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论文独家整理10篇之第十篇: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实际作用
摘要:本文从我国高等教育心理健康课程常见问题着手,分析高校的普通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并从"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进行概念性的叙述与实践性的解读,以此作为理解性铺垫。本文结合对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实际作用的分析,将二者充分联系在一起,进而为相关优化措施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 大学生创业; 积极心理学;
关于我国当下的大学生素质培养,由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水平,对高等人才的心理素质要求更加重视。心理学作为一项为研究人类行为、潜力、美德、意志的理论型学科,在调整人类综合素质方面起到实践性作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将人类的良好品质与积极情绪激发出来,尤其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上,能够使其人格更加健全、接触社会与适应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针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而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以后会选择自主创业,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潜力,对我们新时代的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注入无限的活力。
一、我国高等教育中关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常见问题与困境
1. 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形式单一
在我国普通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课程通常作为选修课程体系存在,而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注重必修课程的成绩水平,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训往往不够重视。而选修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程度也并不深刻,使学生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高,即使认识到自身心理素质不佳,也难以通过有效的方式接受心理教育。此外,由于部分高校的忽视,对于该课程教育体系的教师队伍也不够专业,课程所开展的教育模式也存在一定问题,使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形式单一,缺乏专业性和实践性。所存在的教育形式并不能正确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从理论讲解入手,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进行测评,在部分精神医院中,心理健康辅导是作为医学形式开展的,对于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要规范和专业,才能更有针对性的从医学的角度给予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帮助,才是有效的教育辅导形式。但部分高校在实际教育中教育成分过于单一,执拗于"教育"二字而忽略"辅导"作用,这也迫使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阻碍。
2. 高校心理健康教材版本落后
由于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材的选择上也并未做到与时俱进,而国际上对心理学的研究从未停止,教材版本的落后也使得心理教育课程与时代发展存在落差,导致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产生深刻的感受,使心理教育课程缺乏了实际作用。教材作为理论讲授的基础凭据,其对于课程体系的完善是至关重要的,落后的教材版本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健康知识的拓展应用,学生也自然无法在实际感受中合理的运用自我疏导能力,这使得学生接收的心理调节知识十分有限,其必然也限制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空间。根据消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可知,缺乏教材凭据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是空洞的,且不具备实用性的,那么课程也是缺乏体验性意义的。
3. 高校心理健康并未完全形成完整的测评体系
从社会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已不仅仅作为一项课程,之所以"心理疾病"也属于"病理化"界限之内,很大程度上确定了心理疏导的"医学作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课堂形式为载体而进行的"健康培育",并非单纯的理论知识讲授,其实践意义固然是抽象的,但不等于是空洞的。而实际教育中,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偏重于知识的讲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却不甚了解,由于缺乏正确且完善的心理素质测评体系,使学生在接触心理健康教育时并未意识到自身心理"缺陷"或不足,就如同"求医"过程中并不了解自身的"顽疾"一样,缺乏学习的目的性,也就必然不会起到深层作用,那么未意识到的"顽疾"依旧是"顽疾",而缺乏健全心理测评体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就相当的薄弱与单一。
4.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守旧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育模式类似,基本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接受为辅,这使高校的教育课堂中始终存在着教育模式守旧的问题。当代大学生接触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不同于其他时期的教育阶段,大学生接受的教育不单单应以"黑板+多媒体"的形式为教育核心,更多的,应在课堂中融入多元化要素,使学生在接受心理教育培训时更加主动,以"吸纳"的方式替代传统的"灌输"模式,能够使课程的普及程度更高、效果更好。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缺乏多样化的教育指导,通常存在着学生认可度不高、心理健康意识较差的情况,而我国的教育体系又越来越注重"身心"共同发展,由此可见,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跟紧当下时代的教育需求,使课程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疲惫感",教学成果也并不明显。
5.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匮乏
因上文提到的普遍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会造成学生接受教育的兴趣不高,其成因中也存在着"教育资源匮乏"的困境,其二者并不是单纯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恶性循环",即由于"学生兴趣不高"而导致"校方对于教育资源的配置缺乏重视","缺乏资源配置优化"而导致"课程体系单薄、学生难以产生兴趣",这样的"恶性循环"也成为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存在"顽疾"却难以"对症下药"的根本因素所在。即使高校意识到问题所在,也难以通过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配置资源的手段,必然需要时间与精力来进行引导,但固有的"忽视"态度,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故而称之为"顽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匮乏可表现为教师队伍力量不足、课程调研力度不够、知识体系完善程度不佳等等,都属于教育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表现。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的基本内容
1.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研究中的现状与问题
所谓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即通过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来帮助大学生完成创业理想,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在高等教育结束以后会面临就业与创业两种选择,部分大学生会选择创业,但当下市场中的创业存在诸多市场风险,而这些市场风险中有部分是来自于大学生创业意识中的心理薄弱方面。由于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在社会阅历中正处于接触社会的初期,其创新意识固然积极,但对于创新心理品质的素养还不完全。要想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就要从高等教育时期积极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在其创业意识的培养阶段进行深层研究与调研工作。当下的大学生创新心理研究工作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理论与实践的衔接过程并未做到尽善尽美。部分高校虽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区等部门,但实质上并未关注到对大学生心理的创新培养,相比资金支持,心理素质的培养更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才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约九千万,数目庞大的毕业生流行社会就业岗位,对于我国的各单位虽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助力,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鼓励毕业生创业,无疑是推动了社会个体经济的发展,并且也能够为毕业生树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这里所指的社会价值观是区别于"个人价值观"的,由于世界经济市场的全球化趋势,使资本主义经济引导下的"个人价值观"始终存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的偏见,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我国的经济贸易更注重"社会价值观",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价值观"是基于"个人价值观"基础之上的、要为社会发展带来贡献的、宏观状态下的"价值观",相比"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更具有集体意义,对高等人才的"社会价值观"培养,能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储备。
