提供参考。

  [参 考 文 献]

  [1]马斯洛。 存在心理学探索[M]. 李文湉,译。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78 -88.
  [2]江光荣。 人性的迷失与复归[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137 - 141.
  [3]葛荣晋。 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47.
  [4]张玉能。 深层审美心理与自我实现者的人格完善[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3,( 3) .
  [5]刘顺。 老、庄之道与文艺之道简论[J]. 云南大学学报,2007,( 6) .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