2.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研究的实际作用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研究与培养的实际作用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即宏观与微观。从宏观角度上讲,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的培育能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起到推动作用,如上文所述,其培养的核心在于人才的"社会价值观",这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市场的发展都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教育系统也应清楚地意识到,我国经济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引导下得到推动的,若分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则经济市场发展必然会出现偏差。由此可知,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的教育工作也必须是基于我党思想价值观引导下进行的,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爱国精神"是最为有效的办法。根据《大学生创新心理》相关研究表明,树立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要通过教育内容的多样化来进行,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先锋者,要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经济理念,确立其社会责任意识,是实现我国高等人才正确培育的重要途径。从微观角度上讲,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的培育也能够使其正确认识到自身价值。如上文所述,绝大多数大学生在结束高等教育以后对人生的方向是十分迷茫的,且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由于教育认知与社会阅历存在一定的落差,部分毕业生会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失意或挫折,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对事业方面面临失败风险会比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失败风险的概率更大,这也体现出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研究的积极作用。例如,该心理的积极效用能够使大学生在创业时自信心更强、创新意识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同时也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使其在面对失败风险时能够越挫越勇、迎难而上。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的意义
1. 健全人格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来讲,其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态与"迎难"品质,从一定程度上讲,处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生,其心理素质趋于成熟,但内心空间也逐渐封闭,由于个人的事情处理能力提升,导致部分大学生存在着"偏激"心理。这种"偏激"心理虽受个人的教育程度影响,但总体来说,个人的教育程度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恶劣案件时有发生,或是仇杀或是情杀,也是社会对于高等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所谓人格健全,即拥有正常的心态、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素质,而并非在面对困难时选择极端的方式去解决,这才是人格健全的表现。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能够引导大学生拥有独立思维与人格立项,是心理教育中的积极手段与教育方式。
2. 培养创新能力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创业培训中能够对其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助益,使其在创业过程中更具有创新能力,为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开辟多样途径。大学生在接受国家高等教育的培训以后,对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在其创业实践过程中也必然会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但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始终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而积极心理学能够在这种差异之间发挥出重要作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分析能力得以提升,在实践过程中也能更具有创造力。
四、积极心理学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方面的可行方案
1.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
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是落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础,同时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更是对课程质量的保障。作为基础性条件,要将积极心理学知识融入心理教育课程,就要求指导教师自身要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而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队伍组成十分复杂,可能包括调岗教师与退休返聘教师部分,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专业程度无法得到合理的保障。故完善教师资源是首要条件,其次对于教材、设备等资源的丰富也是关键,校方应积极的采取措施整合自身教育体系的资源结构,并通过主观手段对课程调整进行实用性探究。除心理教育课程外,校方对于辅导员的心理素质也要进行考核,使指导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两方面管理都渗透着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意义。
2. 对积极心理学的教育课程整合
积极心理学课程并不是单一存在的,作为心理学课程的一种,其与额外的心理学知识固然是有所联系的,而积极心理学要想在大学生心理培养中发挥出真正的实践性作用,首先要与其他心理学知识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在运用中融会贯通。校方在打造心理课程体系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的划分课程主体,针对高年部的应届毕业生,校方可打造以"积极心理学"为主体、其他心理学知识为辅助的教育课程体系,使高校心理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对于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打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提高,积极心理学的"情绪投入"使学生更具"长风破浪"的精神,使大学生挑战心理得到增强。
3. 建立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体系
要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本质提升,就要透过对其实际问题的分析去选择正确的解决方式。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应更具针对性的对大学生予以教育,而积极人格的培养也必须基于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素质情况。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心理素质测评系统,如同医院的检查系统一样,心理测评系统虽然较为抽象,但实际应用上却能带来参考价值,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教学凭据。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系统能够以报告的形式使大学生对自身的心理素质情况具备正确的认知,同时也能够为该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学生检测报告,使指导教师在健康培育的过程中能够更具有积极作用。
4. 以积极的环境培养积极心理
环境给人的影响是包含多个方面的,如人格、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等,而这些环境的影响可来自于学校课堂,也可来自于家庭环境,根据相关调查表明,社会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尤为关键。学校可通过"家校联合"的模式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多方面培养,以"综合""多维"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价值观,这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能够提供积极的理念支持。"家校联合"心理教育模式中,对两方面的环境打造尤为重要,积极的环境感染,能够使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产生积极动力,校方可定期举行"家长座谈会",以讲座的形式将积极心理学内容传达给学生家长,从"家校"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共同引导与帮扶,为学生养成积极人格、创新意识提供教育助力。
五、结束语
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研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作用,并以此来构建适合当下时代发展的系统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其能够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对大学生创业这一具体实践通过"创新"方面的帮助。高校对此应加大投入与研究力度,建立专业素质更优、水平更高的教师队伍,积极配置教学资源,以此来激励大学生接受心理培训,校方还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扶持机构合作,实现共同培训的综合性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志华,芮李婷,周静。90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培育策略: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
[2]王志贤,刘斌,李梦婷。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体系构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
[3]周哲。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影响[J].文教资料,2018
[4]邹洪伟,张柏源。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培养[J].文教资料,2018
[5]宋蓓。浅谈大学生积极创业教育观念的培养: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J].才智,2017
[6]许国华,邵学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17
[7]徐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分析[J].文学教育(下),2017
[8]王玮。浅谈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5
[9]罗汉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
[10]周新凤,汪泳。浅谈大学生创业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创业文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
[11]于坤,王丽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大学生创业品质的培养模式[J].商,2013